第182章
他们乐此不疲的采访夏兴华,隔段时间就给她来个专访。
夏女士也非常给力,隔段时间就出成果,维持自己的热度始终不降。
而夏兴华的每一次采访,对于裴东骏来说,都是一次公开处刑。
虽然时隔多年,记得当年事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他身边的人总是记得的。
每次夏女士见报,裴东骏就会接受一波微妙眼神的洗礼。
更关键的是,他内心的煎熬与日俱增。
他是真的没想到,他妈竟然是那种大器晚成的人才。人生的前半段虽然也很优秀,但也就是普通优秀,谁能知道她年过五十之后,会突然起飞呢?
一想想自己上辈子做的混账事,让国家损失了这样一个人才,裴东骏就愧悔难当。
他觉得自己如果一直按部就班的工作、捐工资,几辈子也弥补不了自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
所以,他辞掉公职,下海了。
他跟小桔子商量,在他积累原始资金期间,先暂停捐钱,等以后再多捐。
小桔子也不怕他耍赖,答应了。
裴东骏靠拾荒积累起了第一桶金,这是个无本买卖,只要肯吃苦就行。
然后,他开始涉足餐饮、零售等各个行业,大笔大笔的捐钱,自己每个月只花少量的钱,维持基本开销。
任谁看见他,也不会相信这是个大款。
他始终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裴东骏跟小桔子说,他觉得自己不配过好生活。
这一辈子,裴东骏没有结婚,一直不停的赚钱、捐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
赵春兰在谭蕴的监督下老老实实的干了十年。
不是她听话,实在是谭蕴太厉害了,她在她眼皮子底下,什么也干不了,一切小动作和小心思都无所遁形。
谭蕴对她连消带打,让她只能老老实实的在那儿打磨东西。
1984年1月,她终于还清了欠军属帮扶委员会的钱。
那是赵春兰这辈子最轻松的一天。
她想跟谭蕴说,她不欠她了,以后也不用谭蕴来看她,不用那些军嫂们来帮她教育孩子,来陪她聊天了。
她终于要摆脱这些人了。
但是没等她说话,谭蕴先开口了,她告诉她,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她也要跟着一起走了。
赵春兰:“……”
谭蕴笑着夸她:“这十年多,你做的很棒,希望你以后继续坚持下去。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赵春兰:“……”
她真的好想撕破谭蕴那张虚伪的脸!
这一年,陈玲玲已经15岁了,正在上高一。
陈玲玲没有考上中专,但是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她跟赵春兰说:“妈妈,再给我三年时间,等我考上大学,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我听说,上大学不用交学费,还有补贴。等我以后工作赚了钱,都交给你。”
赵春兰只能接着在工厂努力干活,供女儿上完高中。
她想着,快了,其实就只有两年半了。
1986年,陈玲玲17岁,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是个大专,但学校确实有补贴,而且毕业后包分配,会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对于她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出路。
赵春兰也跟着她去了学校所在的城市。
这一次,她是被逼无奈的。她之前工作的那个木器厂干不下去,倒闭了。这对她也不是一件坏事,木器厂的工作不是什么重体力劳动,但也算不上好,尤其是长时间的闻油漆味,对身体损伤很大。
她在城里找了个住家保姆的工作。
1989年,陈玲玲大专毕业,分配了工作,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赵春兰也辞掉工作跟着她去了工作地。
就是在这个时候,一直关注着赵春兰情况的小桔子问宁安:“要让她觉醒前世记忆吗?”
宁安点了点头,“觉醒吧。”
以她现在的身体状况,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1989年秋天,赵春兰突然晕倒,抽搐、呕吐,再也没有醒来。
二十天后,因重度脑溢血去世。
第196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
1978年1月6日,早上七点多。
清晨的温度有零下十几度,平原省新洲市延辉县东津公社徐家屯大队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个穿着灰色斜襟棉袄,黑色棉裤的老太太,正拿着大扫帚在清扫院子。
老太太名叫周秀云,是个勤快人,哪怕昨天晚上被三岁的孙女闹了大半宿,也依然按时按点的起床了。
只是脸上的表情不太好看,嘴角下垂,表情微苦,扫地的动作显得有些凶残。
不久前,她那城里来的知青儿媳妇,考上了大学,拿着录取通知书走了。临走前,跟她儿子离了婚,把孩子也留下了。
孙女平时就是她带着,白天陪玩晚上陪睡,她本来以为孩子对妈妈的离开不会有大反应,但是没想到,她对妈妈的依赖比她预想的要重的多。
不管她们平时相处的多不多,亲不亲,妈妈存在于她的生活里,和妈妈不存在,对孩子而言,完全是两回事。
儿媳妇走的第二天,孩子就跟她要妈,她哄她说她妈出远门了,过一阵才回来。
她想着,等时光流逝,孩子就会慢慢遗忘,她才三岁,能记得什么?
没想到,昨天她跑出去玩,村里的妇女们农闲时凑在一块闲聊,正好说到她妈抛夫弃女。
“男人不要就算了,连孩子也不要了。”
“男人都不要了,谁还要孩子啊。”
“她以后不会再回来了吧?”
“那宁安怎么办呢?”
“以后佑军肯定还要结婚的,哪个后妈能真心对孩子啊!”
……
这些话正好让孩子听见,她孙女当时就哇哇哭着回家了。
闲聊的妇女们怕她出事,也跟在孩子身后过来了,见到她就一个劲的道歉,还都跑回家拿来零嘴哄宁安。
但是,在失去母亲的重大人生危机面前,零食于她向来嘴馋的小孙女都不管用了。
这孩子哭的可怜极了。
但是她也没法去指责那些人。本来村里人的爱好就是闲聊一些东家长西家短,没有恶意,她自己没事还和别人一起聊呢,没道理她能聊,别人不可以。
再说了,人家说的是实话。她儿子会不会再娶另说,儿媳妇抛夫弃女是真的。
趁这个机会,她跟孩子说了实话。
儿媳妇走之前和她儿子正式离了婚的,以后不会再回来了,也不会再管孩子。
在孩子的事情上,她儿子也有责任。妄想用孩子绑住那个女人,跟人家说,“你要是走了,以后就别管孩子的事,孩子没你这样的妈”,她当时听得都无语死了,这不正好遂了人家的愿了吗?人家巴不得呢!
那天家里闹得厉害,她怕孩子受影响,就把她送到了自己的娘家,让她在那儿玩了一天。
现在想来,也是好心办坏事,还不如当时就让孩子知道真相,说不定她就不会再对她妈抱有幻想。
毕竟,从头到尾,就算没有她儿子那句威胁之语,她都没打算带走自己的女儿。
家里糟心事多,老太太心情好不起来。
她机械的扫着地,脚不挪窝,眼前这块地都被她扫的凹进去了。
就在这时,她孙女惊天动地的哭声再次响起,一边哭一边嚎:“奶奶,奶奶,我瞎了,我瞎了,我看不见了!”
老太太心里咯噔一下,扫帚一扔就往屋里跑,就见那孩子躺在被窝里,被子裹得好好的,只有脑袋露在外面,扯着嗓子嚎,眼睛里却没有泪。
她走过去坐在床沿上,开口哄道:“没事没事啊,眼睛肿了,奶奶用温毛巾给你敷一下,一会就好。”
“没瞎?”
“没有。”
“我眼睛睁不开了!”
“肿了。你闭着眼睛不要动,奶奶给你拿毛巾去。”
“哦。奶,我饿。”
老太太:“……奶奶也给你拿吃的过来。”
“那你快点。”
“好。”
老太太脚步声走远,宁安也睁开了眼睛。
她是昨天半夜来的,小姑娘哭的太惨了,差点背过气去,最后哭着睡着了。眼睛肿的厉害,又疼又胀,连条缝都没留下。
她来了以后已经处理过了,现在眼睛只是表面上看起来严重,其实是没事的。
她这次穿的,是一本讲述女性意识觉醒的小说,名叫《拒绝道德绑架,活出精彩人生》。
女主叫江明华,是一位1969年的下乡知青,城里的娇娇女吃不了农村的苦,坚持了两年,看不到回城的希望,嫁给了村里人。
她选中的人,叫徐佑军,初中文凭,长得高大健壮,力气大,能干活,家里只有一个寡母,勤劳能干,家里家外一把抓,而且性子温和,是整个大队出了名的好人。
江明华长得好看,哪怕在乡下晒了两年,也只是黑了一点,皮肤依然细腻,穿着打扮、说话行事依然和村里姑娘不同,她主动追求,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徐佑军,俩人很快就结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