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好。”
宁安答应着就往被窝里出溜。
周秀云问她:“尿尿吗?尿完再睡?”
宁安:“……不要,没有尿。”
周秀云锲而不舍:“真的没有吗?奶奶嘘嘘?”
一夜没尿,又喝了杯水,她怕孩子会尿床。
“不要,没有。”
“那行吧,你睡吧。奶奶在院子里干活,有事你叫我。”
“好的。”
周秀云看着宁安躺好,给她掖了掖被子,自己就走了出去。
心情放松了一点点,干活的精神头就回来了。
她动作麻利的把院子扫完,又去煮猪食,拌鸡食,把禽畜都喂饱,然后开始准备她和宁安俩人的早饭。
徐佑军在工地上吃住,这几天都回不来。
江明华的离开,不光对孙女是个打击,对儿子的打击也不小。
好在他是个大老爷们了,受点打击没事,多干点活就忘了。
当年他爹死的时候,他才14岁,他们娘俩相依为命,还不是一样过来了。
没有过不去的坎!
宁安趁她忙碌的工夫,快速进到空间里上了个厕所。被她嘘那两声,她真的有点尿急。
解决完个人大事,她重新回到被窝里,闭上眼睛睡着了。
期间周秀云回来了一趟,把宁安眼睛上的湿毛巾拿走,用干毛巾给她擦干,还把手搓热,给她捂了捂。
徐家屯的冬天很冷,还是躺在热乎乎的被窝里比较舒服,宁安睡得呼呼的。
回笼觉睡醒,已经九点多了。
宁安睁眼就喊人:“奶,给我穿衣服。”
这是原主的习惯。冬天穿棉袄棉裤,原主一个人弄不了。
为了保暖护腰,周秀云给她做的是“背带棉裤”,上面的带子需要绑紧。
当然了,背带棉裤有一个缺点,为了上厕所方便,它必须得是开裆裤。
宁安里面穿这样一条棉裤,外面再罩一件正常的裤子,这样,她上厕所的时候,棉裤也不用脱,只需要脱掉外裤就好了。
宁安跟小桔子说:“幸亏我这会才来,要是再早点,我怕是还得裹个屁帘子。”
小桔子:“……原主现在也有。就跟个小薄被子一样,其实不难看,出门还有很多人夸。”
“是夸奶奶知道心疼孩子,照顾周到吧!肯定不是夸屁帘好看。”
小桔子笑道:“周老太太确实是个细心的人,对原主照顾的十分细致。”
宁安鼓着脸颊:“我不想穿背带棉裤。”
就算穿在里面,它也是个开裆裤!
小桔子说:“棉裤不好做成松紧带,是需要系腰带的,这时候的腰带就是一个布条,弄不好就给扯成死扣,万一着急上厕所,又解不开腰带,那可糟糕了。所以,这儿的小朋友通常要穿背带棉裤到六岁左右。”
宁安握了握小拳头:“我一定能战胜布条腰带的!”
“嗯嗯嗯,安安可以。”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周老太太!
周秀云进来的时候,宁安正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看房顶,眼睛已经基本消肿了。
“看着好多了,不难受了吧?”
“不难受了。奶奶,我不想穿开裆裤了。”
周秀云笑道:“你穿在里面,外面还套一件呢。谁也看不见。”
“那我也不想穿。”
“真不想穿?”
“不想。”
“那奶奶得给你改一改,你先别起床了。”
“现在就给我改?奶奶真好!”
“奶奶当然好了。”
孩子受了大委屈,心里正难受的时候,这点小事,她就别跟孩子犟了,答应她呗,顶多麻烦点,在她上厕所的时候帮她解腰带系腰带。
周秀云拿来针线筐,开始给宁安改造棉裤,其实也简单,把腰部以上的部分拆掉,重新缝好,然后把裆部缝起来就行,当初做的时候都是留了余地的。
她动作麻利,花了二十多分钟就给改好了,腰上还加了几个裤鼻,腰带从裤鼻穿过,不会掉裤子。
改好了以后,她直接把宁安的外裤套在棉裤外面,这样一次就能穿上,省事。
“我自己穿。”
“行,你自己来。”
宁安把两条白嫩嫩的小腿从被窝里抽出来,快速伸进棉裤腿里,又把棉袄穿上,这才站了起来,提好裤子,开始系腰带。
周秀云惊讶道:“哟!我们安安会系腰带呐。”
宁安嘿嘿乐:“我会哦。我厉害吧。”
“厉害。那你解一个给奶奶瞧瞧。”
宁安把刚系好的腰带又给解开了。
周秀云夸道:“真棒。系上吧。”
就这样,她系上解开,系上解开,重复了5遍。
周秀云终于确定她自己会系腰带,自己能上厕所了。虽然那小手看着不太靠谱,但是她真的会。
她帮忙穿好袜子,又蹲下去给她穿上棉鞋,任由她自己从床上秃噜下来,提醒道:“裤子不能往下滑,棉袄不能往上皱巴,肚子不能吹冷风,不然会肚子疼的。记住了吗?”
“记住了。”
“那行,咱们去吃饭吧。”
“好的。”
宁安跟着她踢踢踏踏的往客厅里走去。
徐家一共三间正房,中间是客厅,东屋住着她和周秀云,西屋原来住着徐佑军和江明华,现在,西屋没人。
周秀云提醒她:“走路把脚抬起来,不要拖着脚走。”
“奶,棉鞋太沉了。”
“那也得抬起来。不然鞋底磨破了,你就该脚底漏风了。”
“行吧。”
宁安叹了口气。
棉鞋也是奶奶亲手做的,很厚实,被村里的小朋友们戏称为“骆驼蹄子”。
第198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3)
俩人来到客厅,周秀云把一个小木碗递给宁安,里面装的是晾好的淡盐水,宁安用它漱口。
三岁的她还没有牙刷,但是小牙依然白白净净,就是因为每天早晚要用淡盐水漱口,等她漱完了,她奶奶会用手指裹上一块白棉布,让她把小牙一龇,用“手指牙刷”蘸着淡盐水给她擦牙。擦完了再换清水漱口。
弄好了牙齿,周秀云又把宁安领到脸盆架前面站好,脸盆里有放好的凉水,她又往里兑了点热水,用手试了试温度,给宁安脖子上围了个毛巾,开始撩水给她洗脸。
她动作轻柔细致,脸颊那儿用手掌洗,眼角、鼻翼两侧、耳朵边上用手指轻轻擦,洗干净之后,再用毛巾擦干。
还让她扬起小脸,给她擦洗了一下脖子。
农村这边,冬天洗澡不方便的时候,经常出现脸和脖子两个颜色的情况。这种事情在徐宁安身上从没出现过。
随后,周秀云给她涂上蛤蜊油,防止皴脸。
平原省冬天的风很硬,要是不抹点擦脸油,小孩子的脸就容易红彤彤的,有的能皴到开裂,看着就挺可怜。
徐宁安被她照顾的很好,走出门去就没有不夸的,夸她衣服干净整洁,夸她头发梳的顺滑,夸她小脸白白嫩嫩。
等到这一套流程走完,宁安就被她抱到大椅子上坐下,面前放了一个小碗,里面是蒸好的鸡蛋羹,放了一点香油和酱油,咸鲜的味道闻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开。
宁安自己用勺子吃鸡蛋羹,周秀云时不时的掰一小块白面馒头塞进她嘴里,抽空再喂她喝两口玉米面粥,偶尔还给她塞一点熬白菜。
为了方便咀嚼,周秀云把白菜切的很碎,粗长纤维都被她切断了,宁安的小乳牙吃起来也不费劲。对于她偶尔投喂过来的白菜,接受良好。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她给宁安的菜是单独盛出来的,投喂宁安用的也是单独的筷子。据说这是老周家的习惯。
小说里有描述过,江明华刚进门的时候,看到桌上竟然有公筷,老太太用公筷给她夹菜,她当时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方面嗤之以鼻,觉得泥腿子穷讲究,在她面前装模作样;另一方面又暗自松了口气,用公筷好啊,总比老太太用自己的筷子给她夹菜好。
其实分餐制和公筷自古有之,比如宋高宗,“每进膳,必置匙筯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筯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说的直白点,就是不想把沾有口水的食物给别人吃。
在食物紧缺的时候,很多农家采用的都是分餐制。
只是徐家人口简单,就母子俩,吃东西互相谦让,没有分餐的必要,后来江明华来了,母子俩都照顾她,同样没有分餐的必要。
当然了,老太太和徐佑军也没有讲究到必须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碗里才吃的地步,人家就是贴边夹菜,只是帮别人夹菜的时候用公筷,而且是贴着别人那边夹。
宁安吃了一半鸡蛋羹,把剩下的一半推给老太太,“奶,我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