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只是恢复高考本身的意义就非常重大,导致很多人觉得恢复高考就是知青返城的开始。
  其实并不是。恢复高考,只是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一个政策即将发生变化的信号。
  在很多地方,77年和78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都还在继续,还有新的知青下乡插队,只是人数比以前少了一些。
  直到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调整政策,在城市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逐步缩小上山下乡的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
  1981年11月,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历经20余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才正式结束。
  真正的知青大规模返城,是从78年底才开始的。
  所以,现阶段,抛妻弃子、抛夫弃子的现象才刚开始出现,还不算太多。等到后面知青大规模返城,会出现更多这种情况。
  和村里人结了婚的知青,只能自己返城,男同志不能带孩子,女同志可以带孩子回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里孩子只能随母亲落户。母亲是城市户口,孩子才能在城里落户。
  有的女知青选择带孩子回去,也有很多选择了抛下他们。
  还有夫妻双方都是知青的,明明都可以回城,可以带孩子回去,但是他们选择离婚,回到各自的城市,直接把孩子抛下,让他们变成父母健在的孤儿。
  有的良心尚存一点,会给孩子寄生活费,有的就彻底抛在一边,不管不问。到老了再想办法找孩子,把当年的行为全都归结于迫不得已。
  现在才1978年1月,距离《知青四十条》的颁布还有10个月的时间,足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了。
  就让徐会计和这位通讯员同志打个头阵吧!
  徐会计离开公社,骑车往回赶。
  大队部没人也不行。
  通讯员并没有直接出发去县里。他奋笔疾书,把徐会计刚才讲的担忧落实到了纸面上,讲了宁安的例子,又提出了几个问题:
  延辉县有多少知青在下乡期间结婚了?
  有多少知青生了孩子?
  有多少知青参加了高考?
  有多少考上大学的知青抛弃了自己的对象和孩子?
  这些都是需要摸底调查弄清楚的问题。
  对于考上大学、为了返城就抛弃对象和孩子的行为,必须加以约束和制止。
  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保护配偶和子女的权益。
  知青下乡政策,影响的不仅仅是知青,还有公社社员。不能只为了知青考虑,而置社员利益于不顾。
  第202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7)
  写完以后,通讯员小赵又仔细看了两遍,然后另拿出一张纸写了个附录。把他所知道的几个大队的知青婚姻和生育情况写了写,又算出了一个大概的比例,这才把材料全都装好,直奔县城而去。
  他并没有去县委报道组,而是去了样板田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现场,穿过忙碌的人群,找到了正在卖力挖土的公社书记杨德才。
  他到的时候,杨书记正在蓄力,只见他往手上吐了口唾沫,双手搓了搓,铁锹往地上一插,再用脚使劲往下一踩,双手用力一撅,一锹土就出来了。
  小赵看着杨书记挖了一会,等他下次蓄力的时候,他才走上前去,说道:“杨书记,有事跟您汇报。”
  杨书记看了看他,大声说道:“是很紧急的工作吗?不紧急的话等我干完再说。”
  小赵比他还大声:“非常紧急!”
  杨书记叹了口气,说道:“那走吧,回指挥部说。”
  指挥部,就是临时搭起来的窝棚,干活期间,大家都住在这样的棚子里。
  杨书记的棚子里好歹还有张桌子,有张凳子,桌子上还放了个暖水壶,一个搪瓷杯子,边上还整了张他自备的行军床。普通社员的窝棚里啥也没有,就是地上铺稻草,晚上当床睡。
  杨德才给自己倒了杯热水,一边吹一边喝,问道:“真有急事啊?”
  小赵笑道:“事挺大,但要说急,也不是十万火急。”
  “什么事啊?”
  “高考不是恢复了吗?之前咱们公社六个大队,有四个大队出了大学生,当时您还挺高兴的。”
  “我记得这事。他们应该都已经拿到了通知书,差不多该准备上学去了。怎么了?”
  “今天上午,徐家屯大队的会计来找我,说他们村一个女知青,考上大学,抛夫弃女,已经走了。当年还是这个女知青主动追咱们的社员,嫁过去之后婆家对她也很好,嫁人以后就没再下过地,她要高考,人家也支持,结果她考上了,拿到录取通知书,第一件事就是要离婚,把男人孩子丢下,自己走了。本来,婆家人瞒着那孩子呢,怕她难过,结果昨天村里人闲聊,被她听见了,那孩子哭的昏死过去,实在可怜。”
  杨书记皱了皱眉,说道:“她这也太不地道了。婆家要是对她不好,那她这行为还算合理,人家对她挺好,她这么做算什么?跟古代那些一朝得势就抛弃糟糠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
  小赵一拍手,说道:“还得是您!我就想找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她,就是没想出来。可不就是吗,她就是个伪君子啊!村里人都知道,她主动追求人家,就是为了少干活,轻松点。也有时间看书,有时间复习,结果,考上了,就把人抛弃了。这可不就是古代那些不要脸的书生吗?靠着媳妇干农活卖绣品赚钱供他读书,一朝中了秀才,就嫌弃家里的媳妇配不上他,要娶娇小姐!啧啧啧!”
  杨书记哼笑:“少拍马屁!你还能想不到?”
  小赵嘿嘿乐:“我还真没想到。您这么一说吧,我就越想越是这么回事。她要是没嫁给咱们社员,天天下地干活,哪来时间复习?怎么能考上大学?好好供养她,倒是养出个白眼狼来了。”
  杨书记问道:“你刚才说她已经走了,那就说明她婆婆和男人咽下这口气了,怎么今天又来说这事呢?”
  “徐会计跟我说,这女的态度很坚决,她话里话外都是男的配不上她,她要回城过好日子。她一个城里人凭什么和泥腿子过一辈子?之前是迫于无奈,向现实妥协,现在,既然能回去了,当然就不想继续过下去了。她那婆婆和男人都是好性子,觉得留得住人,留不住心,与其勉强她维持婚姻,整天吵吵闹闹的,还不如放她自由得了。这口气,不咽也得咽啊,他们又干不出来把人强行留下的事。”
  “然后呢?”
  “昨天孩子知道了,哭的很惨,说是眼睛都快哭瞎了。今天一早,那孩子去大队部找人,要她妈的地址,说要给她写信,这个坏妈妈,她不要了!小孩很坚决,是要断绝关系的意思。还让徐会计寄到报纸上去。”
  杨书记:“……寄是寄不上去的。”
  “徐会计来找我,让我通过县委报道组往媒体那边送。我们俩聊了一会,就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他们一家的问题。您想啊,现在这形势,知青回城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等他们都能回城,那些在下乡期间生的孩子怎么办?到时候万一他们都走了,把孩子扔下,把对象扔下,那得造成多少人的悲剧?”
  “接着说。”
  “所以啊,我就来找您汇报这件事。我觉得,您可以给县委那边提出建议,先在全县做个调查,多少知青结婚了?他们的婚姻是不是自愿的?以后回城会怎么安顿对象和孩子,就算不能带回城,抚养费得给吧?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了,给咱们乡下留个烂摊子!”
  “这其实也算私事。”
  “是私事,但也是公事。知青下乡是国家决策,以后回城也是国家决策。知青问题是普遍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他们在乡下结婚生孩子,说是政策导致的,是不得已,现在回城要抛弃对象和孩子了,又说是私事,这不合适吧。他们既然说是政策导致的,那政策就要管!再说了,就算是私事,也不能违反《婚姻法》,父母养孩子,那是法定义务。”
  杨书记笑道:“那你有没有想过,抛弃对象和孩子,也可能是政策导致的。之前招工回城的那些,都是没结婚的,娶了农村人、嫁给农村人的,都不符合招工条件。以后,如果知青能大规模回城,还依然有可能是这个政策。”
  小赵:“……”
  杨书记说道:“当然了,现在回城政策还没出来,我们就是随便说一说,不一定对。但是你想一想,按照户籍政策,知青要回城,能带着农村户口的对象和孩子吗?不能吧?要是政策不特别允许他们带着对象和孩子回城,甚至政策说,既然你在农村安了家,那你就留下吧,别回去了。他们能干吗?为了回城,离婚就是必然的。他们的选择就还是不得已。”
  小赵冥思苦想,最后说道:“至少目前,通过高考回城的人,政策没有说他们必须得离了婚才能去上大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