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叶文茵打圆场,问道:“如果我们到了新城市生活,你们对自己的房间有什么要求啊?舅舅和舅妈肯定要先一步过去把房子收拾好,你们房间里想要什么东西都告诉我,我给你们准备。”
秦和钧说:“我的房间有床有桌椅有个衣柜和书柜就行,别的舅妈看着安排。安安的房间也不需要太奢华,但一定要舒适。这两天我写个说明给您,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回头您要是布置房间,就按这个来布置。”
既然决定以后要过去他们那边生活,那他就不客气的提要求了。不知道要在那里待多久,安安的生活质量不能下降。
叶文茵:“……好。”
她其实是想问房间布置成什么风格来着,比如床和衣柜要什么款式的,怎么摆放,没想到竟然问出了一份“房间布置说明书”,还挺高级。
第274章
五零被抛弃的女儿(33)
庄清许说道:“安安的事都是和钧操心的,你有什么想了解的,直接问和钧就行,安安自己都不太清楚。她常用的被褥、枕头、衣服这些,要是不好置办,我们可以从这边带过去,床和桌椅不方便带,要在那边做新的。这个就按照和钧的说明书做就行了。”
叶文茵爽快应下。
过了两天,她就拿到了秦和钧写的说明书。
不光对床、书桌、椅子的高度、材质有要求,还要求把桌角、床角都打磨圆润光滑,这都能理解,为了防止孩子磕着碰着,但是桌子腿、床腿和椅子腿都要往里缩进5公分是为什么呢?
不懂就问。
秦和钧跟她说:“如果这些腿太靠边了,也容易磕着脚。安安之前被床腿磕过,所以她房间里的床就换了。”
叶文茵:“懂了。”
中秋一过,秦正则和叶文茵又急匆匆的赶回去上班,在调令下来之前俩人还是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大概是看到了团聚的希望,又或者此次见面和上次间隔不太长,亦或者是得到了秦正则夫妻俩常回家看看的承诺,这次离别显得没有那么伤感,一家人很平静的把秦正则和叶文茵送上了火车,站在站台上跟他们挥手告别。
一个月后,秦正则发来电报,他的调令已经下来了,以后他们将会在越城生活。
没过几天,秦和钧他们又收到了他写来的信。
信里说,他将会去总高级步兵学校担任第一副校长,这所学校的地址在越城,正好夹在齐州和他之前所在的汀州之间。
叶文茵也会调去这所学校的物资保障部工作。
“我和文茵现在就过去那边安顿,为明年1月份的开学做准备,同时也会收拾住所,等房屋都收拾好了,再电报你们过来。”
秦和钧给他发电报,让他们到了那边以后先把地址说一下,东西太多了,随身携带不可能,要提前邮寄过去。
他简单盘算了一下,光是宁安惯用的被褥、枕头、衣服和布料,都要打好几个包。她用的都是好东西,到了那边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得到,保险起见,都得给她带着。
“除了这些,还要带别的吗?”
宁安指着自己喝水的杯子、常用的坐垫、扫床用的刷子、毛巾、拖鞋,“这些都带着。”
秦和钧:“……”
行吧,等于是全带上了。
“我都给你记下了,打包的时候我挨个数,保证一个也不少。”
宁安龇着牙乐。
小朋友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恋旧罢了。连自己画坏的、平时扔在角落里看都不看一眼的一幅画都要带着呢。
秦和钧登记了一个长长的册子,打算在最后打包的时候一一对照。
没过几天,他们就收到了秦正则发来的电报,拿到了在越州的住址。
秦和钧对照着列表,先把宁安现在用不上的东西打包寄走了。剩下的要等到他们出发的时候再寄。
接下来,他们还干了一件事,把秦家的宅院正式过户到了宁安名下。
当初分家产的时候说好的,这个宅院给秦正方,但是她一直没回来,就没有过户,始终在秦渊知名下,按理来说这次该直接过户到秦和钧名下,但是秦和钧直接转赠给了宁安。
秦渊知和庄清许一点都不意外,而且接受良好。房子给了和钧,那就是和钧的,他想怎么处理就是他的事,他们已经无权干涉了。
再说,他们也不会干涉。
春节之后,他们收到秦正则发来的电报,告诉他们房间已经收拾好,随时可以过去了。
秦和钧又把一堆东西打了包,从邮局寄走。贵重物品和金银细软要随身携带,每个人都拎着行李箱,每个行李箱里都夹带了一些。
秦正则知会了李志仁,让他帮忙买了软卧包厢,路上会稍微舒适一点。
姜婆婆虽然跟秦家情谊深厚,但是人家儿子儿媳妇和孙子都在齐州,不可能跟过去接着照顾,只好回家了。
姜家的日子并不难过,姜南翔两口子之前听了秦和钧的话,都在国营大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日子过得很舒心,秦和钧和宁安并不担心姜婆婆的晚年生活。
1953年2月25日,四个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一路平安,两天后抵达越城。
秦正则带着两名警卫员在站台上等着接人。说是到地方工作,但其实依然是部队建制,总步的编制等级是兵团级,专门为部队培养陆军营职、团职军政干部,隶属中央军委。
秦正则这个第一副校长其实是升职了,由原来的正军级升到了准兵团级。等到55授衔的时候,可以授个中将。
宁安眼尖,一眼就看见了站台上的秦正则,她立刻站起来冲他挥手,秦正则也看见了她,小姑娘坐了两天火车,看起来依然精神抖擞,不见一点疲惫,秦正则的心放回肚子里了。
他爹娘有过坐长途列车的经历,他不是太担心,和钧已经快12岁了,他也不是太担心,只有快7岁的宁安,年纪小,又没坐过火车,他和文茵都担心她会晕车。那这一路上可就太难过了。
现在看她好好的,秦正则脸上就露出个笑容来。
等列车一停稳,他立刻就上了火车,和警卫员一起帮忙拿行李。
他跟大家说道:“我们一会坐上车,很快就能到家,文茵在家里等你们呢。”
秦渊知跟警卫员道辛苦,又说道:“谢谢你们过来接我们,给你们添麻烦了。”
“您客气了。”
宁安坐上了军用吉普的后座,一路摇晃着去了秦正则在越城的住所,一幢二层小楼。
叶文茵正在门口等着他们。
“舅妈。”
宁安一下车就给了叶文茵一个拥抱。
“舅妈。”
秦和钧也走过来喊人。
“哎。”
叶文茵高兴地搂住宁安,又拍了拍秦和钧的肩膀,紧接着和刚下车的秦渊知和庄清许打招呼:“爸,妈。路上累了吧?你们先进去休息,我和正则搬行李。”
她全身上下洋溢着喜悦,眼睛都不够用了,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热情。
庄清许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笑道:“你看看你这高兴劲,就这么欢迎我们呐!”
叶文茵笑道:“妈,我是真高兴。”
她跟秦正则结婚的时候,是最艰苦的岁月,俩人没有婚礼,更没有聘礼和嫁妆,没有见过双方家长,把铺盖卷搬到一块,就算结婚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家这个概念对她来说是很缥缈的,她一直在搬家,一直居无定所。她也不知道下一个家是什么样的,可能是窑洞,可能是茅草屋,也可能是土坯房……
战争基本结束后,她也写了信回老家,想让父母过来和她团聚,大哥二哥回信告诉她,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因为她那时在行军途中,地址不确定,家里人也没法通知她,这很遗憾,但是没办法,而且,他们打算带着家眷出国了。
临走之前,他们来见了她一面,给她送来一些财物,她没要。当年她回家乡募集经费,爹妈已经给了她一笔钱,相当于分了家,剩下的都是属于哥哥们的,没有她的份了。
她的父母和正则的父母一样,都是很好很好的人,比起那些宁肯把财产给侄子继承也不让亲生女儿接手的父亲母亲好太多太多了。
她很满足。
现在,她的家人都已经不在国内。
正则的家人就是她的。
庄清许抱了抱她,说道:“我们也很高兴。不过这会呢,确实有点累了,我们先进去看看新家,剩下的事就辛苦你了。”
“哎哎。”
叶文茵答应着,又把她身边的一位女同志介绍给大家,“这是小赵,是组织上安排给我们的服务人员,在家里帮忙。”
宁安、秦和钧:“赵姨好。”
庄清许:“小赵同志,你好。以后就请你多关照了。”
她已经适应了这套新的称呼体系。
秦渊知没说话,只是点头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