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黛玉依然眉头紧锁,低头沉思着,至于黛玉所想事情,却是后话,此时的他们只知道胤祺猜测的并没错,中秋过后,朝中愈发暗流涌动,户部尚书拨算盘都要将头发拨秃了,从各地将钱粮调拨起来,至于那些武将们,更是跃跃欲试,一个个的都蹦的三尺高,在朝堂上彰显存在感,试图让康熙想起他们。
  康熙二十八年,就这样过去了,转过年开春,天气刚刚暖和起来,康熙便下了圣旨,与准噶尔宣战。
  唯一出乎胤祺预料的是,这次征战,康熙决定御驾亲征。
  第109章 和亲
  康熙的决定让朝野上下哗然,然而康熙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初登帝位的年幼皇子,乾纲独断多年的他,下定的决心没有任何人能够动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康熙御驾亲征,所需要的保障必然更加充分,户部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上上下下都在为大军开拨做准备。
  就连胤祺,他在南书房里的学业都轻了许多,当然,所谓的轻松,并不是指先生就不管了,而是南书房的那些大人们,这几日短暂的没有使用一百二十遍大法,而是借着这场战事,讲解起来,甚至还布置了好几篇相关文章的功课,让胤禟哀叹连连。
  不过胤祺却很是满意,林如海给胤祺的打的底子好,在林府的时候,胤祺隔三差五便要写上一篇文章,这文章写了后,还要与黛玉所做的文章同被品评,因此宫中先生布置的课业,胤祺信笔拈来,很快便完成了。
  他还有心思看着胤禟苦着脸,将书翻得哗哗作响,绞尽脑汁编着文字的模样。
  在如此气氛之下,康熙再次下了旨意,将恭亲王常宁养在宫中的女儿,大公主封为和硕纯禧公主,赐婚给科尔沁台吉班第。
  班第出自博尔济吉特,与孝庄太皇太后以及皇太后同出一族,是蒙古里头与爱新觉罗家最为亲密的一支,随着康熙的掌权,后宫中博尔济吉特的女人愈发少了,此时与准噶尔的大战一触即发,为了稳定科尔沁的人心,康熙决定在这时候将大公主嫁过去。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大战前夕康熙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引人注目,不少人都将视线放在了大公主身上。
  大公主能在宫中平安长大,甚至颇得康熙的欢心,也是个聪慧的,她很早便知晓,为了维持大清与草原的关系,她身为爱新觉罗家的女儿,迟早得嫁去蒙古。
  相较而言,科尔沁水土丰美,与大清亲善,太皇太后、皇太后多久出自博尔济吉特,她嫁过去,终究受不了多少委屈,所有人都这么告诉大公主,就连恭亲王福晋,也递牌子入宫,抱着她哭了一场后,这样安慰她。
  大公主也知晓,她们说的确实有理,但长在京城中的女儿,又如何能适应大漠的风沙呢,大公主抬头望着院子里四四方方的天,使劲眨着眼,将眼中的泪意与迷茫眨去。
  春日里的太阳好似没有一点温度,大公主晒着日头,慢慢地往宁寿宫走去,却只觉着全身上下都是一阵阵的寒。
  然而大公主她不能拒绝,别说她只是宗室女,就连康熙亲生的女儿们,未来也注定要抚蒙古,这就是她们无可奈何的命运。
  “纯禧,好孩子,过来我看看。”皇太后在宫中深居简出,除了年节之外,每个月只有初一十五的大日子让后宫诸人请安,对于大公主,她不过是能将名字与脸对上号,再深入的了解就没有了。
  毕竟,皇太后没有亲生孩子,至于她名下孩子的子女,已经有数十个,除了养在宁寿宫的胤祺与五公主,皇太后也只对皇太子有几分关注。
  得知了大公主将嫁去科尔沁,皇太后特意将她召来,仔细打量。
  大公主是宫中第一个长大的孩子,很是得了康熙与后宫诸妃一阵偏爱,她落落大方地任皇太后打量,脸上一直噙着恭顺的笑意,这让皇太后很是满意:“班第是黄金家族的后人,不会辱没了你,等你去了科尔沁,就会发现辽阔的草原,比这逼仄的屋子自在许多。”
  皇太后说着,眼中全是回不去的怅惘。
  大公主暗叹,这大概就是我之砒霜,彼之蜜糖,她忐忑畏惧之地,却是皇太后心心念念的家乡。
  “皇玛嬷,”大公主打起精神,笑着说道:“我只听说过科尔沁的风光,等我嫁过去了,便能亲眼见识了,到时候我让额驸接您去科尔沁骑马。”
  “好,不愧是我大清的公主,”皇太后笑着追忆起她年轻的时候,骑着小红马,扬着马鞭,飞驰在草原上,那儿的天是那么高,云是那么白,草是那么绿,她望着眼前笑着,却仍然能瞧出忐忑的大公主,想起当年那个从科尔沁嫁到京城的自己,软了心肠:“莫怕,我与皇上说,让胤祺送你去科尔沁。”
  “皇玛嬷。”大公主骤然抬头,眼中氤氲着泪珠。
  谁不知道五阿哥是长在皇太后膝下的,是大清与蒙古的另一个纽带,皇太后让胤祺送嫁,意味着她是愿意给大公主撑腰的。
  博尔济吉特氏虽说延续着黄金家族的血脉,但终究没落了,再不复先祖驰骋亚欧大陆的英姿,与大清可以说是依赖共生的关系,因此对于出自他们一族的皇太后,很是重视。
  看在大清的面子上,大公主嫁过去如何都不会遭罪,但是能得了皇太后的认可,无疑她在科尔沁的日子会舒服许多。
  于是,等到胤祺交了这一日的功课,从南书房离开,给皇太后请安时,便收到了这个新的任务。
  此时大公主早已回了她的寝宫,宁寿宫里只剩皇太后与胤祺两人。
  “胤祺,纯禧远嫁不容易,那头的郡王、贝勒以前过来的时候,我都领你见过,你送她去科尔沁后,且打点一二,帮纯禧早些站住脚跟。”皇太后抓着胤祺的手,絮絮叨叨的叮嘱着:“对了,这些年里我库房里也有了许多好东西,到时候你帮我送给我的嫂子和侄女媳妇们。”
  胤祺却没立即应下,脸上的神情反而很是空茫。
  “你是不想去科尔沁?”皇太后念叨的声音止住,她意识到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故土,对长在京中的胤祺而言,或许不是什么好地方,皇太后笑意慢慢止住,她茫然地顿了顿,犹豫着说道:“去科尔沁路途确实遥远,一路走过去也得遭不少罪,要不你还是留在京中,我让侍卫跑一趟罢了。”
  胤祺却并非是不乐意过去,只不过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和亲一事,他心头犹如有匹野兽在愤怒的咆哮。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1),尽管清朝的公主与蒙古联姻,与当年汉朝公主被迫和亲情况并不一样,但本质上仍然是以婚姻为筹码,用女子谋求安定。
  然而大清与蒙古,互相倚靠又互相提防,公主下嫁,皇帝娶妃,是最能展示二者关系稳定的象征,胤祺知晓,他现在如何愤怒,也不过是无能狂怒,不仅阻止不了大公主的下嫁,也阻止不了后续其他公主的下嫁。
  胤祺使劲压抑着心头那亟待爆发的火山,却不料造成了皇太后的误会,见着皇太后落寞的眼神,胤祺连连摇手:“皇玛嬷,我怎么会不愿意去呢,正好这些日子读书读闷了,骨头都乏了,您帮我谋了个差事,能让我出去跑一趟,实在是太好了。”
  皇太后细细观察,确认了胤祺这话确实是出于他的本心,没有半点勉强,复又笑了,领着胤祺去库房了找了半日,时不时眷恋地摸着那些蒙古衣服首饰,回忆着当年她母亲亲自给她戴上的样子。
  等到皇太后终于挑过瘾,从库房出来时,宫女们的托盘上已经放满了东西,胤祺更是写了一整本册子的礼物册子。
  此时天色已晚,打更太监的梆子声响起,胤祺与皇太后告辞后,踏着满地星辉,在下钥前回了南三所。
  躺在拔步床上,望着树梢的弯月,胤祺想着要尽快去趟林府,告诉黛玉他要去蒙古一事。
  然而还不等胤祺去,林府先迎来了另外的不速之客。
  第110章 混账事
  “什么,薛家的拜帖?”黛玉惊诧地从雪雁手中接过帖子。
  只见这帖子以秋香为底,芙蓉花的暗纹在光下隐约可见,比起薛家的正式拜帖,不如说是闺阁女子的娱乐。
  黛玉心头了然,打开拜帖,果然是宝钗遣人送来。
  自贾府一见后,宝钗与黛玉已经许久不见,不过宝钗念着黛玉当年的点拨之恩,再加上黛玉已成了钦定的皇子妃,这份关系莫说宝钗,就连薛家也不愿意断掉,逢年过节总会送些厚礼过来。
  一来二去的,林家与薛家勉强也算维持了亲戚的关系,只不过薛家人也有分寸,从未上过林家的门。
  然而这次宝钗,却突然流露了登门意向。
  黛玉支着头,微微阖着眼,迅速将最近发生的事情掠过,很快便了然,她指着这拜帖:“想必是为了大公主成亲一事而来。”
  雪雁也伴着黛玉处理了这么多年家事,早已不是当年那一团孩子气的模样,闻言,她皱起眉头:“姑娘,薛姑娘过来,是否会让您为难,要不我将这帖子拒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