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黛玉垂下眼,将瓷勺搁下。
  正在这时,雪雁悄悄附到黛玉耳旁:“姑娘,五阿哥回来了。”
  第113章 疾病
  得知了胤祺回来的消息后,黛玉在贾府再也待不住了,勉强用完宴席后,便匆匆与贾母告辞。
  贾母听闻,连忙说道:“玉儿赶紧回去,万不能让五阿哥等你。”
  黛玉亦不多言,悄悄领着雪雁回了林府。
  胤祺已经见过了皇太后与宜妃,从宫中出来,正等在林府的书房里,随手拿了本书,看的入神。
  正在这时,只见书房的门帘被掀开,黛玉穿着外出的大衣裳,径直入了书房。
  胤祺忙将手中的书放下,含笑抬头:“妹妹回来了。”
  黛玉此时才见着胤祺的模样,隔着黄花梨的桌子,黛玉眼不错地盯着胤祺,好半晌,她心头一酸,眼圈一红,说话的话都哽咽了:“瞧着黑了许多,想必是遭罪了。”
  胤祺着急地站起身,将随身的帕子递给黛玉,轻声安慰:“不过是路上风沙大了几分,等我回京养养就好了。”
  “到这时候你还和我打马虎眼!”黛玉瞪着胤祺,冷笑着:“你们在草原上遇上了狼群的事,京中早就传遍了,英勇的五阿哥一马当先,与狼群搏斗。”
  笑意在胤祺脸上僵住,,他担忧黛玉担心,写回的信里都是含糊其辞,谁知道被同行其他人的家书给出卖了。
  胤祺手张开又握紧,讪笑着说道:“没有与妹妹及时说,是我的错,那事儿听着凶险,但班第台及来得及时,我连油皮都没磕碰到。”
  黛玉狐疑地上下打量,直将胤祺看的全身冷汗,好半天才说:“甭管怎么说,到底是累了一遭,这些日子万岁爷不在京中,太子监国有模有样的,你使人向太子告假几日,好生歇着。”
  说着,黛玉已经盘算着,将哪些方子交给舞文和弄墨,让他们每日给胤祺炖汤补补身子。
  然而听了黛玉的话,胤祺神色却更加紧绷,他这些日子在蒙古,对于京中之事所知不深。
  胤祺知晓康熙已经启程亲征,京中由皇太子坐镇,但他并不清楚,太子监国时的所作所为。
  “此话何解?”胤祺抬起眼镜,薄薄的眼皮下眼神格外冷静。
  黛玉也非一般闺阁女子,见着胤祺的神态,便知其中必有内情,她皱眉回想着:“宫中贵妃娘娘下了旨,让贾家的姐妹们住进省亲园子里,今儿个贾家办着家宴,我听祖母与舅母说话时听到的。”
  林如海作为翰林学士,有起草诏书的职责,已经随着康熙御驾,正在前往准噶尔的路上,黛玉对于朝中的消息,知道的也少了。
  听了这话,胤祺神色更是冷硬。荣国府正在走下坡路,他们家在朝堂上的人格外的少,家中女眷更不在意朝堂大事。
  能让贾母与王夫人在家宴时随口便聊到,想必太子的好名声已经传遍了京城。
  “五阿哥,太子所做可有不妥?”黛玉仔细回想着,心中隐约觉着不对,却好似被笼罩了层白纱,朦朦胧胧的想不明白。
  胤祺从沉思中回神,温和地冲黛玉笑了笑,冲散了周身冷厉的气息。
  “没有不妥,”胤祺拿起折扇,轻柔的风拂过,将屋内沉闷的气息吹散:“太子监国,将后方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那些老大人们都交口夸赞,哪里有不妥呢。”
  “那怎么?”黛玉蹙着眉,来回踱步,胤祺的这个模样,可不像没有不妥的样子。
  胤祺却低声说了一句:“没有不妥才是最大的不妥。”
  声音不大,蕴涵的内容却触目惊心,黛玉只觉得醍醐灌顶,她一直隐约觉着的不对,在这一刻终于明晰。
  太子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失误。康熙愿意为了儿子收拾烂摊子,也享受太子事事依赖,找他拿主意的模样,然而太子监国之后,不知是为了让康熙放心,还是大权在握膨胀了,总之太子的表现,造成了没有康熙也可以的状况。
  对于独握权柄的康熙而言,太子的这番行为,正正好触碰到了他的逆鳞。
  天家无父子,在权利面前,所谓的父子亲情,不过是一个笑话。
  太子年岁渐长,如同蓬勃生长的小树,生机勃勃的,然而康熙此时却将要不惑,先帝这个年纪已经驾崩多年,康熙明显感受到他的人生正在走向衰老,对于太子,康熙既欣慰他的成长,又对他的年轻感到嫉妒。
  此次亲征,京中事情悉数教给太子定夺,最开始时候,康熙并不能放心,时时牵挂着京中之事,等到京中的奏折一封一封送到,朝臣们对太子众口称赞,对于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太子,他不可谓不骄傲。
  然而时日越久,看到的夸赞越多,康熙离开京城越远,康熙的这份骄傲,逐渐转变为了忌惮,他开始怀疑,太子是否会趁着他不在京中,收拢大臣,将他架空。
  这份忌惮,到康熙在行军途中病倒的时候,升至最高。
  帝王本就多疑,病中的帝王更是杯弓蛇影。
  在随行太医开了无数的药,康熙却依然没有好转之后,虚弱的康熙疑心病愈发重了。
  躺在病床上的帝王,嘴唇苍白,浑身冒着虚汗,声音很轻,但吐出的字却格外坚定:“梁九功,令翰林院拟旨,召太子和三阿哥侍疾。”
  梁九功自幼就在康熙身旁服侍,康熙的心思,再没有比他更明白的,听了这话,他悚然一惊,只觉着风云将变。
  想起也是亲眼见着长大的太子,梁九功暗自叹了口气,但此时此刻,梁九功并不敢多言,埋头应是,便要走出去。
  “等等,”梁九功腿都触碰到了帐篷的边缘,康熙思忖良久,继续说道:“我听他们说胤祺颇为勇猛,眼见着也长进了,能够为君父分忧,传旨让他随行。”
  于是,这一日值班的林如海,亲自拟了诏书,将他的准女婿召唤入了大军之中。
  黛玉精心吩咐的补汤,胤祺才喝了没几日,又要收拾东西,启程离开京城。
  “五阿哥,战场上刀剑无眼,你务必要小心。”黛玉含情双目里泪意点点,压着嗓子叮嘱。
  胤祺叹了口气,若问他本心,他也并不愿意走上战场,奈何皇命不可违,圣旨既下,就没有拒绝的空间。
  “放心,林大人也在呢,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一定去找林大人。”胤祺柔声安抚着,果然黛玉的情绪好了许多,她擦了泪,转身便琢磨着要给胤祺收拾些什么行礼,才能让胤祺能过得送快点。
  这边黛玉雷厉风行地检查着胤祺的行囊,那边宫中皇太后与宜妃也将胤祺召入宫中,好生叮嘱了一番。
  康熙发的旨意颇为急切,胤祺刚做完这些临别前的准备,太子已经令人送信,准备出发。
  康熙病种,阿哥们在京中自然不能拖延,带着简单的行礼,轻车简从地往西北而去。
  马蹄踏过尘土,扬起阵阵沙尘,黄沙飞溅中到半空,遮住胤禛咬紧的牙关。
  被单独跳过的胤禛心中如何不忿,胤祺已经顾不上了,他骑在健壮的军马上,随着太子策马扬鞭,除了夜间短暂的休息,一路不停的到了地方。
  “吁,”马停在了营地之外。此时西征大军正在驻扎休息,康熙的营帐就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在营地的正中间。
  “我们一路上风尘仆仆,去见皇阿玛未免不雅,先去收拾齐整。”太子跳下马,闻着身上难闻的气味,皱着眉说道。
  胤祉及胤祺点头应了,将马扔给了迎上来的太监后,便准备找个帐篷梳洗。
  太子早被人迎了过去,身为储君,无论在哪儿都不会被慢怠,胤祉也瞧见了董鄂家的男人,被引导了他们的帐篷。
  “五阿哥,”正当胤祺打量的时候,林如海也赶了过来。
  只见林如海头上身上再也没有在京中的端正模样,尽管尽力打理了,还是有着行路途中不可避免的狼狈。
  “林大人,”胤祺连忙笑着与林如海打着招呼,随即靠到林如海身旁,轻声问道:“皇阿玛身子到底如何?”
  康熙以侍疾的旨意将三个儿子从京中叫来,但帝王的脉案是最高机密,胤祺等人并不知晓康熙的身体情况。
  林如海谨慎地打量四周,一把将胤祺的手扯住,入了帐篷。
  林如海作为翰林院的学士,是康熙近臣,他的帐篷自然也靠近中心区域,林如海谨慎地检查过后,才靠近胤祺,声音压得很低,喉咙里含糊不清地说道:“我瞧着万岁爷不大好了。”
  什么!胤祺一直以为侍疾是康熙将他们叫来前线的幌子,没想到却听到了林如海这番话,他连忙压住差异,冷静下来听林如海讲述着前因后果。
  原来康熙自离了京城没多久,身子便不如何舒服,等到了西北之处,许是路上受了风,又或许是水土不服,已经发起了高热,每日里大汗淋漓,却又不断地打着寒战。
  “太医们没敢说,我私下瞧着,许是疟疾。”林如海打了个哆嗦,如是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