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黛玉也不愿意与胤祺分房而眠。
黛玉胎中便带了弱病,虽说自出生后精心调养了许多年,又得那癞头和尚和跛足到人的话,总算平安康健地长大,但她到底还是体弱。夜间躺下久久不能成眠,睡觉还是很是轻省,外面一点点点动静,春日夜雨,夏日蝉鸣,秋叶坠地,冬雪飘零都能让她惊醒过来。
黛玉本以为与胤祺成婚了,夜间依然久久难免,谁成想,不知是否是他们命格相依,自同床共枕之后,黛玉夜间睡得格外香甜,好似这么多年里欠缺的睡眠都要一口气弥补,只要闻着胤祺身上的味道,她就不可抑制地昏昏欲睡,白日里神采熠熠,精力十足。
赶上去向皇太后请安的日子,见着几个妯娌,黛玉常常被她们含着笑意打量,彼此间眼神乱飞,偶尔还遮着嘴,意味深长地说一句:“小夫妻感情就是好。”
黛玉自觉睡眠好了之后,她素日的体虚气短都好了许多,听到胤祺说日后还是同住一室,黛玉象征性地嗔了一句,便也不再阻拦,她思索着说道:“既然阿哥住在这儿,前面的屋子确实无需再装琉璃,既如此,便将你外头的书房窗户装上,在里头读书也能敞亮些。”
是的,胤祺在前院还有一个书房。作为阿哥,自从出宫开府之后,胤祺便与胤禛一道,领了镶白旗的旗物,旗下也是有着佐领包衣,更是可以招揽门客,更别提他还入了理藩院当差,时不时地便要与外头的人见面,必须有个办理公务的地方。
既然胤祺对她好,黛玉也投桃报李,将胤祺办公之处布置得更加舒心。
见着黛玉神色认真,不似玩笑,更何况黛玉是五阿哥府的女主人,对于屋宇的布置难道还不能做主不成,胤祺也不再拒绝,笑着应了,受了黛玉的心意。
只不过...
“好叫妹妹知晓,这琉璃我是找洋人的传教士买的,他手中也没有多少存货,想必要从广州那头去找,想必耗时不非,需等些时日。”胤祺苦笑着,与黛玉说明着情况。
“京中那么多西洋传教士,我在宫中都见到过几个,我记着他们每次都带好几大船的东西入京,怎地琉璃如此少?”黛玉瞪大了眼睛,惊讶地问道。
林家累世官宦,祖上的积累可观,黛玉是见过好东西的,琉璃插屏在她家库房里就放了好几个,京中贵人素来喜爱这些琉璃物事,按理来说洋人应当带了不少入京才是。
同样的疑惑,胤祺也曾有过,他当即便问了与他诉苦的传教士,此时黛玉问起,胤祺笑着将因由慢慢道出:“洋人的琉璃,多出自泰西国(1),以前他们的琉璃,与我们大清的差不太多,也是蓝的绿的红的黄的都有,我听话他们传教士待着的那寺庙,洋人叫教堂的,上头的琉璃就是这样五颜六色的,也就前几年,泰西有个匠人,做出了这种大片的,透明的琉璃,这还是第一次来大清,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要知道,往常我们这边喜爱的都是琉璃摆件,从未用过这平板琉璃,这东西易碎又占地方,自然不敢带来太多,有这功夫,多带些其他货物赚的更多。”
原来如此,黛玉点了点头,解了心中的困惑,她自诩也是见过世面的,然而无论在江南还是在京中,无论在宫里还是在宫外,都没见着过这般的琉璃,既澄澈,又防风,从屋子里往外望去,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纤毫毕现。
此时已是深秋,院中已无多少景色赏玩,但在江南,正是赏秋景的好时光,院子里的树叶由绿变黄,各色的菊花争妍斗艳,透过这琉璃,抬眼便能瞧着园子里的美景,这琉璃必然大受欢迎。
可惜带货过来的洋人没有眼光,江南豪富,即使满船都是琉璃,也能一抢而空,比贩卖其他的,更获利百倍。
想到这,黛玉心念一动。
洋人不清楚,但黛玉足够清楚,这般清澈透明的琉璃放在大清,能赚到多少银子。
既然洋人已经研究出来这琉璃的方子,大清人才济济,未尝不能做出来,更何况,康熙早几年已经开了海禁,泰西过来的工匠年年增多,实在弄不出来,去广州找个泰西的工匠过来,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五阿哥,”想到这,黛玉越发觉着她心里的打算可行,她深吸一口气,挥退了屋子里伺候的人,亲自捧着茶递到胤祺手上,与他对坐在炕上,轻轻说道:“我有一个想法。”
胤祺被黛玉严肃的神色惊到,他见过黛玉低眉浅笑,也见过黛玉愁绪满怀,他自诩对黛玉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如此严肃的神色,胤祺只在黛玉脸上见过几次,次次都是大事。
想到这,胤祺同样肃了神色,他将手中的杯子放下,杯底磕在桌子上,发出轻轻地撞击之声,伴着这声音,黛玉微微张嘴,露出洁白的牙齿,轻轻地说道:“若我们开个铺子,卖这琉璃可行?”
果然是大事!
黛玉的话音刚落,胤祺错愕地看过去。在京中这么多年,胤祺从来就没有少过用度。无论是皇太后还是宜妃,什么好东西都可着劲的往胤祺手里送,他的库房里放着的宝贝,从来就没少过,随手拿一个,都是价值连城。
胤祺当了这么些年的纨绔子弟,从未想过钱从何处而来之事。
见着胤祺这般模样,黛玉并不恼,反而是果然如此之感,她低着头,轻轻笑了,坐在胤祺对面,与他好好的算着经济账。
胤祺开府之后,不算皇太后与宜妃的补贴,从宫中拿了六万两的银子,等开府之后,按着规矩,阿哥每个月有五百两的月俸,福晋二百两,再加上胤祺在理藩院当差,再拿一份一年一百五十五两的俸禄,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进项了。
此时白米约一两一石,一年八千余两的银子,足够胤祺与黛玉两人衣食无忧。但事情不是这么算的,阿哥府加上仆人,上上下下数百人,更别说还有与外头的人情往来,衣服首饰出门待客,哪哪都要开销。
为了维持住阿哥府的体面,不被人笑话,这八千余两银子,不过就是将将够罢了,更别提豢养门客,更是无底洞一般的开销。若是不想时不时入宫打秋风,必然要想些来钱的法子。
听到黛玉一笔一笔算得仔细,胤祺冷汗瞬间流了下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他本就不是一个节约之人,手头的银子洒出去也是没数的,按着他这用法,若是没有其余进项,真的得靠着典当过日。
胤祺娶黛玉,是为了让她过好日子,而非一分钱掰成两瓣花,殚精竭虑地维持阿哥府的体面。
黛玉所提的,开琉璃铺子,听着确实是个法子。
胤祺就是宗亲贵族,他也是见惯了好东西的,都不惜斥巨资购下这琉璃,他都能想到,这琉璃放到铺子里,将会遭多少人的哄抢。
反正凭着他天家阿哥的身份,也不怕旁人给他使绊子,抢方子,无论是自己找匠人做出琉璃,还是从广州那边找洋人买,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唯一的问题,便是他身为阿哥,跑去经商,难免辱没了身份。
这也是黛玉如此犹豫的原因。士农工商,商为末流,时人以经商为耻,多不屑为伍,然而白花花的银子谁又不爱,京中那些勋贵、官员人家,凭那些俸禄又如何能支撑得起门第开销,为了多得些银子,不知做了多少缺德事。
什么跑马圈地的,放印子钱的,贪污腐败的,鱼肉百姓的,将那些老大人们拎出来,谁手上都干净不到哪儿去。
这些事情,黛玉在成长过程中见过太多,但她不愿意与这世道妥协,黛玉刚会认字的时候,便度过“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她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享乐,为已经多艰的民众再添一层苦难。
黛玉掌家日久,自是知晓商之一道,最是利益丰厚。没见着薛家在薛蝌的打理下,借着薛宝钗的东风,才没几年,便又起来了,隐隐能见着昔日紫薇舍人还在之时的光景。
黛玉早便打算着开几个铺子填补家用,但她一直拿不准胤祺的态度,想开铺子的念头,在黛玉心中盘旋许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与胤祺商议,不知胤祺这金尊玉贵的阿哥,会不会同意她的想法。
借着这琉璃,黛玉终于将想了许久的念头,说出来与胤祺商议。
没想到胤祺却比她还不在乎,他仰头靠在大引枕上,漫不经心地地说着:“我们既不杀人,也没放火,这琉璃更是只做富贵人家的生意,也不与百姓争利,凭本事赚钱,有什么好羞耻的,那些搜刮民脂民膏的人,还安安稳稳的待在庙堂之上,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得的。”
黛玉紧绷的脸放松下来,眼睛水汪汪的,望着他柔情似水,好似大地春暖花开,胤祺心重重一跳,他重又端起炕桌上的茶杯,顾不上杯中水已经凉透,一口灌了进去,这才将砰砰作响的心跳压得停歇了几分。
既与胤祺商议妥当,黛玉便着手开铺子的准备工作。
正房里,黛玉与胤祺头碰着头,将家底翻了出来,商量着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