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庆阳帝对他们的兄友弟恭高兴不已,便立了二儿子封世昭为太子,册封了长子封世昱为铁帽子端亲王,执掌宗人府府令,三子封世星为铁帽子仪亲王,负责封氏一族各种祭祀活动。
仪亲王也就罢了,每一代的端亲王身体都不怎么样,传到封沛昌这一代是第三代,代代单传,封沛昌死的时候他的王妃水涵刚好怀孕四个月,听到恶耗一头栽倒,当即小产,老端亲王妃受不了接二连三的打击病倒在床……不到一个月,心若死灰的婆媳二人也跟着去了。
事情一宗接一宗,到了年底祭祖的时候,仪亲王封沛进宫请示端亲王承嗣问题。
庆d帝自怀疑太子之事是有人在暗中谋划便暗中着手调查,结果发现,是贤妃及其所出的二皇子封靖昕主谋,甄妃、淑妃推波助澜,三方瓜分了太子死后的势力。
难怪太子一去马上就有大臣请立长子(二皇子)为储君。
庆d帝又痛又怒,更念起太子的好来。
经此一事,他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儿子和嫔妃。
庆d帝注重出身,他一生宠过爱过的后妃,不是出身书香大族就是勋贵世家,如今宫中后位虚悬,宫务由贤妃、淑妃、甄妃三人共掌,而最得他宠爱的就是甄妃。
在所有的皇子中存活下来的除去自幼由他亲自教养长大的太子,有贤妃所出的二皇子封靖昕、德妃所出的四皇子封靖明、淑妃所出的五皇子封靖显、陆贵人所出八皇子封靖晏、甄妃所出九皇子封靖昊、宁嫔所出十二皇子封靖昃、王贵人所出十八皇子封靖晨,共七人。
其中,四皇子封靖明的生母王氏进宫时其父王从新只是个从五品翰林院侍读,封了个贵人,生封靖明时难产去世。庆d帝当时爱重继后张氏,见她进宫几年不曾生育便将他抱给张皇后抚养。张皇后感念王贵人便奏请庆d帝追封她为德嫔,对四皇子视若己出。因此,四皇子倒算得上是半个嫡子。只是四皇子长到十二岁时,甄氏已经开始受宠,气焰喧嚣,以失去第二个儿子为代价陷害张皇后,成功跃居妃位,当时的张皇后因体弱已几年不曾承宠,色衰爱驰,一气之下病倒在床,对庆d帝心灰意冷,不久吐血而亡。
张皇后的病逝庆d帝本有些愧意,不仅丧仪大办还追封四皇子生母德嫔为德妃,但张家不依不饶的态度及甄妃的哭诉渐渐地也将他的愧疚之意消磨得一干二净。一次朝堂上被张后兄长内阁学士张伯钧诘问得恼羞成怒,冲动之下勒令张氏一门回山西临汾,在自己有生之年不许入朝为官——
皇帝金口玉言,张氏一门却也不是普通士族,是黄帝姬姓后代。他们这一支几经繁衍迁移,最后扎根山西临汾,与河北张氏、河南张氏,并为张氏一族中影响最大的三支,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庆d帝的做为不止是打了张后一门耳光,更恼了张氏族人,山西临汾这一支干脆全部辞官返回故居闭门读书不说,其他河北、河南两支嫡系也陆续淡出朝野。
第12章 储君之选(下)
都说读书人可怕,更可怕的是以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定居山东的衍圣公一系也罢了,人家嫡系是不管哪朝哪代都不入朝为官的,他们不入朝皇家不丢脸。可张家呢,却是每朝每代都有入朝为官,为社稷百姓做事……张氏一族不入朝了,这代表什么?代表当政者昏庸无德。
虽然在朝为官的都知道内情,可天下读书人哪管那么多呢。
这件事在庆d帝、四皇子、张氏族人心中都留了疙瘩,影响深远。可以说,庆d帝晚年重视自己的仁君之名,也与此事有关,多少挽回点形象嘛。得罪了一个世族,再将其他勋爵、世家得罪光,他这个皇帝在青史上还能留下什么好名声?可怜他十五岁登基,四十几年来文治武功也是建树不少的。
后来他多少次想晋甄妃为贵妃,都因念及此事而压了下来。
遗憾的是,太子一去,他一扒拉,发现二皇子性子阴沉,行事爱用险诡之术,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五皇子骑射武学上还可以,文墨上却一塌糊涂,更糟的是他平时表现出来的也是重武轻文的态度,这样的人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更别说他还喜好男风。
八皇子出身低,也无才干,与他生母一样唯甄妃是从,没有为君之心,不用考虑。
九皇子是自己宠爱的甄妃所出,本身又聪慧,虽才十七岁,却大有成长空间,可惜甄家在江南成尾大不掉之势,更别说甄家的动作已触及皇家底线,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谋害皇嗣……若是九皇子登基,他要怎么对待成了圣母皇太后的母亲和扶持他登基的甄家?
十二皇子才十五岁,功课跟五皇子一样,只是倒了个个儿,文才颇受太傅们称赞,可一说到武技骑射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皇帝有时也需要摆样子的,他这样怎么镇住那些武将?!
十八皇子才十岁,不仅出身低,性子孤冷,年龄上也不行,太小了,等他长大,他的兄长们都有了不可小窥的势力,有个万一,处理起来费劲。
以前觉着儿子不少,现在看来真是太少了,想来想去竟只有一个四皇子可堪大任。没有外戚之患,本身心机手段都有,出身也说得过去,更重要的是,在所有年长的皇子里,只有他安守为人臣子的本份,尽心办差,没给太子下绊子,对底下几个幼弟也还照顾……
只是,庆d帝眉头始终没能展开,这个儿子以前他也喜欢的,张后极会教养孩子,文才武略老四都学得不错,只是张后的事父子两人心中生了隔阂,后来宫中又传出了命硬之说,他便顺势冷待……让他意外的是这个儿子并没有在这些逆境中颓丧,反而日渐成熟稳重起来,没让那些捧高踩底的奴才小觑。
这些年,甄妃没少利用手中的权利打压他。以前对老四的忍让满意,现在考虑立他为皇储却又让庆d帝心存疑忌,倘若自己不在,甄妃和老九会有好下场吗?
不由犹豫不决起来。
说起来,在众多儿子里最得他看重寄予厚望的就是太子,可最得他疼的却是九皇子,依他慈父心理,自然想将江山留给他最喜欢的儿子。可他毕竟是一个皇帝,在位四十几年,历经多少次政治风波,边疆战乱,灾慌……对庆阳王朝倾注了半生心血,不忍它因自己一时的喜恶而慢慢走向衰落,否则他到了地下也无颜去见封家的列祖列宗。
他一生文治武功皆有,错杀功臣、冤屈宫妃的事也有,晚年为着仁君之名,不忍发落从年少时伴着他一路走来的功勋之家,即使他们已慢慢门庭腐败,后继之人成了国家蠹虫……可是,他可以放任,继承者却绝不可以!
储君人选,只能是老四。
也罢,多给甄妃和小九一些保障吧。
定下心思,庆d帝开始斟酌起过继给端亲王的人选。他的眼光在几个皇子的名字上滑过,停在了十八皇子封靖晨上面。
十八皇子的生母王贵人是老四已逝生母德嫔的幼妹,老四对这个小了他十几岁的弟弟也格外亲厚。如果老十八承袭了端亲王的爵位,倒可以弥补一下老四朝堂上势力薄弱的不足。
……
十八皇子过继给端亲王的旨意一下,王贵人立即厥了过去。
醒来后嚎啕大哭,进宫封了贵人,生了儿子,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十年,皇上的眼中从来没有她和儿子,结果在夺走她儿子的时候却封了她为顺妃。
“顺”,皇上连给的补偿,都叫人觉得讽刺。
封靖晨也懵了。从此以后他有母亲却只能喊顺妃娘娘了!“四哥——”他看向肃然不语的封靖明。能离开这个皇宫他还高兴呢,父皇对他和娘从来只有漠视,宫里的其他娘娘和皇兄更不将他们放在眼里,讥讽和欺侮是常有的事。只是娘和四哥是跟他最亲,对他最好的两个人,离开了皇宫就不能他们在一起了。
他们两兄弟的遭遇多么相似!封靖明对生母没有印象,但这不影响他对庆d帝在对待儿女后妃上凭着一己喜恶所作所为的观感。拍拍封靖晨的肩膀,他道:“别担心,姨妈有我照顾,你也永远是我的弟弟。”
顺妃知道四皇子也没有办法,哭得更伤心了。她性子和顺,不争不抢,换来的是什么?!以前母子说到未来,出宫建府,接她出宫享受儿孙绕膝之乐……这些都不可能实现了!
过继了出去,无论是名义还是现实,封靖晨都不再是她的儿子。
“姨妈,你别伤心了,反过来想,靖晨过继出去,就与宫中没有干系,至少不用担心他的性命安全。”
为什么庆d帝有十八个儿子活下来的却只有七个?盖因后宫争斗惨烈,像宁嫔玉嫔静嫔等几个生的儿子都一一夭折,这是因为相比生了八皇子的陆贵人、生了十八皇子王贵人——现在是顺妃,她们更受宠,威胁到了三妃的地位。
“对啊,娘,你别难过。还有四哥呢,虽然四哥出宫建府了,可甄妃贤妃她们还在呢,要是二皇兄九皇兄坐上了那个位置,四哥哪里还有活路?我们母子岂不是一辈子仰他们的鼻息过活?”封靖晨能活到十岁,除了顺妃和四皇子用心照顾也与他自身的聪慧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