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毕竟曹穗的嘴巴这么会戳人心窝子,得罪的人肯定不少。
  第229章 第一批芝麻成熟曹穗:先不慌,让我榨个油
  到了七月已经步入酷暑,当然也是许多作物成熟的时期,曹穗早在二月种下的芝麻,经历四个多月的成长,终于要迎来丰收的成果。
  这几个月墨荣也早就把芝麻榨油的那一套工具研究出来了,说实话,技术含量比起过往的要求并不高,因为最后榨油还是一个力气活,动用的木块、石块都需要大体力的人来干。
  曹穗在墨荣试验成功后观摩过一次,无论是用石碾还是撞钟的形式,都需要男子用尽力气甩,基本上一个人都干不了太长时间的活儿,否则胳膊肯定是吃不消的。
  尤其是几个被墨荣当作苦力的墨家弟子,曹穗再见到时,一个个已经练成麒麟臂,过分壮硕的胳膊和身躯都存在违和感。
  曹穗只能感慨一句辛苦了,然后该封赏的封赏,该赐钱的赐钱,甜枣落进他们的手里,才能叫人无怨无悔。
  跟着女公子能吃肉,是曹穗手底下人最直观的感受。
  女公子她不贪功啊!
  墨荣更是早已成为少府的女官,正式登记在册,此次的研究还不足以她官职上有所变动。
  墨荣对此很理解,“女公子放心,我会继续研制出更多利国利民的工具。”
  曹穗瞧着她一直都过分消瘦的身形,“我等着那一日,但你平时不要仗着年轻就不听劝,医师都和我告状好多次了。”
  墨荣简直是重灾区,她研究起来不吃不喝,曹穗怕她哪一日嘎了,特意叫少府的医师着重关注她。
  后果便是她的耳根子就没清净过。
  农庄的芝麻能收了,目前众人更习惯称呼它为胡麻,光从名字就知道是外地来客。
  收芝麻的时候曹穗还特意去看了,只能说目前的产量十分惨淡,芝麻本就不是走量的作物,但最后亩产只有八十来斤还是叫曹穗失望。
  因为这已经是她改良过耕作方式后的产量。
  只不过这种失落没人懂她,农户们显然十分满意,虽然他们也不知道曹穗要用这些胡麻做什么。
  曹穗打起精神,芝麻之所以能榨油就是因为它那佼佼的出油率,暂时还不能灰心,说不定粗糙的工具下出油率能…再给她一击。
  不是曹穗悲观,而是情况不容她乐观。
  放低心理预期才不会受到太大的打击…才怪。
  芝麻榨油的过程曹穗没守着,但有人记录每一道流程后的数据,他们自然不敢作假。
  曹穗拿到时忍不住叹气,叹得杨修眼皮都跳了跳。
  “榨油的产量很差吗?”杨修知道她在忙胡麻榨油的事情,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副唉声叹气的模样。
  两个人在家里书房共用,曹穗也没讲究太多,“亩产八十斤,最后榨得油二十四斤,出油只有三成。”
  无论是哪个数字她都不满意。
  杨修还以为是多差的数据,听完后彻底没了担忧。
  “你对自已要求太严格了。”杨修见曹穗不可置信,安抚道,“哪怕是百姓种植高产小麦,他们精耕的产量也不过是在三百多,合算下来,一亩胡麻种植下来的价值并不低。”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在粮食满足的情况下。
  但有种植价值就能推广,更何况他知道这还只是她第一批成熟的胡麻,谁能说得准之后胡麻的产量不会增加呢?
  杨修对她的种地天赋表示很有信心。
  曹穗心里明白哪怕是目前在她心里看不过眼的数据,落在真正种地的百姓身上,其实还是有得赚的。
  百姓种主食作物是为了填饱肚子,但若是种胡麻,却是能换得实际的钱银。
  终日与田地打交道的百姓缺少作物变现的能力和渠道,但若是种植粮食之余能种上几亩芝麻,哪怕不是大规模的,手里也能有点闲钱。
  曹穗慢慢地想通了,“你说得对。”
  “接下来还得安排人推广胡麻榨油的事情,这件事倒是好办。”
  杨修附和道:“关键点还是在胡麻的产量和能出多少油上,你和父亲的在这方面的信誉天下皆知,哪怕是荆州和江东都会无条件相信。”
  毕竟她前面十多年的努力不是白来的,改良的高产小麦还有能保暖的棉花,已经让曹穗在种植这方面树立了权威和信誉,就算是敌人都不会怀疑。
  “更何况,还有旬报能宣扬,也不用少府专门腾出人手去做这件事。”
  曹穗听着杨修的话,也想到当初他们要宣传的时候还要自已找托的“艰苦”日子,这样看来,他们的努力确实没有白费,日子实实在在地好起来了。
  曹穗那些负面的情绪终于全部消散了,“你简直是像是我的心理医师。”
  杨修可能没办法彻底明白她嘴里的话,但大致可以从字面上猜出来,“总归要有些长处才能留在穗穗身边。”
  曹穗那就更开心了。
  芝麻榨油的事情曹穗终于能去给曹操交差,其实早在第一批芝麻收获的时候曹操就收到了消息,毕竟曹穗的农庄可是曹操亲自派了人保护,只不过他目前注意力在水军的训练上,而且也相信曹穗。
  曹穗来汇报的时候依旧带着她那简单的直观数据。
  曹操看过后很满意,尤其是听到曹穗说还要继续改进再推广。
  “你的要求这么高?”在曹操的观念里,这个榨油效果已经很划算。
  曹穗:“事有轻重缓急,更何况我这边胡麻种植还只是第一次,不能确保效果稳定的情况下,都不能随意推广给百姓。”
  就一句话,百姓的抗风险能力很低,甚至是没有。
  若是他们因为信任种植了胡麻但最后收成不理想,一个小家庭的破产是不用怀疑的。
  曹穗根本不敢让他们承担这样的风险。
  曹操听明白她的意思,也不意外,毕竟过往她都是如此一步步稳扎稳打的来。
  “这是你擅长的方面,为父不插手。”曹操突然道,“你把胡麻油夸得那般好,那送一部分到家里来,明晚带着你得夫婿回来用膳。”
  曹穗听了一改刚刚说正事的严肃,“阿父想我回家就直说。”
  曹操可不会承认,“白日莫要说胡话。”
  曹穗没有非得叫嘴硬的老父亲承认,她心里知道就行,那副“你就是想我还嘴硬”的表情可是把曹操又看得来气。
  第230章 书铺大上新曹穗:大半年的印刷终于初见成果
  一批批的芝麻相继成熟,并没有想象中的亩产暴增,但曹穗反而没有失望。
  又不是真的有金手指,总不能就相差一两个月种下去的芝麻,最后成熟之间的差距却是几十上百斤。
  曹穗做梦倒是能这么做,可梦醒了并不会当真。
  这一批芝麻的亩产基本都没有过百的,意味着一亩芝麻地能榨出来的油最多也就三十斤。
  市面上的油价是贵,但那是销售端的价格,若是换到最源头的材料收购端,价格定然要把价格减缩到一成。
  目前市面上油膏的价格大致在七十到一百二十钱,按照油膏的价格只高不低,这样算下来,百姓一亩地能挣的钱有限。
  无论终端的食用油卖多贵,其实和他们关系不大。
  曹穗算了一笔经济账,发现最后她又富了商贾土族,瞬间没了力气。
  杨修好笑地望着她心情大起大落,没有出声去打扰她,知道她不过是一时感慨,该干活的时候又会精神抖擞地起来。
  在芝麻这里受了挫,曹穗就要在旁的地方补回来,这叫做此消彼长。
  经过将近半年的抄写、印刷,曹穗的书库终于丰富起来,把市面上较为通用的书籍大规模地印刷,剩下的孤本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印刷,因为没办法收回成本。
  邺城官方直营的书铺其实一直都跟不上,主要是产能有限,而且买书的人终究是在少数。
  可这一次却是不一样,少府送来了几千本新书,惊喜得掌柜得在门口特意竖起板子说上新打折扣,可是能打八折了。
  不少人都看到了这块板子,有些囊中羞涩的人都顾不得面子,还主动询问会有哪些新书,旧书是不是也能打折。
  掌柜的很是和气,不敢看人下菜碟。
  “全场都是八折,上新的书有十多本,是我想得不够细致,等会儿便将上新的书目写在外面,方便大家观看。”
  “明日还望诸位多多捧场!”
  听到全场八折,问话的读书人显然高兴许多。
  掌柜的看了一眼他身上的衣裳,干净整洁,但布料显然算不得好,能瞧出家境怕是不太好。
  但他也只是若无其事的一眼,并未叫人感到不适。
  哪怕只有短短一日,但等到第二日掌柜的开门时,见到外面排起的长队都忍不住吃惊。
  居然如此多人?
  等到曹穗心血来潮想要来看看书铺的情况时,就见到本来安静的书铺外面嘈杂,还能隐隐约约听到里面掌柜的嘶喊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