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研究?”李世民顿了顿,微笑道:“朕什么也没研究。”
  众臣:“??”
  那您老这两天干啥去了!
  第53章 墨家与发明篇1古代的黑涩会老大……
  红色政权,给李世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震撼。
  整整两天,他都努力在摆脱丧尸世界给他带来的影响。
  李世民明白那样的政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唐朝实现,有太多太多阻碍了,而他本人就是其中最大一位——
  帝王,普天之下最大的地主。
  连他捣鼓出的科举制都是贵族的过家家游戏,录取之人十有八九乃士族学子,不见寒门出身。
  宋朝、明朝再不好,完善的科举制至少给了底层人民一个跻身的念想。
  这一点,唐朝不如它们。
  李世民闭眼。
  所以才会有流血与斗争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朝的败落怪不了子孙,贵族争相侵伐,百姓生活困苦,这是一个死循环。
  安禄山为什么能得封地支持,顺利地攻进长安?
  大唐的上层集团不愿承认,其实是他得到了部分民心,范阳子民相信安禄山会带他们崛起,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这些话,李世民一句也无法与臣子说出口。
  李世民摇摇头,将某些不现实的想法清出大脑,只留下一句老领导与他讲过的话铭记于心。
  【为人民服务。】
  他长舒一口气,看向殿外众人:“诸爱卿入殿吧,朕想与你们好好探讨下这所谓的科学发展计划。”
  时间来到傍晚。
  夜间落了一场小雨,淅淅沥沥,北风吹着残叶袭入室内。
  墨翟结束了一日的授课,静静站在桌前,桌上有两块竖立的硬木片,中心部分扎着一个小孔,他点上一支蜡烛,过了几秒,木片上神奇的显现出一个倒立的烛焰。
  随着木片慢慢远离小孔,烛像变大,亮度渐渐暗下去。
  雨声不知何时停了。
  窗外,轻柔的女音响起:【晚上好,几日不见,大家是否有想念我?】
  外界一静,接着大街上传来嘈杂声。
  “天女来了!上回她讲了医家,这次一定讲我阴阳家。”
  “谁说的?你信不信,这次绝对轮到我们儒家,儒学乃后世帝王尊崇的学说,至于你们....呵。”
  “你,胡老三,你别逼我跟你动手!”
  “来啊!谁怕你,君子六艺你当我白练的啊?”
  【今日我们要讲的该学派创始人,对他所走的道路有这样一条评价。
  他说: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
  圣王之道!】
  此言既出,诸子百家
  的传人们或蹙眉,或轻笑,或流露好奇,他们不约而同的想:
  好狂妄的语气,作者有何本事,敢把他的学说比喻为圣王之学?!
  宴明婉道:【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巨匠与教育家,也是华夏科学界的鼻祖,他的科学思想为中华文明点燃了一朵理性之花。
  他叫墨翟,不过人们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墨子。】
  汉初年间,隐于民间的墨家子弟听到祖师爷的名字,脸色又喜又悲。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匠人哽咽道:“老祖宗,您的事迹今日已无人知晓了。”
  墨氏之学于秦朝衰微,在汉朝奉行的尊儒政策以后,墨家的生存空间更是被挤压到几近于无,如今听人说起墨子,若非饱读诗书之人,已经无人记得有关他的事迹了。
  “科学?”
  朱棣竖起耳朵,李世民拿到的秘籍就有“科学”二字,莫非这墨子的事迹中有关于工业革命的奥秘?
  念及此处,朱棣立刻提起精神,吩咐一旁的翰林侍读解缙取出纸笔记录,不得遗漏天幕里任何一个字,又看向左手边的姚广孝,说道:
  “《文献大成》还是过于简略了,献给天女显得朕诚意不足,这样,你们再拿回去重修一遍,凡是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医、道、僧、卜、技艺全部包罗在内,如此才能彰显我大明的国力。”
  姚广孝:“.....”
  朱棣眯眼:“姚宰相,朕的话有问题?”
  “没、没有,臣保证完成陛下您的任务。”
  姚广孝低下头,隐隐觉得肝疼。
  他不敢想象,回去要如何面对其它同僚心碎的眼神,礼部尚书郑赐监前些日子开始喝起了中药,脸都虚的凹了下去,听见稿件被打回的消息,怕不是要当着他的面上吊。
  【传说墨子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有赤鸟入室,故取名曰翟。
  墨子为春秋时期的宋国人,自小家贫,以种田为生,做过牧童,也当过木匠。他自称“鄙人”,表明自己布衣之士的身份。
  人穷志不短。
  不甘一生平凡的墨子穿着草鞋,走出了家门,他周游列国,拜入儒家的门下。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信奉有教无类,所以后来的儒家学者也不分高低贵贱,广收门徒,墨子在这一时期向儒者求学,学习孔子的学说。
  墨子相当聪慧,但在学习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他对《诗》《书》《春秋》等学问并不太感兴趣,反而对制造器械一事有异于常人的喜爱。
  他会做家具,会搞建筑,还会造守城武器,可谓一个手工达人。
  史书记载,墨子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
  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黑屋子,墨子首先在面向太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
  《墨子》一书中对该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如下:“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几句的大致意思是说:屋子里墙面上的影子是颠倒的。它的成因是屋外的人反射出来的光线在小孔处相交,因为光从上下直射,人的头部的光线沿着小孔向下射入屋子里,足部的光线沿着小孔向上射入,最终构成人倒立的像。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光线通过一个小孔时,光线会沿着直线传播,穿过小孔的光线会在屏幕或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这个现象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性质,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小孔成像的常见例子,阳光通过树叶的缝隙形成圆形光斑,这是因为太阳的球形形状通过小孔成像后表现为圆形。
  时至今日,小孔成像的原理广泛应用于许多光学仪器。】
  【比如现代相机。】
  天幕里的人拿着一个黑色相机,对准河边,轻轻一按,一片纸张便被相机吐了出来,河边的景色刻印其上,颜色靓丽,光影生动,包括飞燕掠过柳枝的尾羽都清晰可见。
  即便画师照着一比一描绘都无法复制出来。
  【比如望远镜。】
  士兵将望远镜架在鼻梁上,眺望见千里之外的人影。
  【比如医学显微镜。】
  镜头先是模糊一片,然后慢慢放大,生物细胞逐渐变清晰,人们可以看见细胞壁里有微小的物质在其中游动。
  古代的社会发展很畸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很多人看来,手工只是商人用来发财的手段,为金钱的附属品。
  除了皇家匠人,从事手工的匠人地位只比商人好一点,同属贱籍,甚至在重视商业发展的宋朝统治者来看,还不如作为纳税大户的商人们。
  直到这一刻,天幕告诉他们,匠人所学的知识能制造出这些惊人的器具。
  “乖乖,原来能看清人体内虫子的是这种显微镜啊!”
  “世上竟有这种能记录所见的宝物。”
  刘备脑子晕乎乎,看不懂小孔成像的原理,待望远镜出来,瞬间惊喜,原来这是望远镜的制作原理。
  太好了,工匠总是制造望远镜失败,找不到原因,这回总算找到参考了。
  刘备赶紧记下来。
  要是能批量生产望远镜,他们攻打东吴便如虎添翼。
  现代相机也是神物,可惜无法一口气吃成胖子,现下阶段,有成品在手,他们又即将出兵江东,为将士们赶紧多配置几副望远镜方为最优解。
  嬴政:“这就是科学?”
  “有意思。”
  听到嬴政的夸奖,墨书等墨家子弟与有荣焉。
  他们墨家可不只是酸儒口中讽刺的低级手工匠人,他们是科学鼻祖的传人!
  嬴政:“少府能否做出天上之物。”
  墨书:“陛下指哪一物?”
  “全部。”
  墨书被两个字哐一下砸得呆住,他结巴道:“全、全部?
  “这,恐怕有点小困难.....”
  “朕加钱。”
  嬴政道:“从试炼地带回来的物资,任少府随意取用。”
  墨书呼吸一滞。
  他语气严肃道:“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墨家为陛下效力的决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