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什么?”赵老九刚登基就死了?
  完颜晟皱眉:“怎么回事。”
  猛安说:“消息传来说赵宋皇帝被不知名的义士刺杀,插中了脖子一击毙命。”
  完颜晟问:“那宋朝现在的新帝是谁,在位的首相又是谁?”
  猛安说:“赵构有一个未满月的孩子,宋朝推举了他登基,现国内大小事宜由东西二府共同决断,首相叫李纲。”
  完颜晟心神一震,李纲李伯纪,天下抗金之首!毫无疑问的主战派。
  东西二府,那就是实权归宰执们了。
  猛安说:“不但如此,那李纲还将岳飞召了回去。”
  这就是要与金军苦战的意思了。
  完颜晟先是一怔,继而怒火中烧,一脚踹翻跪在脚边的赵桓。
  临安。
  岳飞眼神凌厉的看向天幕,指骨捏得发白。
  金国!且等着,天眷宋人,他迟早会救回所有沦陷的宋民!
  【宋朝之后,元朝的军队在与叙利亚王朝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元朝的火箭、震天雷等火药武器,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的技术。火药从此传入西方。
  欧洲小国众多,战争不断,火药技术发展得极快。
  到了十九世纪,一位西方的科学发明家对火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幕上出现一人的画像,那是一个五官立挺,有着双眼皮和大胡子的欧洲人。
  奇异的发色与容貌,让部分胆小的人士惊呼出声。
  【他的名字叫阿尔弗列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父亲是一个致力于爆破性化学研究的科学发明家,在俄国拥有一家军用机械工厂。
  诺贝尔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火药有浓厚的兴趣,长大后,他开始着手进行化学实验。
  1866年,诺贝尔成功发明出硝/化甘油炸药,这种由百分之七十五的硝/化甘油和百分之二十五的硅藻土组成的烈性炸药不但威力一流,还极大地提高了爆破的稳定性。
  甘油炸药广泛使用于西方军事与工业领域中,诺贝尔也因为发明它而被世人称为“炸药大王”。】
  架桥、筑路、开山、破冰。
  人们看见西方火药多样的用途,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得越来越完善,比起他们刚才见到的宋朝火器先进上百倍。
  【西方的火器科技飞速发展,在他们用大炮征服世界的时候,中国在做什么?】
  【中国在放烟花。】
  砰!
  美丽的烟火,在深黑的夜幕里绽放。
  人们呆呆看着它,心态与之前的欣赏完全不同了。
  太极宫。
  李世民按住胸口,好一个放烟花,何其可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外国在进步,明朝清朝的统治者却不思进取,难怪后来会被日本的军队打进家门。”
  想到中华子民被日军屠戮的景象,李世民心猛的一紧。
  绝对不要让他的大唐落至那般屈辱下场。
  巍巍大唐,死,也要死得有气节。
  将一切外族挡在中原之外。
  第69章 墨家与发明篇17打得一拳开,免得百……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海外势力入侵,制定了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清朝乾隆皇帝则进一步强化了海禁,严格限制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
  实行海禁的原因有很多,国家沿海受倭寇骚扰,统治者一刀切的懒惰考虑,害怕外来先进思想冲击国内稳定......总而言之,该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国与世界脱轨,使中国科技实力落后国外数百年,失去了在世界棋局上的竞争力。
  一八四零年,英国用先进的大炮轰开帝国大门。
  至此,彻底打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
  一张张黑白的老旧图片闪过天际。
  英国海军士兵在京城街头架起堡垒。
  各国侵略者派遣军队强行攻入北京城,在城内公开纵火抢劫。
  圆明园被焚毁,曾经的万园之园只剩残垣断壁。
  街区上,老弱女幼遭受外国侵略者欺辱,奋起反抗的民间义士被像狗一样拷上铁锁,牵到大街上游行。
  屈辱的场景仿佛利箭般刺进众人的眼球。
  一向泰山崩于前色不变的关羽瞳孔剧烈收缩,拳头爆豆般的作响,狠狠砸在桌沿上。
  “竖子而敢!”
  “插标卖首之徒,把这里当做他们的家了吗!”
  年幼的刘禅揪着刘备的衣袖口,担忧道:“爹,他们要亡国了吗?”
  刘备沉沉一叹,为后代汉族子孙多舛的命运。
  “华夏危矣!”
  蜀汉败了,被曹魏吞并,之后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民不聊生,如今他们的后代子孙又要再一次落入那般黑暗的境地吗?
  北宋。
  宋仁宗赵祯是一位可以用善良来形容的皇帝。
  大臣扯着赵祯的衣角提意见,唾沫星子喷到他脸上,他都能笑笑用衣袖擦完脸,继续采纳对方的意见。
  夜里听到宫墙外有人叫卖烧羊肉,纵使想吃也忍着渴望,不愿叫宫人夜晚多跑一趟,劳累了他们。
  即位三十多年,赵祯从未处死过一名臣子,不事奢华,宽厚待人,在雪乡二圣跌爆众人眼球的骚操作衬托下,他的形象简直高大的不得了。
  天幕讽刺宋朝,批评靖难,骂宋朝君主无能,赵祯心里其实不太认同,他私以为自己对百姓来说还算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直到今日,赵祯望见后世山河破碎,中华子民挣扎于水火,万千人流血流汗的场景....
  他醒过来了。
  大脑似被人用重锤狠狠一敲,血液冲上脸皮。
  赵祯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
  他惭愧地捂住脸,无地自容:“是朕的错,朕对不起列祖列宗,没有重视火器,与西夏议和,给辽朝加币.....”
  赵祯闭上眼睛,泪水情不自禁落下:“朕是大宋的罪人!”
  后来的靖康之乱,宋朝百姓们遭受的苦难有他的一份责任,赵祯痛苦哽咽。
  “官家!”
  宰执们闯入宫中,站在赵祯眼前的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一群政治家。
  范仲淹,晏殊,包拯、欧阳修.....以及进
  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奏折中提出变法主张被大佬们注意到的年轻臣子王安石。
  范仲淹见赵祯如此情状,眼中不忍,却愈发坚定下来,带头拱手道:“官家,为今之计唯有发展火器,变法图强,方可救国救民!”
  明朝。
  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样貌一瞬间像老了十岁。
  从一个褴褛的乞丐到天下之主,经历过太多事情,很难再有事能让他的心情复杂成这样了。
  朕错了吗?
  朕之所以闭关锁国,是因为倭寇频繁骚扰他大明领土,又有张士诚的余党盘踞在沿海岛屿。
  为防叛党与内陆勾结,他才决定下令禁海,朝廷虽失去一个贸易税收的渠道,但维护了大明沿海的稳定,让他得以腾出手来防范北边蒙古。
  而且从事海外贸易的大部分为商人,朱元璋穷苦出身,在他心里农民的重要性远大于商人,大部分商人在他看来都是奸商,只会剥削百姓。
  怎么就沦落到了后世那般景象啊!
  朱元璋面色惨然,天幕告诉他这些,是来惩罚他的吗?
  永乐年间。
  朱棣抬起下巴,睥睨一干臣子:“尔等都听见了,说朕派郑和下西洋违背祖制,殊不知这才是在救国乎!”
  不出海宣扬我大明国威,东亚小国们哪会对大明生起敬畏,又哪来银子征讨漠北?
  朕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堂中众人,都哑口无言。
  朱棣扳回一局,神色缓和了一些,严肃地叮嘱太子朱高炽:“你日后登基,绝不得学清朝的皇帝固步自封,你老爹我在地下盯着你,敢有昏庸举止,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朱高炽汗颜:“儿臣明白,明白。”
  清末年间。
  身处巨大历史洪流中的百姓们麻木地仰望天际。
  这就是他们的国家,统治者带着权贵逃跑,留下他们在水火中挣扎。
  这是他们的家啊,却在自己的家中如牲犬被欺辱。
  绝望笼罩了每个人的内心,他们无力的跌坐在地,小声抽泣。
  天幕安静了下来。
  夜空一片漆黑。
  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似海啸即将袭来的浪潮。
  急促的音乐声响起,一声声震荡各时空人们的心脏,叫他们心如擂鼓。
  人们看见晚清王朝签下一条条屈辱的条约,战争失败,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年轻的将士奔赴沙场,倒在了黄昏后的黑暗。
  无数人寻求途径挽救这个虚弱的国家。
  读书人尝试变法。
  商人实业救国。
  教士造人间天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