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汉哀帝刘欣露出了吃瓜的表情。
  腐眼看人基,他还以为武三思和他一样好那口,才纠缠僧一行禅师呢,现在看来,莫不是见一行禅师长得唇红齿白,想献给他姑姑做男宠吧?
  而刘欣八卦揣测的当事人此刻跪在冰凉的地板上鬼哭狼嚎:“姑姑,我冤枉啊!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勾引太子的女人固然有罪,她也不是清白的啊!”
  “老是穿那么少对着我抛媚眼,我是个男人我怎么忍得住。”
  “你!”韦氏气得胸口剧烈起伏,恨不得冲过去挠花武三思的脸。
  “闭嘴!”武则天怒声道。
  太平公主,武三思,李显,韦氏,以及上官婉儿五人排排跪。
  太平捂着嘴,恨中带怨抽泣不止,这时候还不忘作为公主的优雅姿态。
  上官婉儿身子抖了抖,转眼间,拔出发簪抵在自己脸前,“陛下您信我,臣妾打死也绝不会与太子、梁王勾结!”
  说着,上官婉儿抬手就要自毁容貌,被武则天一巴掌狠厉地拍掉了发簪,五指没有停顿,继续挥下——
  上官婉儿条件反射的闭上眼。
  “啪!”
  武三思脸上肿起好大一块,被打懵了。
  他张了张嘴,桃花眼委屈的快哭出来,对着暴怒的姑姑又不敢求饶。
  文人的笔,锋锐的刀。
  武则天恨婉儿不自爱,落下了把柄给人,更厌恶武三思,想废了他下面那根东西。
  冰凉的目光落在李显身上:“太子,你有什么话想说。”
  李显脸色郁闷,说啥,他被戴了好大一顶绿帽子,绿云罩顶了都。
  他极爱韦氏,甚至想过以后登基了学父皇和母后一般与她共治天下,结果天幕一出,脸都被打肿了。
  李显愤怒下想休了妻子,可是进宫前,韦氏抱着小女儿跪在他脚下泪水涟涟的哀求他,说她知错了,以后一定洗心革面与外头男子断绝来往,让他看在以往相伴的情分上原谅她一回。
  安乐见母亲哭,也哭得上气不接上气,求父王别把她赶出家门。
  李显终究还是被妻子求得心软了,说到底,是他没满足妻子,才叫妻子被表弟轻易勾了去。
  武则天:“你把安乐抱进宫中,即日起,由朕亲自抚养。”
  什么?
  李显愕然抬头,以为自己的耳朵出现幻听了。
  母后的意思是......要立安乐为太女?!
  韦氏瞬间大喜。
  太平则是大惊失色:“母后!”
  母后在做什么,就算是选继位者也应该选择她啊!她才是她的亲生女儿!凭什么选择韦氏的孩子。
  太平不服!
  武则天表情冷淡,她是武周的君主,她中意谁,谁才能做下一任天子。
  大号养废了,就重新养个小号。
  武则天环顾众人。“想让我选谁,就拿出真本事来说服我。武周的江山,唯有最优秀的帝王才配统治!”
  天幕继续播放着:【面对李隆基的追问,僧一行一开始闭口不言。
  半天后,他终于回答:“陛下当有万里之行,社稷毕得终吉。”
  李隆基不明所以,还以为僧一行说的话很吉利,能行万里,想来是巡游天下或者祭祀名山才能达到的路程。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长安城沦陷,他从长安逃到成都,又从成都重回长安,所行之途远达万里。】
  灵验的预言让百姓们顿感佩服:“连皇帝老儿的命都能看出来,这是真大师啊。”
  汉初女相许负对僧一行很感兴趣,如果生活在同一时代,她一定要找对方探讨下看相之术。
  唐朝,至德元载。
  李隆基沉重脸,压抑怒气,原来僧一行预言的意思是这个!
  敢对他撒谎,该死!
  李隆基倒是想追究僧一行,但人已经去世了。
  咔嚓一声,他捏碎了手里的玉扳指。
  杨贵妃坐在旁边侍奉,不动声色的往后避了一点。
  发泄完了,李隆基面露颓然之色,历史发生了改变,又没有改变,他留在北方,太子前往四川,然而太子依旧在四川完成登基,他成了太上皇。
  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还有李白、杜甫等新冒头的一些臣子,他们在他的时期得不到重用,却在李亨的手下一飞冲天。
  唐朝在向好的方向扭转,但这一切都与他无关,李隆基不甘心。
  杨贵妃垂着头,耳朵听到李隆基召来道观里的长老问:“你确定偷星换月之法能奏效,能吸取仙神之力,予朕长生。”
  话语宛如一道惊天霹雳,劈得杨贵妃心神剧颤,她瞳孔骤缩,不可置信的看向二人。
  道观长老没有注意到杨贵妃的异样,兀自回答:“正如陛下所言,若能擒住天女,用阵法困住她,挪用其仙体上的灵血灵根,陛下有了仙髓,长生不老便不再为幻想。”
  李隆基:“她想逃怎么办。”
  道观长老:“陛下不必担心,有我的阵法在,可拖延住一会儿,只要引蛇出洞,后面的好办。”
  李隆基微微颔首。
  他俯瞰向杨贵妃,嘴角勾起冰冷的笑意:“你明日,再为朕跳一曲霓裳羽衣舞。”
  ....
  开元七年。
  僧一行至西京,请求密宗二祖不空三藏法师为他灌顶。
  寺里的小和尚们看着这位自远道而来的清秀青年十分好奇,围住他叽叽喳喳。
  “法师,法师,你真有预言未来之术?为何我们的师傅没教过我们呢。”
  “一行法师,您多高呀。”
  “法师您那么厉害,能预言一下墨家试炼的内容是什么吗?”
  “阿弥陀福,”僧一行双手合十,几个问题一个也没回答。
  “天机不可泄露。”他笑道。
  【李隆基专程召一行进宫,不只是为了问他的命运,还有另一件重要的大事:
  修订历法。
  朝廷旧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民间渐渐产生了一些流言,李隆基听闻僧一行擅长天文,于是请他来主持修编新历。】
  【修历法是造福民生的好事,僧一行欣然应允,开元十一年,他与另一位工程专家梁令瓒共用三年时间,打造了一架黄道游仪。
  仪器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星的位置和移动情况,通过观测,人们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化规律。
  同时,僧一行设计了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能模拟天体运行并测定时间的精密仪器,它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相较于汉代张衡的设计,此浑天仪更加精巧复杂,在测定朔望、报时等方面准确无误。
  该浑天仪上设置了两个木人,借助齿轮传动,一个每刻自动击鼓,另一个每辰自动撞钟,这无疑是早期机械原理应用的杰出代表,堪称古代的机器人。
  作为世界上最早问世的机械时钟装置,水运浑天仪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早了六个世纪。
  令人遗憾的是,这台精妙的水运浑天仪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铜铁部件磨合等原因无法继续运行。不过一行和梁令瓒凭借发明天文钟这一伟大创举,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望着置于武成殿前的浑天仪,沈括
  啧啧赞叹:“这是天生的科学家啊,怎么就出家做了和尚呢?”
  远在汉朝的张衡为僧一行的创造力感到惊艳,“通过注水激轮实现自转,不仅能呈现星宿的运动轨迹,还能精准展示日升月落等天象变化,奇妙至极!”
  【一行受诏改历后,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等十三处,如此庞大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头一次。
  通过测量,僧一行用实测数据彻底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给出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为改进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朝的疆域图展于各时空众人的眼前。
  刘彻一下睁大了眼睛。
  北都护府,安北都护府,黑水都护府,安东,渤海国......
  如此广袤辽阔!
  见左下方标注的一块不属于唐朝管辖的地区,刘彻摸了摸下巴:“吐蕃.....是羌族统领的地区吧?”
  周边的国家都打下来了,就这块还硬挺着,羌族果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秦朝。
  嬴政心想,难怪唐朝在开元后衰败得飞快,以唐朝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而言,根本无法长时间统治这般广袤的疆域。
  好在秦朝的情况不一样。
  匈奴,月氏,西域诸国,秦军都未曾征服。
  自从嬴政获得《齐名要术》这本农业神书,秦朝大力发展生产,再有他从丧尸世界带回来的百余类种子,粮食生产量更是提到一个新高,足够支撑三十万大军挥师北上,犁庭扫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