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想到叶胥殿试写的策论,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些希翼,这个叶胥总是能从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出发。
这般想着,茅荣郅面上一片平稳:“爱卿这是有解决的法子了?”
叶胥站在下面应道:“臣确实是有法子能解决现如今楚庭的处境。”脸上有些许为难。
只不过茅荣郅听到叶胥由法子解决,一时间情绪有些激动,便错过了叶胥脸上的表情。
茅荣郅虽说有些激动,但心中还是不太信任叶胥说的话,毕竟叶胥再出色也只是今年新中的状元。
他承认叶胥同朝中的一些大臣相比确实是有些才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茅荣郅相信叶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实力。
茅荣郅是个喜爱人才的好皇帝。看着站在下处的叶胥,当即呵斥这总管大太监:“怎么不给爱卿搬张椅子来?”
话音未落,总管大太监不愧是跟在皇帝身边多年的老油条,立马接话:“是老奴没有眼力见,让叶状元站了这么久。”那老太监边说还边像模像样的打了自己几个巴掌。
茅荣郅见状脸色才好了一些,叶胥看着茅荣郅和老太监二人这毫无演技痕迹的模样,跟着开口道:“是微臣的错,臣站着便好,不觉得累。”
叶胥虽是这样说,可老太监不能这样做,都是人精,尽管都看破了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也没人说破。
老太监指使一个小太监给叶胥搬了把椅子。
对此叶胥也懂,毕竟他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能有面圣的机会就很不错了,有的人甚至活了一辈子都不知晓皇帝长得什么模样。
他这样一个新人,又凭什么能有见了皇上还被赐座的恩泽。
叶胥淡定自若的坐上小太监搬的椅子上,随后继续说道:“陛下,臣知晓有一种农作物能在干旱的土地中存活,且生长周期短,两个月便能成熟一次,关键是这种农作物的收成也不错,保守估计大概是水稻的两倍。”
茅荣郅见叶胥这样说,一时间竟有些不太相信,毕竟没见过的东西,仅是凭着叶胥的一张嘴说,没有见到实物,茅荣郅对此还是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茅荣郅问道:“既然这种作物生长周期这么短,那为何朕从未听过也未曾见过?”
叶胥答:“此种农作物生长在海外,要走海路去取才行。”
叶胥听到茅荣郅这样问,也是心有力而余不足。
毕竟现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外国人来朝,现在这个王朝的实力并不像<a href=https:///tags_nan/ta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唐朝那般强盛,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吸引外国人前来,因此他们还不太清楚在海的那边是否有人生活。
还有就是虽说国家的版图也有临海地区,但海上的风浪大,一不留神船都可能被海水淹没,没有出过海,所以茅荣郅不知道有外国人也是很正常的。
叶胥心想除了土豆,他还想说红薯呢,虽然土豆也能当正餐,可口味却不如红薯香甜软糯。
不太好的一点就是红薯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甚至比水稻还要长,不能作为这次救急。
无奈之下,叶胥只好将目光放到土豆身上。
想到红薯,叶胥心想:若是没有陈振龙,也不知明朝时期会有多少人死亡。
古有陈振龙,今有袁隆平,这两个伟人,都是为了让世人填饱肚子尽心尽力,甚至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才把一小株红薯幼苗带进了福建。
这些也只是叶胥在心中想想,现在最要紧的是:等楚庭的百姓将家中的存粮吃完了该怎么办。
显然叶胥能想到的问题也是茅荣郅所发愁的。
若是各个官员都像叶胥这般为民着想,茅荣郅今日也不至于发那么大的火。
都这个时候了,那些官员第一时间担心的不是几个月后没了存粮的百姓该如何过活,而是想着楚庭知府这个位子该有谁来接任。
他们满心想的不是百姓的死活,而是自己切身的利益,想到这,茅荣郅看向叶胥的目光都变了些,虽然叶胥的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什么海外有这种农作物,排除这个来看,叶胥还是为楚庭的百姓着想。
茅荣郅虽然不太赞同叶胥的建议,但现如今好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了。
茅荣郅问:“那依爱卿的意见,朕还是要派人去海外寻求这种植物了?”
叶胥听到茅荣郅这样说,回道:“回陛下,眼下也就只有这一种解决办法了,臣确实是想不到更加完美的法子。”
怕茅荣郅觉得花费大把的银子和精力来去运一个什么他从未听说过的土豆,叶胥只好加重筹码道:“陛下,那海外并不是只有土豆这一种农作物,还有红薯,玉米等农作物,这些都是抗干旱的农作物,且收成也比水稻多。还有一种叫做西红柿的农作物,此处的用处良多。这些都在海外。”
接着怕是茅荣郅不相信,叶胥拿出了纸,上面画着土豆、红薯、玉米、西红柿这些农作物的形态,并一一阐述这些农作物对于百姓和国家来说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无论古今,都是至理名言。
谁也不知道叶胥最后同皇上说了什么,只知道叶胥在御书房待了将近一个时辰,等叶胥从御书房出来后,陛下便叫来了工部尚书。
在这个政治权利高度集中的时代,若是皇上愿意做一件事情,实施起来的速度是相当的恐怖。
当天,皇上便组建了一个小队,队伍中多是武力高强的侍卫,还有几个嘴皮子比较溜的文官。
次日,这些人便带着一些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物品出发了。
紧接着便是这一届的状元叶胥升官的消息,从天子近臣这个从六品的官职变成了楚庭正六品的知州,这种明升暗降的操作看呆了一众朝臣。
令他们惊讶的是:听说这还是叶胥主动要求的,也不知这叶胥是不是脑袋不太灵光,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做,放弃天子近臣的位子,跑去楚庭做知州。
旁人都是想留在京城还留不下来呢,他倒好,跑去偏远地区干知州。
其实对于叶胥去外地做官这件事,茅荣郅是第一个否决的。
原因很简单:从这件事情上来看,他知晓叶胥应当是个人才,可能他的才学不如舒老,但他的见识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比的。
像他说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农作物,茅荣郅就从未见过。
现在遇见这种棘手的事情,叶胥能帮忙想出解决的办法,那下一次他也能琢磨出新奇的点子来解决。
这样想着,茅荣郅是不会轻易放手这么个好苗子,让叶胥去做地方官,可是他架不住叶胥再三的请求。
他记得叶胥当时说:“陛下,楚庭现下这个情况,臣认为臣现在赴任,事情些许会有转机。”
茅荣郅承认叶胥说的有道理,叶胥去了楚庭,楚庭的万千百姓些许不会忍受饥饿,可是他也不太想这么一个总会以一个刁钻的角度来完美解决事情的宝贵臣子。
但是他也不能以自己的一己之私来牺牲楚庭万千百姓的性命。
若是叶胥不那么固执的坚持非要去楚庭,茅荣郅一定会派个人去楚庭解决问题,但是完成度的好与坏,茅荣郅不能保证。
茅荣轩想:以叶胥这个奇思妙想的脑袋,他一定能完美的解决掉这个事情。
茅荣轩理智上认为叶胥去楚庭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从情感上出发,他并不想让叶胥去,但是他身为一个皇帝,必须要为他的子民们着想。
最终茅荣郅还是同意了叶胥的请求,但不同的是,茅荣郅并未按照叶胥的想法给他一个七品县令,而是改成了正六品的知州。
笑话,本来外地做官就已经很辛苦,再者叶胥并没有犯什么事,茅荣郅根本不可能给叶胥降职。
虽说茅荣郅对于叶胥去楚庭任职的行为很是放心,但是架不住意外发生,叶胥临走时,茅荣郅还是塞了一些银票给叶胥。
第106章 这可是他看中的好苗子……
这可是他看中的好苗子, 若是这次任务并没有想象中完成的好,希望靠着这些银票叶胥也能撑到他派钦差大臣带着赈银前去支援。茅荣郅在心中默默地想。
叶胥同茅荣郅二人三两下就敲定了解决楚庭问题的方案。
满朝文武中,这个办法也就只有他们二人满意了, 但是第二天茅荣郅上朝时便炸开了锅。
先是户部侍郎上前进谏道:“陛下,昨日您从户部支出的银子数量庞大,现如今户部空虚,只怕这楚庭的赈灾银两一时间不能完全拿出。”
昨日同叶胥商量好了走海路去寻那产量较大的作物时, 茅荣郅便迅速的从户部支出了一大笔银子。
这笔银子不仅包含了这行人的开支, 也给了他们家人一大笔银子作为保障。
本来开辟一条新的航线就是极为艰险的事情, 让这群人没了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能放心的离去。
而且就算他们虽然不说,可众人心中也知道这次说是去寻土豆什么新鲜的农作物,可谁人又知这回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