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当然,叶岁桉和叶岁锦除外,因为他俩来不是帮忙的,是来捣乱的。
叶岁桉和叶岁锦到了叶父开的酒楼后,就一直在吃,吃烧烤,小蛋糕,嘴巴没有闲下来一刻钟。
他们吃的东西,还非要阿爷自己亲手做的,若是别人做的,他俩还不吃,也不知他们俩人的嘴怎的就这般厉害,一吃便知晓是谁做的。
偏偏叶父还宠着他们两个,每次叶父来到酒楼时,总会事先做好小蛋糕什么的,为的就是怕二人来了之后嘴巴闲着。
于是在叶父酒楼开业的那几天,二人的小脸圆了一圈。
店里招的学徒也都很是喜欢掌柜的家的这两个小哥儿,不仅人长得可爱,嘴也甜,见到人就喊阿叔,阿婶,丝毫不嫌弃他们的身份,二人举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简直不像是这个年纪该有的礼节。
等到了叶父开业这天,叶胥终于空出来一天的时间去给酒店剪彩。
起初人们是因为叶父的宣传到位,还有就是叶父的铺子卖的东西很是新鲜,来的人才这般多。
毕竟叶父卖的烧烤和麻辣烫之类的东西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
人们总是乐于尝试新鲜事务,于是当叶父前几天将牌子挂上去之后,就有人注意到上面的牌子是叶氏杂食。
他们见这么大的酒楼,名字竟然是杂食,也不知这个杂食是怎么个杂法,抱着好奇的态度,在开业这天,酒楼面前的人着实不少。
一部分是为酒楼的名字感到好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看到了叶胥本人才来的。
叶胥起初并没有打算出现在开业这天,可叶胥思索再三,还是来了。
他怕若是酒楼的生意太好,挡住了他人的财路,有人来寻滋挑事那就遭了。
叶父的年龄虽然在叶胥的眼中也不算太大,但对比青壮年来说,已经有孙子的叶父,并没有那么占优势。
叶胥便想着自己若是在开业这天露面,若是有人想找麻烦,也要看在他的面子上,想通之后的叶胥就出现在开业这天。
因为是第一天开业,人比较多,酒楼的面积也很大,倒是能装得下这么多人。
叶父考虑到人多,觉得若是像之前那般让客人们一样一样的选,速度可能会慢许多。
于是叶胥就向叶父提出套餐的说法,这样就解决了叶父的困扰。
当然在等餐期间,也会给客人上一些小菜。例如土豆丝,红薯羹之类的,并不会让客人在座位上干坐着。
开业的第一天,来的人很多,大多是看在叶胥的面子上来的,当然叶父心里也知道这个事实,毕竟若是按照他的名声,根本没几个人来,这酒楼还不一定能开下去。
叶父可不管这些客人是看在谁的面子上来的,他只管这么多人来用饭就好。
当然,身为知府大人的亲爹,叶父并没有像之前一样抛头露面的给客人们亲自做。
这若是被有心人看到了参叶胥一个不孝之罪,那是万万不行。
叶父也就是在后面算算帐,看看哪些调料不够,哪些食材要补。总之,叶父不会让那些客人们看到他就是了。
对于叶父的举动,叶胥觉得他有些大题小做,再者说,叶胥确实没有苛责叶父,叶父开店的原因也是他自己闲不下来,这件事情,无论叶胥到何处都是有理。
虽然叶胥给叶父解释了许多次,但是叶父总是固执的认为,不能让这些百姓们认出他,那样对叶胥的声誉不好。
等来年楚庭靠山的村子,大多种植了香菇,叶胥就先给这个商会出建议,建议他们这个香菇,应该怎么卖更合适。
因为这些商会中的人大多都是村民,绝大多数人在经商上面都没有什么经验。
他们就按照叶胥的建议开始做,第一年,虽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但是他们的收成很不错。
等第二年时,这些村民也就有了经验,虽然不如经商之人那般圆滑,总归是比第一年要好一些,等到了第三年,这些人已经完全有了经验,相应的,收成也好了不少。
村民们有了多余的收成,就计划着让孩子去书院读书,因为学生人数多,之前那个书院已经接受不了这么多的学生,于是叶胥便又建了个书院。
虽说这两个书院都是在叶胥的领头下建成的,但不知为何,这两所书院仿佛是死对头一般,整天比学子们的成绩,比那个学院出来的进士多。
叶胥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将两位院长叫在一起,同他们聊了许久,大概意思是:你们都是为楚庭学子们建的书院,也都是他带头建立起来的,这就不分什么高低贵贱,他们大可不必为了一个虚名争来争去,用心教好学生才是正事。
两位院长在叶胥面前点头答应,叶胥见两位院长握手言和,面上很是满意,心想:这样不就好了,为什么非要挣个第一第二的。
叶胥见两位院长不像之前那般看对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叶胥很满意,很放心的让他们走了。
于是叶胥再也没有听到两个书院不和的传闻了,只是很快又传来了两个书院学子不和的传闻。
叶胥:......
这两个书院怎么回事,怎么不是院长不和,就是学子不和。
叶胥身为知府,又有许多事情要忙,定然是没有闲工夫处理这些事情,于是叶胥就将这两个书院的事情抛之脑后。
叶胥怕他要是插手了学子们的事情,到时候传出两个书院的马夫、伙夫不和的事情,那样更是麻烦,还不如放任他们不管,反正两个书院也做不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不管这两个书院和与不和,只要是能为朝廷培养出来栋梁之材,那便是好事。
虽说两个书院不和,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为朝廷输入人才。
叶胥很是满意,现在皇上在大肆提拔寒门子弟,为的就是防止世家一门独大。
叶胥也算是间接的帮上了皇上的忙,皇上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叶胥更加满意。
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叶胥,叶胥这人肚子里确实是有些东西。
于是皇上便打算等叶胥知府三年任满之后,便将他调往京城。
到那时,叶胥就在天子脚下,若是有什么想法,实施起来,效果更加明显,受益的是天下百姓,而不是区域内的臣民。
皇上的想法很好,但是他却忘记了当年叶胥是如何决绝的非要去楚庭的。
叶胥若是个听话的臣子,那他现在应该还在京城,安安稳稳的做他的京官,而不是在楚庭做知府。
眼看着叶胥三年的知府快要到头,皇上便准备让叶胥去回京城,可皇上的圣旨还没有下去,那边皇上便收到了叶胥的来信。
信中叶胥说是自己尚且年轻,还想历练几年,他觉得营州这个地方不错,他愿意去营州做知府。
收到信的茅荣郅心里有无数的脏话想脱口而出,营州那是什么地方,冬季寒冷不堪,每年都有冻死在街头的百姓。
叶胥竟然想去那里历练,那里能历练出什么东西。
茅荣郅心中气的要死,明明叶胥肚子中的奇点子多,若是回到京城,不知该是对天下的百姓能有多少好处。
可他偏偏要去营州。
茅荣郅越想越气,叶胥在楚庭干了六年,这期间,楚庭的百姓从之前的勉强温饱,到现在他们有专门的商会去卖蘑菇,而且每次科举楚庭都有两三个进士。
虽说看起来人数不多,但是出了江南之外,没有那个府郡像楚庭这般高产。
若是叶胥能将这些想法推广下去,那他还何愁这朝堂上没有他的心腹。
若是这朝堂上寒门学子多,他还何愁在朝堂上施展不开拳脚。
茅荣郅虽然在心中对叶胥的此次举动很是不满,但最终还是允了叶胥的行为,不为别的,因为无论叶胥去营州做知府,还是到楚庭做知府,最终受益的都是他的子民。
若是此次叶胥真的去了营州,也许叶胥真的有法子能让营州的百姓过得更好一些,最起码冬日不会有那么多事故产生。
茅荣郅给叶胥回了信,大意是他同意叶胥此次去营州做官,但是干满三年后,叶胥必须回到京城做官。
然后就是叶胥再次升职,毕竟叶胥做楚庭知府时,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绩效,若是还让叶胥做知府,总归是有些说不过去。
不久后,叶胥的升调令就下来了,令叶胥惊讶的是:那官职并非是他以为的营州知府,而是营州巡抚。
因为楚庭离营州相差千里,叶胥一家人不得不轻装上阵。
虽说叶胥一家是轻装上阵,但叶胥给一家人都准备了不少厚衣物,像是什么狐裘,兔绒,叶胥甚至还让人准备了不少鸭绒。
这些鸭绒从摘取到制作,叶胥全程盯着。
叶胥让那些下人将摘取的鸭绒清清洗洗,之后他们又按照叶胥的指令,最终做了几件衣服。
虽然陶青对叶胥的这番举动很是不解,但陶青并没有询问,他还以为是叶胥又想到了什么让百姓致富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