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北梁地广,晋陵离帝都千里之遥,谢明峥坐在金銮殿上,哪能事事皆可分辨,就算兼听,也未可明。
此时按着惯例,该派钦差前往,一探究竟。
然而这朝堂之上,谢明峥能用之人不少,可信之人却不多。
晋陵是北梁的粮仓,此地的收成养活了近半数的北梁百姓。若真有水患影响到了收成,来年各处粮食的分配调拨都要有变动;若并未发生天灾,那突然以此要求减税,不是粮仓中的旧粮出了问题,就是有人要动新粮的主意。
事关民生,他必须尽快查清楚,断不能影响来年百姓的口粮。
偏生几个亲卫之中,能担大事的都不在京中。或是巡视边关,或是返乡省亲,或是外出游历学习。
只剩下小五和小六二人。
小五虽然机灵,但为人没有城府;小六看着稳重,其实反应总是慢半拍,半晌憋不出一个屁来。
这两个,哪个都玩不过官场上的那些老油条。
顾棠听说此事后,主动请缨。
一来,他的确想为谢明峥分忧;二来,谁能拒绝过一把侦探的瘾呢。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谢明峥思索良久,派了一名御史作为明面上的钦差,小六随行;再让顾棠与小五领了密旨暗中调查,又从亲卫中抽出一队人马由二人调遣。
次日天一亮,顾棠和小五就火急火燎地出发了。
倒不是他迫不及待想出宫,只是为了赶在钦差大人的前头,瞅瞅晋陵到底是什么情况。
毕竟古装剧里都演了,下面那些官员个个耳聪目明,这钦差前脚出了帝都,后脚他们就能得到消息,肯定会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再想查出些什么,就要难上许多。
做事嘛,得出奇不意。
谢明峥下了早朝,望着空无一人的屋子,竟蓦地生出一股疲惫之感。
他忽然想就这样抛下宫中的一切,约上亲朋好友,带着知己恋人,策马江湖,再不管这纷扰烦事。
只是这念头在看到案牍上的折子,顿时便歇了去。
若无天下安定,他又如何能陪顾棠安稳潇洒度日。
谢明峥微微闭目,轻吸了口气,再睁眼时便又是往昔沉稳果断的帝王之态。
他坐到桌前,正要提笔批阅,一只胖乎雪白的身影从外面窜了进来,直奔谢明峥的大腿,往上一跳,顺势趴下,动作一气呵成。
“米饭。”谢明峥叫道,语气中有些无奈。
本想把猫从身上抱下去,可手刚碰到白猫柔软的毛皮,脑海中忽然浮现顾棠平日里抱着它看话本的模样,动作顿时停了下来,改换了姿势,摸了摸猫咪。
白猫舒服地打起了呼噜。
谢明峥稍稍调整了下坐姿,一手摸着猫,一手批起折子。
顾棠与小五啃着干粮马不停蹄、火急火燎地赶往晋陵。
一路上顾棠忍不住寻思着,是说有水患的知府撒谎,还是说没有天灾的知县骗人。
照理说,知县是不该有这个胆子和知州对着干,但能在晋陵当知县,会是简单的角色么?必然也是背靠大山的。所以,有没有胆子,还真不好说。
两人路上歇息的时候也会凑在一起讨论到底是谁在撒谎,又是为了什么而撒谎、
顾棠和小五在想法上难得出现分歧。
顾棠觉得,肯定是知县为了政绩隐瞒水患;而小五认为,是知府贪墨导致粮食库存出现亏空,所以借水患当借口填补。
至于真相,他们本以为要花很多时间调查,会受到许多阻碍,然而,事情比他们想象的要容易许多,答案也出乎两人的意料。
他们刚进江州地界,在前往晋陵的路上就看到了许多流民。
顾棠以为自己猜对了,上前一问,这些灾民不是晋陵的,是隔壁下泽乡的。
下泽乡确实出现了水灾。
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不过,村民们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近些日子的确多雨,下下停停的,也没到会爆发洪水的地步,上游却突然没有任何通知,开了泄洪的水闸,导致整个下泽乡被淹了。
幸好闸是白天开的,逃出了不少村民。就是家没了,粮食也没了。为了不饿死,他们只能往最近的晋陵跑。
腿脚快的,几日前就到了,拖老带幼的,就慢上了许多。
两人跟着他们到了晋陵地界,发现几乎所有的灾民都被挡在了城门外面。倒是也没任由他们饿死,门口有个两个施粥的棚子,一天一人能领碗粥,还搭了临时住宿的帐篷。
顾棠和小五穿过人群,并未被守门的护卫拦下,顺利进了城。
进城抬眼就看到门口有个募捐粮食的地方。大缸里大米小米、黄的白的,什么都有,一看就是零零碎碎捐出来的。
“怎么不组织一下,让一些富户捐粮?”顾棠疑惑道,“实在不行,就先开仓放粮啊?”
小五挠挠头道:“毕竟是自愿捐粮,人大户不愿意,也不能去人家里抢;至于动用粮仓,你知道外面那些灾民一天要吃掉多少粮食吗?他们又要吃多少天?最后会消耗多少粮食?”
“这些不是一个县令,或者说,任何地方官可以决定的。”小五说着做了个抹脖子的姿势,“一个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顾棠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在他心里,人命是第一位的,理所当然道:“那我们先回去,让谢明峥同意开粮仓?”
小五却摇摇头:“这些人一时半会饿不死,还是先查清缘由。万一对方的目的,本来就是粮仓呢?”
顾棠心里有些堵得慌,却也知道小五说的是对的。
他还是想做些什么。
顾棠和小五把身上的钱全拿了出来。这次出门匆忙,他们带的不多,两人留了些碎银,余下的全都拿到粮行买了米面。
可等他们把粮食拖到城门口时,竟被守卫拦了下来。
“大人说了,不允许私自往城外运送粮食。”
顾棠一听,心里先把县令痛骂了一遍,嘴上也忍不住回怼道:“这是我们买的,凭什么不能送?”
那守卫倒没爱答不理,耐着性子解释道:“你送出去有什么用?他们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做饭的家伙;而且哄抢时,我们没有那么多闲人帮你维持秩序,老的小的女人肯定抢不过男人,到时还不知生出多少事端。”
“不如留在这里,由县衙每日做好,按人头发放,好歹饿不死,还能吃口热乎的。”
顾棠为半分钟前心里的痛骂道歉。
城门口的守卫特别健谈,加上看到两人愿意自己掏钱救济灾民,态度就更好了。
所以,顾棠和小五很轻松的从他口中套到了不少消息。
县太爷是个让晋陵的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官,虽然人有点死板,但确实是为民做事的官。
对于他不放灾民入城,也不开仓放粮救济,城中的百姓没有太大的反应。一来,善心人捐的粮一直没断过,外面也没见饿死什么人;二来,他们觉得李大人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不是他们这种小老百姓能想明白的。
两人自然不会信这片面之词。多方了解后,顾棠发现,守卫并没有说谎,百姓比他讲得更爱戴这个县令。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知府有问题了?”小五道。
顾棠摇摇头:“不知道。”随即又问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能核实一下粮仓的情况?”
小五神情纠结地望着他好一会。
顾棠有些失望道:“不行的话,这部分就待钦差来了再说吧。”
小五像是做了什么违背祖宗的决定,咬着牙一脸艰难道:“也……不是……不行。”
到了半夜,顾棠就知道这句“不是不行”为什么这么难。
小五不讲武德,让跟着他们的亲卫把看守粮仓的人全部打晕了,然后光明正大的进去……查库存。
毕竟明的来不了,只能走暗的了。
“万一主子问起来,”小五一边踮着脚摸黑往里面走,一边小声道,“是你的主意,我是被迫的!被迫的!懂吗?”
“是是是。”顾棠嘀咕道,“平时也没见你这么怕事。”
“不一样。在宫里有主子给我兜底,在外面……”小五上下打量了下顾棠,“如果出事,我兜底,但你得兜我。”
顾棠听懂了,并且有点暗爽。
“行,兜你,保证兜你。”顾棠催促道,“快点,咱尽量别出意外。”
他们手上并没有账本。
不过,粮仓近乎装满,随机抽检的麻袋里粮食虽然新旧都有,但全保存的很好,实在也不像是有挪用的迹象。
两人检查结束后,便偷偷离开,没惊动什么小猫小狗。
至于那些被打晕的衙役,反正东西没丢没少,最多被责骂几句。
晋陵看不出什么问题,就只能往上一级走,去查查知府大人了。
顾棠不知道的是,他们离开后,县令听说有人夜闯粮仓,却没有丢失东西后,非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的回了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