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1983渔耕山海间>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45节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45节

  “看我打不死你!”
  梁小海遇到劲敌了,没倒在枪林弹雨下,倒在了他娘的巴掌下,被按在沙地上一顿捶……
  这落败的速度,看来他扮演的是敌军。
  梁自强跟陈香贝看得眼皮直跳,跑上去好不容易拉住了大嫂。
  看在还有花蛤要继续挖的份上,邝海霞暂时饶过了他。
  两人继续往前去寻找,看海边有没有点什么东西可捡。
  “媳妇你看,这种颜色深点的,叫文蛤,跟我们以前捡过的几种都不一样!”
  梁自强没走出多远,就开始不断地捡到文蛤。
  第184章 反季节海菜全冒出来
  天冷了,鱼和蟹跑了,但蛤类更多的则是往泥底钻,原地凑合一下过冬。
  结果不少的蛤被浪翻卷出来,冲到了岸边浅滩。
  文蛤一般是黄褐色,有着清晰的同心纹,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
  有些地方会把花蛤与文蛤混着叫,但在梁自强他们这,文蛤就是文蛤,花蛤是花蛤,两样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两人一路捡到文蛤,也捡到些花蛤。
  “你快看,那是海带吧?比我们平时吃到的怎么要好看一些?”陈香贝捡了几只蛤,站起身来时,便见浅水中有好几片衣裳般的东西正向沙滩飘来。
  “这可不是海带,是海莴苣!”
  海带属于棕藻类,海莴苣属于绿藻类。眼下渐渐飘过来的植物,绿得像是会舞动的翡翠,在海水中飘浮。
  如此碧绿的,自然不是海带,而是海莴苣。
  “应该也能吃?”
  “当然能,比海带的味道还好。海带有嚼劲,这个脆嫩!”
  “那我捞了!”
  陈香贝穿了长筒靴过来的,这时海莴苣已经飘近,她将脚稍稍踏入浅水边,便捞上来一大把海莴苣。
  但是捞了几下,才发现有点没完没了。
  陆续又有很多海莴苣从海面飘来,不仅如此,中间还夹杂着其他一些形状各异的藻类。
  “我这是捞到什么了?像一团毛线……”
  这次陈香贝用手抄网捞上来的,是一大把像头发一样的东西,深褐色,特别光滑。
  梁自强听到媳妇对着骆驼毛嘀咕说“毛线”,忍不住笑了:
  “这是骆驼毛,也是一种味道很不错的海菜!”
  骆驼毛又叫萱藻,平时长在海水中巨大的岩石上,呈褐色纤维状。被它覆盖后的岩石,就没了一块石头该有的样子,而是像一头泡在海中的骆驼。因此,这种海菜被称为“骆驼毛”。
  “这也能吃?”陈香贝一副“我那么相信你,你别骗我”的表情。
  “你还不信。用这个做包子,估计就没几种包子馅比这个还好,你多捞点,一会就可以做来解解馋……”
  “信你,那我晚上做来试试。”
  陈香贝继续捞了几把,梁自强不敢让她再捞下去了。
  因为就眼前这一阵,海面飘来的海菜实在是有点多。她这么一直捞下去,虽说还没到显怀的时候,但万一累着腰,梁自强还真怕对胎儿不利。
  他当即接过她手里的手抄网,自己捞。
  “奇怪了,最近从哪冒出来这些海菜?以前赶海都很少见到!”陈香贝发现远处也有人在捞海菜,有些不解道。
  “平时能见到才怪了。海里有好几种海菜跟鱼虾相反,鱼虾是躲着冬天,它们就是趁着冬天猛长,一个劲冒出来!你以为他们那么多人入冬了还来赶海是为啥,除了蛤、螺,冬天海边最多的就是海菜了!”
  有句俗话说,“数九寒天,骆驼毛鲜”,说的就是骆驼毛这种海菜。越是冬天,寒风阵阵,骆驼毛越是柔嫩、鲜美、光滑、爽口。
  有些渔民会在浪不大的日子里,冒着寒冷,特意开船去海面的礁石寻找。找到披满骆驼毛的礁石,他们就拿出大剪刀,剪骆驼毛回去卖。
  梁自强现在遇见的,则是被海浪从礁石上冲落下来的大把骆驼毛。
  骆驼毛长到2至3寸是采集的好时机,待到开春之后,天气一天天变暖,骆驼毛越来越长,口感变差。
  到了四、五月,别的海鲜开始洄游归来时,骆驼毛反而变得不能食用了。
  海里的物产有时就是这样,习性相反,却又正好互补。否则渔民的冬天还真是彻底没法熬过去了。
  这就是陈香贝所不清楚的,为什么以前没见什么海菜,冬天赶海时反而遇见大把海菜飘来的原因。
  除了海莴苣、骆驼毛,另外一种丝状的海菜数量也不少,混杂在其中。
  这种海菜又是另一种色彩,呈紫红色,亮丽透明。
  “紫红色这种,叫海龙须,也很脆的!”
  海龙须又叫海发菜、江蓠菜、水晶藻。其口感细嫩酥脆,润滑爽口,炒,汤,凉拌,煲粥皆可。在有些国家,它还被称为“长寿菜”,可见其成份还是对人体比较有益的。
  梁自强发现桶子和篓子都不够装,今天的海菜之多有点超出预料,索性便又返回一趟家,去挑了一担箩筐过来。
  这片海边捞一捞,完了挪个地,那儿又捞一捞。
  海水就像不停地变着戏法,将种种海菜变到人面前。颜色各异,形状不同。
  梁自强的箩筐里就已经装了好几种。
  海莴苣、骆驼毛、海龙须菜(海谷穗菜)、海葛……
  全都是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大批地现身海边,属于“海洋菜园”恩赐给渔民的冬季“蔬菜”了。
  一路打捞各种海菜的同时,两人也寻找着虾子。
  平时多见的皮皮虾、青虾红虾之类,现在天冷了,几乎都没了踪影。
  但是仍会有一小部分的砺虾躲在附近泥沙中,被潮水冲上岸来。
  这次,两人蟹是一只没见着,鱼也是一条没碰上,但却捞了两箩筐的各种海菜,还有就是桶子里的文蛤、花蛤、螺类、砺虾。
  海边走动的那些人,收获基本也是这几样,与平时相比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样风景。
  梁自强又换了个临近潮汐沟的地方,这次比较多的是裙带菜。
  裙带菜跟海带,很多人就真的分不大清了。
  实际上,裙带菜的颜色比海带要浅一些,形状上,裙带菜看起来像一把大蒲扇,中间有一条明显的长柄,呈羽毛状分裂。由于整体看起来像裙带,所以就叫裙带菜。
  海带的碘含量太高,是裙带菜的十倍以上,但裙带菜的其他营养成份,比如镁、钙却比海带要丰富得多。健康方面来讲,显然裙带菜要优于海带。
  才捞起一把裙带菜,陈香贝眼尖,一下瞅见被裙带菜遮盖住的下方,有东西露出来一角:
  “你看那下面是什么贝,泥巴里露出来一截,好像是紫色的?”
  “会不会是紫蛤?紫蛤可比血蛤还要值钱,就是很少冲到岸边来!”
  梁自强当即也不想捞裙带菜了,赶紧放下抄网,用戴着手套的手去挖水中的紫蛤。
  第185章 奇葩方式薅到超多蚝
  很快从水中抠了出来,用水荡了一荡,外壳的紫色不仅没有被水洗去,反而更见分明。
  显然,正是紫蛤。
  南海这边的紫蛤与北方紫蛤还不太一样,更少见,肉质很娇嫩。紫蛤的内壳同样也是紫色的,里面的肉则为淡红色。
  可以说,跟血蛤在种类上有一定程度的接近,但它的肉没有血蛤那么鲜红,也不像血蛤那样流出红色液体。
  再有就是,紫蛤几乎只有了到了冬天才被发现踪迹,也只有冬天的紫蛤才最鲜嫩美味。
  血蛤虽然也少见,但是至少一年四季都是有机会找到的。相比之下,紫蛤更稀罕一些。
  “会不会下面还有?”
  实际上,梁自强已经在动手了,不一会就接连挖出来两只。
  看来,是有好些紫蛤被水冲到岸边,然后钻进了岸边泥沙深处。
  一直挖了有两斤多的样子,挖不到新的之后,才起身作罢。
  他挖紫蛤的同时,陈香贝则站在一旁捞裙带菜。刚好,紫蛤挖到手的同时,裙带菜也被她捞得差不多了。
  继续走了一会,就见梁母也挑着两只箩筐。
  跟梁自强一样,母亲箩筐中最多的,也是碧绿的海莴苣、浅绿的裙带菜之类。
  母子俩对面相遇,不像是两个赶海的,而仿佛是两个在菜市口碰面的菜农……
  但是荔枝的画风就大不一样。
  她一手拎着桶,另一只手则用绳子牵着两只跟屁虫般的大鸟——那对蛎鹬。
  这画风,更像是后世那些女孩子在小区楼下蹓着宠物、散着步。
  被她蹓着的那两只大鸟,还一脸的不情不愿。
  这时多宝在海边浪了一圈,也重新跟上来了,见到那两只蛎鹬便走过去汪了一声,好像是在说:
  “你们两个傻乎乎的玩意,怎么也跟着来海边凑热闹了?”
  蛎鹬耷拉了一下脖子,很冷淡,没太搭理它。
  然而,荔枝的表情却与蛎鹬的冷淡构成鲜明对比,她非常兴奋地将手中的桶子送到梁自强二人面前:
  “二哥二嫂快看我搞到什么了,半桶子,妈说这个能卖好多钱了!”
  只见荔枝提着一只大桶,桶里面装的,竟然有整整半桶子白花花的蚝肉!
  梁自强和陈香贝脸上都露出了惊讶。
  就连陈香贝赶过几次海后都知道,蚝肉太难撬了。就算一时间找到大量的蚝,看着多,真正撬下来,除去了外壳,其实到手里的肉也很有限。
  而且,用铁凿一只一只去撬开那些坚硬的蚝壳,这过程是很辛苦的,速度也慢得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