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渔耕山海间 第156节
当然,距离房屋稍远点的地方,还会盖一间矮小的茅房。那个他自己动手就能简单盖好。
梁父左看右看,发现画得像模像样,他都挑不啥毛病来,不禁问了一嘴:
“你什么时候懂这些了,家里以前也没盖过房!”
梁自强不假思索道:“这几间房又不复杂!以前村里别人家盖房,我不是也被请去帮过工吗?想着以后自己肯定也得盖房子,就多留意了一下!”
多年的建筑工地经历,被他全搪塞进这么一个说辞中去了。
“那你还怪上心的!”梁父夸了一句,自然也不作多想。
见他画了图纸,梁母也凑过来瞧。
陈香贝倒是没太往上凑,不是她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晚上梁自强坐在小屋里画这图纸的过程中,她就坐在旁边瞅过了,两人还商量过的。
“我听说现在有的村盖新房,都不用木板楼了,开始用预制板,比木楼板结实,你要不要去县城找找看?”
梁父也不知从哪听说了预制板,居然主动提出来道。
其实在七十年代,城里就有大量的预制板楼房了。但农村开始有人试着用预制板做楼板,却是这两年才开始的,而且还不多。
空心预制板在农村建房中大面积流行起来,还得再过几年。
父亲说的“有的村”,很可能是指龙跃村那种靠走私发了横财的村落,那种村赶时髦,这两年新建的房子都是用了水泥预制板,显得还挺有面子。
然而,这个时髦梁自强并不打算赶。
首先目前的预制板还属于比较紧俏的物资,他要是真去县城找人买,估计花费还不少,成本就得升上去。搞不好,他手头的四千块钱积蓄全用来盖房都还不够。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更重要的是,后世的轨迹证明了,预制板并没有现在人们所以为的那么完美。
水泥空心预制板都是提前做好的,往房子上搭的时候,每一块之间衔接得没那么紧密,时间一久就漏水,会出现水渍。
而且因为只是简单搭在上面,并不牢靠。平时还好,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房屋晃动,这种楼板直接一块一块地往下掉,人住在里面逃都没得逃。
后世那场沉痛的大地震,有一些老房子就是这种情况,预制板楼板说掉就掉。
真正扎实、耐用的,是那种直接用水泥在现场浇筑出来的混凝土楼板,实现了与楼房的一体化连接。后世,预制板是被明令取消了的,一律改用了这种现场浇筑方式。
梁自强倒是清楚楼板该怎么浇筑,但混凝土搅拌机、专用振捣棒,都不是这个年代的农村所拥有的设备,所以也就不用想了。
他的设想,还是宁愿先按传统来,木楼板。成本低点,安全性方面只要不在家里点火,总好过空心预制板。
一直住到浇筑技术普及了,到时再把房子推掉,另行设计,更新换代也不迟。
“爸,预制板的话我不太了解,手里钱也怕不够,我觉得木板楼就挺好的。我打算先把砖瓦框架盖起来,中间那层等住进去之后,我自己有了时间再慢慢把木板补上去都可以的!”
梁自强随便一个理由,把预制板的选项给叉掉了。
房子是梁自强盖,当然他自己定。梁父也没再多说什么。
包括动工的日子,11月27,梁父也没啥异议。
两人又继续商量了一下。既然梁自强想赶工,抢在一个月左右就把砖墙砌好、瓦顶盖好,那么大工、小工就得多请,人手必须足。
“大工、小工加起来,二十多个人吧!”最后两人决定道。
四间房,横向竖向的墙加起来也有十来面了,每面墙都有几个工人同时砌墙,这样速度才能上来。
好在现在正是渔船归岸、出海停滞的季节,村里找出二十多个劳力还是相对容易的。要是换成忙于出海打鱼的月份,就比较难了。
大工三块每天,递砖头干杂活的小工两块每天。二十多个人,每天工钱是六十出头。
三十天左右工期,工钱的开支在一千八百左右。
红砖、瓦片、屋顶撑瓦片用的木梁、二楼撑楼板用的木梁、木门、木窗、水泥石灰、钢筋、竹木脚手架、竹子踩板、泥灰桶,所有的建筑材料跟劳动用具加起来,初步估算跟人工费对半开,也得去到一千八百左右。
这就三千六百了。
房子高度是两层,至于中间二楼那层木板楼,钱够的话马上铺,钱不够的话,可以等住进去之后,后续搞鱼有了钱,再买木板自己慢慢铺。
大工小工盖房那三十来天里,二十多张嘴都得吃中餐。
好在,他们村的习惯,工人的早餐、晚餐是自己解决,但中午这餐必须是建房的主人提供。
伙食还不能太差,否则要被说上半辈子。二十多张嘴,买米买菜每天十来块钱是肯定要的,三十天,这个也得三百多块。
四千块钱,差不多堪堪够花。
一切说得差不多后,就开始分头行动。
陈香贝先搜罗一番家里前段时间备下来的干虾、干鱼之类食材,余下的才是与梁母一起列单子,哪些食材需要上街去采买。
梁父今天就开始去村里挨家挨户找人,跟村民们说定,谁到时过来做大工,谁过来做小工。
梁自强自己则四处跑建筑材料。有些村民盖房会自己提前几个月搭个砖窑,请一帮人一起用泥巴做砖、烧砖,但鲳旺村的泥巴本身并不太适合烧制红砖。
梁自强打算跑往隔壁镇找专门的砖窑、瓦窑,直接购买砖瓦。另外,这几天还得跑县城,尽量多搞些水泥、石灰、河沙过来……
第200章 这房建得够特别
时间还早,才上午。
听到梁自强说要去别的镇办事,陈香贝马上同他进到里屋,给他拿钱。
木箱里原本是积攒了三千六百,加上昨天在龙居岭最新那一波冬汛的四百出头收入,刚好四千了。
陈香贝昨晚才点过这笔巨款,算是短暂过了一把小富婆的瘾,今天就得大把往外开支出去了。
“拿多少?这次应该不是小数字吧?”陈香贝瞅着他问。
“拿一千吧。材料价格我打听过了,砖瓦、石灰、水泥、沙子,所有材料加起来肯定得去到差不多一千七八,但是今天只先付定金,余下一边交货一边给。定金其实七八百够了。”梁自强计划道。
“那就一千,留点余地,总比带少了好!”
陈香贝点出一千块,梁自强伸手过去,她却拍开他的手。
转身她就拿起柜子上那只由她亲手缝制好的腰包,全给他整整齐齐地塞进了腰包里,还替他把腰包拉链仔细拉好:
“你不会又想塞裤子那里边吧?到时每定好一样东西,你就得掏一次钱,我看你怎么弄,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停地解裤头?”
陈香贝想想那画面就崩溃。要是还有女的在场,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她一想想就更受不了……
“你别诬蔑我,以前还没有腰包的时候,我也从来没当众解过裤头,有钱都是跑去厕所解开裤子再放的!”梁自强不甘地为自己挽回了一下清白。
“那也不行,别人还以为你哪儿出了问题,一趟一趟不停地往厕所钻!”
陈香贝说着走近过来,亲手帮他把腰包往他的身上绑。
这样子贴得很近,像是她伸手在搂他。
他的鼻子碰着她头顶乌黑的头发,又闻到那种淡淡的香气了。
所不同的是,她以前身上只有果园里果子般的淡香气,现在却夹杂了一缕醋的酸味。
混合起来的味道,让他想起了后世小孩子们爱喝的一种东西。
酸酸甜甜,优酸乳?
她在忙着帮他绑腰包,他也不愿做个闲人,手没停。
趁着她贴近自己的时候,双手揽在了她又软又细的腰上。
这天生好腰要是不趁着现在多搂搂,再过一阵子慢慢显怀,就要像气球一样吹起来了,手感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正经点!”
她感受到他的手从腰后往下,信马由缰地漫游,被他撩得火起,绯红着脸警告他。
“门锁上的,你让我搂一会儿,摸摸……”
“你闭嘴!”她生怕他声音泄露出去,拍开他的手,转身就走。
“我要出远门,你一点气氛都不给!”他有些不满,觉得该浪漫一下的时候她一点都不配合。
“什么远门,隔壁镇而已!”她鄙视了一下他的蹩脚理由。
拉开门出去了,再回到他面前来时,她手里拿了起码有五六个海菜包子。
她用干净的布袋装好一堆海菜包子往他手里塞:
“出远门,现在够气氛了吧?!”
梁自强:“……”
拎着五六个浪漫的海菜包子,梁自强勇闯天涯。
气氛是有了。要是再配根打狗的棍子,气氛会更足。
今天因为有风浪,梁自强也没法开船,只能步行去隔壁的红桥镇。
还好他腿脚快,快接近中午时,人已经到了红桥镇做砖窑的那个村子。
说实话,梁自强也是头一回看到一个村里有那么多的砖窑林立,搞得像是耸立着一个个碉堡,其中一部分还冒着烟。
平时他经过一些村里,也会看到砖窑,但都是村民自行烧砖建房用,就那么孤伶伶一座窑而已。
一座座砖窑的前方,是一大片黄色泥土的空地。这种黄色粘土,确实是最适合用来烧制红砖的,土质跟鲳旺村的大不相同。难怪这个村会办起砖窑厂来。
空地上,放眼望去怕是有百多号人,忙忙碌碌,挖的挖土,和的和湿泥。
另一些人则站在石头台面前,台面上放着一只木头模子,搬起一大块黄红色湿泥团,使劲砸进木头模子里,再用绳子刮去模子外多余的泥巴,一块长方形、有棱有角的黄泥砖坯就成形了。
往上面撒些沙子,从模子中取出来,就是一块湿湿的泥砖胚,码到一边整整齐齐,等待进窑去烧制。
梁自强问了几个干活的,很快就找到了砖窑老板。
“你要砌四间房,大概120平方的是吧?两层一次性盖到位?那我给你算算看。打地基得砌加厚的50墙,地面上的话,房子四周的外墙也得稍微厚点,24墙还是37墙看你自己选。里屋跟里屋之间的隔墙就不用那么厚了,砌最薄的13墙就行。这么算下来,两万多块砖,不到三万砖……”
砖窑老板问了一会梁自强,便替他估算起来。
梁自强赶紧打断:
“你等下,地基50墙、外墙37墙,这个没问题。但是里屋之间的隔墙可不能搞13墙,13墙太薄了!每道隔墙至少按18墙来算,其中有一道隔墙特殊点,咱按24墙来建。不对,再厚点,按37墙!”
梁自强一咬牙,决定道。
砖窑老板震惊了一把,嘴巴张大得能塞下一块红砖:
“现在隔墙都要搞这么厚的吗,是为了……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