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1983渔耕山海间>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73节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73节

  在村东走动的时候,渐渐看见其他村民的身影也多了起来,都是过来挑选盐田、考虑晒盐制盐的。
  父子三个没有继续逗留太久,各自回家,只等过些天村里开始正式推进承包,再去把今天的计划落实下来。
  回到家里,梁自强把自己打算养虾的事跟陈香贝说了一下,但没细说丰年虫的事。
  倒不是担心媳妇到处透露,媳妇的嘴还是挺紧的,比大嫂好多了。主要是觉得现在一两句也讲不明白,等下次媳妇见到丰年虫的时候再说。
  第二天没啥事,梁自强叫上邓招财,两人各拎着小半袋的燕窝,进城去了。
  来到月海酒楼,杜子腾先是发现今天来了一张生面孔,问道:
  “这次那谁没来?”
  “他没来。这是邓招财,你叫他阿财就行,也是我朋友,铁得很,从小打到大!”
  杜子腾:???
  从小打到大?
  他掏了掏耳朵,没太在意这些细节,目光很快就从脸上移到了他们手中的蛇皮袋,惊道:
  “这次也没见你们挑桶子过来啊,光拎着个袋子,袋子瘪瘪的好像不可能有鱼吧?”
  梁自强笑了笑:“鱼是没有,但这次你看了说不定会更惊喜!”
  说话间已经将自己的那口蛇皮袋提到杜子腾面前,打开袋口给他看。
  杜子腾看了两眼后,顿时猛抽了一口气:
  “燕窝,还是白燕?!这玩意你们都能搞到?全国出产燕窝的地方加起来都超不过十个指头啊!”
  邓招财嘿嘿憨笑了一下:“我们俩走了点臭狗屎运!”
  梁自强本能地就又想到这货那天糊了一身的惨状,狗屎运不算,臭是真臭!
  至于燕窝是在哪个岛上采到的,两人都绝口未提。这点在来的路上就说好了的。
  杜子腾看了梁自强一眼:“搞到这种货,你们来找我就对了!我们酒店肯定是收的,也有办法找人提纯它!”
  梁自强赶紧接着他的话道:
  “我们这个其实提纯的难度倒是不大,腾哥你也见到了,这是第一轮的燕窝,纯以口水为主,只夹杂了很少的羽毛,所以颜色还算挺白的。要是采的是第二轮燕窝,那就全是羽毛、树叶了,那种都不能叫白燕,只能叫毛燕、黑燕,提纯起来比我这个难太多了!”
  “你对燕窝懂得不少啊!”杜子腾颇有点刮目相看。
  他取出两只燕窝细看了好一会儿道:“我跟你也一向直来直去,像这种白燕窝,确实算是上等的了。这种现在价格可不低,不是按斤算,而是按两算,我能给你们八十块一两的价格!”
  邓招财似乎有强迫症,硬是自行换算了一下,然后失声惊呼了一声:“八百块每斤?!”
  梁自强都想踹死他了。哪有当着买家的面,嫌价格贵的?!
  事实上,七八十年代正值港岛及东南亚对燕窝倍加推崇,推动着燕窝的价格一路飙升。
  到了九十年代,价格飙得更高,又往上翻了十来倍。直到新世纪又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对燕窝的热情才渐渐有所消退,价格也开始出现回落。
  但是邓招财似乎没意识到一个问题。这玩意不重称,轻若无物,他们手里的加起来,也绝对到不了一斤重!
  价格谈妥后,便开始去库房称重。这次不同往日,用的是很精巧的那种小称。
  先称了梁自强的,三十五只燕窝加起来,才320克,也就是六两四钱,才半斤多。平均下来,每只燕窝九克多点,这是因为沾有少量羽毛。要是提纯的燕窝,有些才六、七克一只。
  六两四钱重,八十块一两,算下来是五百一十二块。
  邓招财就少了,只采到十几只棍子就断了,称了一下是115克,也就是二两三钱重,算下来是一百八十四块钱。
  等到金额一算出来,邓招财哑火了,再也不惊呼燕窝的价格那么高了。
  没办法,燕窝就是这么轻盈,那些能够靠采摘燕窝成为万元户的,都是在椰子省大型燕窝岛上采的燕窝,采的是大几千只燕窝……
  但跟着梁自强出去一趟,原本也只是打算帮个工,拿个三块钱而已。现在工没帮上,自己却捡了一百八十多块钱,这样想想也是大赚特赚了。
  至于梁自强,拿着到手的五百多,更是感觉这一趟的龙居岭,真是没有白跑。虽说没有鱼汛,却比鱼汛来钱还要多!
  干瘪瘪的腰包,眨眼间就再次鼓了起来……
  第225章 近乎于捡钱的路子
  出来后,想到家里过年买的米、油快见底了,便去了农副产品市场。
  进到农副市场买了五十斤的大米,有粮票三毛三,没粮票要五毛钱每斤。粮票是一直不够的,只能按无票价买的,五十斤是二十五块。油也买了一些。
  在农副市场附近,梁自强见有人蹲在那里卖母鸡,于是又买了一只母鸡,花掉三块八毛五分,另外买了一些鸡蛋,一些蔬菜。
  买完这些日常要吃的东西,五百一十二块变成了四百七十来块。
  反正开了船来。把东西拎到浅锣湾后,放到船上,便开船回家了。
  回到家,把油米那些东西往家里一放,就摘下腰包递给了媳妇。
  听说那些燕窝卖了有五百多,陈香贝与她娘的思维如出一辙:
  “咱们这新房真的很旺呐,开年第一笔收入就这么多!”
  反正好话不要钱,见媳妇高兴,梁自强也张口就道:
  “那肯定,今年肯定得年头旺到年尾,往后还会一年旺过一年的,以后你数钱的手速得练起来!”
  陈香贝没怎么听他说,已经转过身,数钱去了……
  今天带回来这四百七十来块,加上箱底还剩几十,又有五百多块了。
  看了看箱底,两人都有经历了一场超大的支出之后,“钱又回来了”那种感觉。
  两天后,梁父梁母带着荔枝,从租住的老房那边搬到了桔子坡。
  梁子丰现在已经干脆在县城高中附近租了间民房,一心苦读,吃住全都在那里。
  陈香贝的肚子如今已经明显隆起,里面穿上了宽大的孕服,外面则仍是那身外罩,反正做衣的时候就是偏宽松的。
  梁母这方面经验比较多,搬过来后,陈香贝很多事情上都有了照应。
  梁丽芝不用说,更是欢天喜地了。她喜欢粘二嫂,前段时间三天两头往桔子坡跑,现在一搬过来,头件事就要去摸肚子。
  结果被梁母一把拉开了:“你别在这没轻没重的!”
  “我很轻的,我保证!”梁丽芝举手发誓。
  保证无效,还是被梁母拖到一边去了。
  又过两天,就到了村里落实盐田承包的日子。
  梁自强上次村东头看中的那块丰年虫特别密集的盐田,自然是承包了下来。但他承包的不多,正常盐田总共就承包了那一亩多。
  钟永瑞看了他一眼:“你既然打算晒盐,这一亩哪里够?要不把旁边几亩也一起包下来?”
  “瑞叔你说得好像也有道理呵,那这样,”梁自强接着他的话便说道,“那我搞猛点,湾尾那一大片废地,我也包下来算了,能不能用得上还不知道,我试试,这种承包费,你意思意思地收点差不多了吧?!”
  钟永瑞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湾尾废地?你要那个有啥意义!白送都没人要啊!”
  “我不要白送,多少可以掏点承包费给村里的,再少对村里来说也算笔收入了!”
  “还真要?那你到时别说是瑞叔诓你哈!我先给你讲清楚,那地方不比这些正常的盐田,那儿太久没用了,地都不平整。你要用,还得费时费力重新把它挖平整!
  这还不算,那里想每天引海水进去,也很不方便,就算晒盐出来了,挑盐回来也远,要不然你以为村里为什么老早就弃了那片地?听我一句劝,那地不划算,你别花这冤枉钱了!”
  “叔你说得句句都对!”梁自强大为赞成,“所以能便宜到多少?”
  “……”钟永瑞感觉这小伙属于油盐不进了,他也是看在两家关系还行,梁自强又跟钟康钟明玩得也不错,才出言相劝。
  既然牛都拉不回,他也不劝了:
  “那边几十亩废地的承包费,抵这边一亩正常的盐田,你包下来后,回头别骂我就好!”
  梁自强可欢喜了:“最长能包多少年?”
  “正常盐田五年、十年都行,那地方就按规定的最长期限来,承包十五年都没问题!”
  在八十年代,村民承包农地最长期限是十五年。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末,才改为最长期限三十年。
  眼下,钟永瑞对那片废地的嫌弃全写在脸上了,给出的十五年已经是那个年头最长年限。
  “那我就承包十五年!”
  梁自强的爽快劲,让钟永瑞又多瞅了他两眼。那眼神,已经在怀疑他最近是不是被妹妹荔枝给传染了……
  “对了瑞叔,承包价可是得写在合同上,十五年都是这个价,不能变的!”梁自强赶紧又加了一句!
  “那肯定,白纸黑字,做不得儿戏!你到时就算想降低承包费,找我也没用!”钟永瑞略带同情道。
  降低……
  瑞叔你到时不要过来敲我家门,找我商量抬高承包费就很可以的了!当然有了白纸黑字,你想抬高也没门。
  “对了,这废地既然我包下来了,田里管它长草还是长什么,那都是我家的。谁要是去动田里的东西,村里到时可不能打马虎眼!”
  “放心盐田不长草的!谁真要瞎了眼去搞你那废田里的东西,我把他眼珠挖出来当电灯泡得了!”钟永瑞保证道。
  梁父、梁天成原本也想在那废地上花点小钱租一点的,但既然这么便宜,梁自强一口气就把几十亩整片包下来了,没让父亲跟梁天成再单独花钱。
  反正他们养虾需要丰年虫,自己免费给就是了。
  谈妥了一亩正常盐田,几十亩湾尾废地,然后又向钟永瑞提起距海边比较近的那几处池塘。
  “你们要养虾?”钟永瑞有些意外,“搞养殖倒是好事,现在也都鼓励发展养殖。但你要真有那精力,还不如养蚝呢!养蚝直接在浅海里打百多个桩,都不用池塘,平时不比养虾省事?”
  钟永瑞说的是蚝场,村集体就保留着一片蚝场,在村子另一头。
  蚝桩是省事一些没错,但卖蚝能赚几个钱,怎么能跟对虾比?钟永瑞要是能预知明年东方对虾的惊人价格,肯定就不会这么说了。
  其实在梁自强印象中,养虾也可以用一种叫做“基围”的方式,就是在海滩上挖塘,筑高墙、设水闸,平时直接利用海水涨潮来完成换水。
  但他想过,一系列工程下来费时费力,搞完后黄花菜都凉了。
  另外就是“网箱养虾“,直接用箱子把虾装到海域中去养。那个对于网箱材料的抗风浪性要求较高,也不是现阶段能够立马考虑的事。
  目前最现实的,还是先利用村里现成的池塘养虾。
  很快,三人分别与钟永瑞谈妥了承包池塘的事。那几处池塘有大有小,梁自强承包了七亩左右,梁父与梁天成各承包了两亩,作为尝试。
  一亩盐田、几十亩废地、七亩池塘,全在当天与村里签下了合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