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渔耕山海间 第177节
虽说现在四月,距六月的龙吸水季节还早。很可能,眼前的细浪、起风跟龙吸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但这种事情,谁敢赌?
赌错了,这本书直接就在这章大结局了。
李亮、邓招财听到他这话,刚冒出来的汗又往回一缩:
“卧靠,到立夏还有一个月呢,不会黑龙这就提前跑出来了吧?!”
好在才中午时分,两条船上的收获就已经不少,他们也不敢再恋战,当即决定一起调头返岸。
经过海峡时,梁自强望着两旁的峭壁,有些出神。
李亮带着几分不甘大声问梁自强:
“接下来还有好长时间的春汛,这才搞了半天,以后难道就都不能来了?!”
“所以我为什么一个月前就开始跑过来找春汛,越早越安全,越往后谁都说不准这事!”梁自强也大着声,回了句。
“要是也能像冬汛那样,放心地搞它好几趟,那就好了!”李亮肉痛道。
“真要想多搞点春汛,办法也不是没有!”一直考虑着的梁自强开口道。
“这还能有啥办法?”邓招财插嘴问。
“这处海峡,可以好好用用!我打算去弄一张超长的浮刺网,选个气温不高的阴天,把大网绑定到海峡的两边山崖脚下,用网把整个海峡给拦起来!等到过几天再选个阴天,过来把浮刺网收上船,马上就撤!”
他望着海峡两边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渐渐冒出了这个办法。
浮刺网是一种特殊的大体量网具,名字叫刺网,但实际上既不带钩,也不带刺。
这种网可以长达数公里,垂直在海水中,如同在整个区域的海水中竖起一道隐身的墙。
数公里内过往的鱼类经过此处时,便会一头撞在网上。
这时,鱼类的鳍会挂在网眼中,如果鱼类想倒退回去,是不可能的。部分鱼索性全力继续向前冲,倒是有可能冲出网墙。这是由鱼鳍的结构特点决定的。
另有一些虾类,则是被卡在网眼中。
还有一些稍大的鱼类,则是被网给缠住了。
三种情况中,最常见的还是第一种,鱼鳍被网挂住。所以,这种本身无刺的网具才被称为“刺网”。
那种没有固定位置,在海水中随波漂移作业的刺网,叫作漂流刺网,简称流刺网;
梁自强打算着手实施的这种,两端位置绑定,固定拦截某处水域的鱼类,则分为浮刺网、底刺网。
他说完后,李亮他们几个也是被他的想法惊了一下。
要知道,龙居岭两座岛之间的海峡还是挺宽的,要拦截整个海峡通道,这得很长很大的一张浮刺网才办得到!
但既然几公里长的刺网都是可行的,梁自强这一招,倒并非无法实现。
只能说,他们全都没想到,用这么一个简单粗暴却又有些巧妙的办法就能对付经过龙居岭海峡的各种春汛!
南海这边的四月是个很特殊的月份,忽雨忽晴,气温忽高忽低。
冷起来的时候,直接给你来个倒春寒;热起来的时候,让你冒汗,气温堪比初夏天气。
梁自强打算选在气温低的阴天过来置放大网,网布置好在海峡通道的口子处后,接下来几天管它是艳阳天还是热得汗流浃背,人不用冒险过来,但浮刺网会静静地帮他守株待兔,捕获鱼汛。
等到下一个阴天再过来,把浮刺网取走也只是一瞬间的事,不必逗留在龙居岭太久。
这样就算高温的那几天发生了破坏性的气象,顶多也只是一张浮刺网被毁掉,人是毫发无损的。
而且浮刺网有个特点,鱼只是被卡住、挂鳍,却并不受到致命伤害,所以挂在浮刺网上就算好几天,等他来取网时也必定条条都还龙精虎猛地鲜活着。
办法是梁自强想出来的,而且整个海峡通道就只有一个,李亮是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但他沿着梁自强的思路发散了一下,眼前一亮。梁自强吃肉,他也还是可以喝点汤的!
“家里闲了好几个月的那些海底窜,咱们也选个阴天,全扔进龙居岭的水里头!等过阵子再有阴天,再来取就是了,也能搞到不少鱼!”
行是行,但春汛鱼是浮在中上层的多,底层也有,量不大。当然如果连放几天,海底窜多少也是能收获一些东西的。这样想着,梁自强觉得李亮的方法也并非不可以。
一听到这,邓招财激动了:
“这个好!老子家里别的没有,海底窜最不缺了,十来张,又能发一笔喽!”
李亮寻思道:“要是来得及,我也赶紧再补做几张去,这里春汛鱼多,放多几张也不愁进不了鱼!”
其实不止是他俩,梁自强也在想,出去购置大型浮刺网的同时,顺便再买一批铁丝、铁锚之类,看能不能再多扎几个海底窜。
一边在海峡口放置拦路虎式的大型浮刺网,一边在礁石附近海域布置海底窜,两件互不耽误。
“阿鹏,我觉得你也可以赶紧制作几张海底窜,到时一起过来,你还能放放自己的海底窜,搞些鱼!”
梁自强提醒朱天鹏道。
自己好友,他当然希望他除了拿这几块的帮工费之外,顺道多赚点小钱,皆大欢喜。
“呵?我是来帮工的……”
“这个又不影响你帮工!”
朱天鹏有些轴,直到梁自强如此一说,他觉得好像也有道理,就答应也去做点海底窜来试试。
既然打算用大型浮刺网的巧办法来拦截整个海峡,肯定就得弄清楚这海峡的宽度。
两条船配合着拉绳索。绳索不够长,就一段一段地量。量完的,再把几段海面的宽度加起来。
这个倒不用多久,一转眼就量好了。量完后确定,海峡的宽度是六十多米。有了这个数据,梁自强也就知道回去后要准备多大的浮刺网了。
两条船不敢再作逗留,果断开离了海峡。
船渐渐开回了鲳旺村的海岸边。新春后第一次到手的鱼汛,又到了开卖、来钱的时候了。
第231章 到手春汛第一笔钱
今天才中午就撤了,所以到达大码头的收购点时,还没什么村民过来卖鱼,他们几乎是最早的。
郑六正跟手下两个帮工不知在聊着什么,见他们这么早过来卖鱼了,而且还是用板车载着一筐又一筐的鱼进来,讶异道:
“这么快就发了个大财回来了?一开春就搞这么多鱼,你们今年怕是要比去年还旺!”
头回开张,当然免不了相互都要说几句好话。
“郑叔今年也要更加财大气粗,各方面都比去年再粗点!”李亮一开口,也是怪吉祥的。
郑六手下帮工们跟着坏笑几声,开始给他们称鱼。
郑六本人对梁自强似乎格外热络几分,过来亲手给他搬鱼筐,称鱼。朱天鹏有些不明就里,还以为郑六跟梁自强关系特别好。
只有李亮、邓招财他们,看看郑六如今这张脸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郑六重见天日的脸部,几乎没什么太明显的疤痕,很有几分容光焕发之感。看来,虹鳟鱼多少对他起了些效果。就冲这,奸商最近一见到梁自强就有些分外亲切。
梁自强这次最多的就是鳓鱼。
“这鱼比鲈鱼黄鱼贵哦,你搞了这么多!”
郑六把所有鳓鱼称完了,加起来是四百六十三斤。鳓鱼一斤得五毛,光这一种鱼,算下来是二百三十一块五毛。
“乌贼倒是不多,九十二斤六两,这种乌贼一毛八,我给你算算,十六块六毛六分八厘,算你十六块六毛七分了!”
郑六怀着对去年那虹鳟鱼的感激之情,报了梁自强两厘钱的恩。
“六线鱼一百八十七斤五两,七毛一斤……”
“等等郑叔,六线鱼今年涨了一点吧,听说隔壁那些村都涨了,你这还是七毛?”梁自强插话道。
“他们涨了吗,我不知道啊?那我自己亏点,给你加上,按八毛!”
明明就是已经涨到八毛,郑六还想着能拖一时算一时,暂时先维持一段时间的七毛。鲳鱼、鲈鱼之类这些最常见的鱼,价格上稍有个风吹草动的变化,各村之间消息都传得很快,算是最透明的,他想瞒也瞒不了。
他还以为六线鱼相对小众点,能瞒十天半月呢,现在被梁自强戳破,自然也不好坚持了。
一百八十七斤五两,按八毛算,还是个大整数,刚好一百五十块。
鳓鱼、乌贼、大泷六线鱼,几种鱼获加起来,是三百九十八块一毛七分。
对于梁自强能够一次性搞到这么多鱼获,郑六早就习惯,没啥感觉了,但跟在后边帮忙的朱天鹏却震撼了老半天。
从收购点出来后,他还在感叹:
“以前我爷爷还在,我跟着出海可从来都没哪天搞到这么多钱!有汛的时候也才十几二十,没汛的时候更不用说了,每天几块几块的,比我后来在外头做工都没多少强!”
“这不是碰着特殊地方吗,而且那地方也去不了几次,汛期就结束了!”梁自强说着从那几百块里抽出了五块钱来,“难得有搞到大笔鱼获的机会,这工费按高点来,我最开头就跟你说过的!”
朱天鹏摆了两下手:“多了,我感觉也没多辛苦……”
“有啥好劝的,又不是次次都能这么多鱼获!”梁自强把五块钱塞到了他手里。
“真太多了,这都等于我做两天半的砖了!”
朱天鹏还在按他砖窑的收入比算着,梁自强没管他。
回到船上,朱天鹏又帮他一起,把渔船给冲洗了一下。那些乌贼论收入占得不多,才十几块,但把船上染一大片墨汁,面积倒是不小。
冲洗完后朱天鹏便自个回小浪村去了,梁自强则推着板车,回了桔子坡。
“真有很多春汛鱼了?”陈香贝见他从腰包时掏出那么多钱,就知道他今天肯定是春汛大丰收了。
“跟冬汛收入差不多,但捕了这一次,下次可能要换种方式了!”
梁自强也没细讲气温升高那里的危险性也随之升高,免得她担心,就笼统说道。
这次他把三百的整数留在了家里,那九十几块就带在了身上,得尽快去趟镇里购买大型的浮刺网,还有制作海底窜的铁锚铁丝各种材料。
“明天买渔网?家里织的这些渔网能不能用?”
陈香贝还以为他需要的是常规的那种渔网,问了声。平时他出海撒的渔网,都是家里自己织的。
“要七十多米长,自己织来不及的!”
既然那道海峡通道的宽度是六十多米,他买网时当然得留有一点余地,宁愿往宽里买,购买七十米长的浮刺网。长了不影响,短了事情就办砸了,到时两端都够不着岛屿,除非在海水中打桩。
再说,像这种超长超大型网具,本身长度也是整数,要么六十米,要么七十米,没有介乎于两者之间的长度。
陈香贝咂咂舌:“那么长的网?这一下子谁织得来。就算去买,都得好几十块吧!”
把那三百收进箱里,现在箱里有八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