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1983渔耕山海间>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81节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81节

  这座岛除了零星几条比较常见的杂鱼,没再有大的发现。
  岛滩上分布有不少棕色石块,不大不小的石块上倒是有不少螺类,但看起来也无非是些辣螺、东风螺之类,不太值钱的样子。
  老办法,还是得围着小岛转悠一圈,万一有亲虾呢,他们现在可是一丝一毫的机会都不想放过。
  绕岛开行中,一人开船,一人更专注于察看附近水中的动静。
  这时就听到朱天鹏在舱外喊:
  “阿强过来看,这不就是你要找的么,水里头多着呢!”
  梁自强听他喊声,还以为终于在水面见到聚集的明虾群了,连忙从舱里头跑了出来。
  结果一看,哪是什么明虾。
  海水中悬浮着一条条极像是蜈蚣的东西,正一伸一缩,在水里游得自在欢畅。
  “海蜈蚣呀!”
  海蜈蚣又称沙蚕,但是长成这样,全身都是腿,可不像蚕,活脱脱的就是蜈蚣。
  这么多海蜈蚣一起游动,那场面还怪壮观的。何止壮观,都能让人身上起一层鸡皮疙瘩。
  虽然不是自己所以为的明虾,但能够找到这么多沙蚕,梁自强还是蛮高兴的。
  这东西跟他前头找到的那些薄壳一样,都是明虾的天然饲料。
  当然,南海这边有些渔民也吃海蜈蚣,反正梁自强平时不怎么吃这个。
  “快点,赶紧多捞点!”
  两人都行动起来,与此同时,父亲那边也开始撒网了。
  捞上来后,肯定不能直接倒在船板上。这东西他是要放到虾塘里去落地生根,长期与明虾作伴的,必须都得活着带回去。
  船上除了装有明虾的一只大水盆,另外还有一只水盆到现在还空着的。
  本来是打算继续找到更多明虾,就用来装明虾的。现在明虾没找到更多的,干脆就给海蜈蚣鸠占鹊巢了。
  把海蜈蚣倒入盆中,马上又往水里抛网,继续捕捞。
  捞了几网海蜈蚣陆续散了,梁自强跟父亲想法一致,都打算上到岛上滩涂,看能不能再多找些。
  既然这小岛附近水域中有不少的海蜈蚣,就说明这里的环境是很能够吸引海蜈蚣的,滩涂上极可能还有。
  梁自强几个都戴上了手套,把船停靠稳当,就去到滩涂上。
  其实沙蚕是没有毒的,但长成这样,渔民们只要身边有手套,还是宁愿戴上手套再去接触的。
  走在滩涂上,他们重点针对那些分布在滩上的石头。大石头上爬着一些东风螺、辣螺之类,他们没太去管,而是往石头缝隙看。
  梁自强看了两眼,见石头缝中有两三条。他没去抓,而是得到肯定的答案后,直接用力翻转开了一块石头。
  果然,石头底部被盖住的部分,好几十条沙蚕!
  一顿秋风扫落叶,这几十条都进了他的桶子。
  这同时,父亲、大哥还有朱天鹏,也各拎一个小桶,翻转石头找到了不少。
  连翻了几块石头,来到一块特别大的石头前。这下梁自强单凭一己之力是翻不动的了,叫过来朱天鹏。
  他们俩都是力量型选手,一联手,总算把大石头掀翻到了一边。
  这一下感觉揭开了一个宝藏盖子,大石头底下躲着沙蚕就更多了,比前头那石头怕是多好几倍。
  两人生怕它们逃窜,手忙脚乱一顿划拉。
  还好这东西在陆地上的速度,远比不上在水里,再怎么逃窜,真正逃出生天的也不多,大多数还是被他俩得手了。
  这边才刚打扫完,就听父亲在叫:“阿强你一起过来下,出把力!”
  梁自强一看,好家伙。更远处,一块比眼前这个还要大出很多的超大石头,父亲与大哥两人正试图用力掀翻,但显然力不从心。
  梁自强、朱天鹏闻声跑上前去。有了这两个“实力”人物,僵局瞬间就打破了。
  四个人一同发力,看似不可撼动的大石块,愣是被掀到了一旁。
  不用说,又一次沙蚕丰收了。这块石头下,藏身的沙蚕更多!
  显然,这座岛的环境挺吸引沙蚕的。
  “这座岛也没名字吧?干脆就叫沙蚕岛得了!”
  梁天成也算过了一把取名字的瘾。
  把这岛上的沙蚕都搜罗了一遍后,几人才重新回到船上。
  现在他们所处的位置已经比较偏,也比较远,回去还得花不短的时间,因此商量了一下,决定今天就不继续找了,开始打道往回。
  天然饵料找到了几种,另外还捕捞到不少的值钱鲷类,今天这趟出海其实战果还算是丰硕的。
  最美中不足的是,明虾虽然也找到一盆,但数量太少了。改天还得找,亲虾的量必须找够。
  回到村里,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去卖各种鲷鱼,而是赶紧把明虾放入亲虾池中待产。
  梁自强的亲虾池中已经有了上次的一点亲虾在里面,这次再放入一些,数量上总算在逐步增加,但仍是不够的。
  放好后,他把今天新捕的沙蚕也放了一点进去,给亲虾喂食。然后又去盐田捞了一些丰年虫,跟上次一样操作,投喂亲虾。
  父亲大哥那边,把他们收获到的那盆亲虾也倒进了一个间隔出来的小池子。他们俩打算共用一个亲虾池,等产出了虾苗,一起分着用。
  梁自强走过去,给他们估计了一下丰年虫的用量,让他们直接从自己承包的那几十亩废地中取了一些丰年虫,进行投喂。
  安排好了亲虾,接着才是给整个虾塘投放长期饵料。
  梁自强把今天寻获来的沙蚕、薄壳这两种天然饵料都一一倒进了七亩池塘中,任由它们在池塘中生长、繁殖。
  忙完了这些,才去到码头收购点,把今天的额外收获——黑鲷、小鲍鱼、牛屎鲷、斑石鲷全都拎去卖了。
  第237章 向着千军万马大撒网
  数量最多的是黑鲷,称过后,有三十一斤三两。
  黑鲷是六毛每斤,计十八块七毛八分。
  然后牛屎鲷也不少,有十斤二两,这个每斤达一块二,计十二块二毛四分。
  最少的是斑石鲷,只用手抄网逮到一条。但这个贵,跟郑六讨价还价半天总算争取到三块每斤,虽然比月海还是便宜,但放在郑六这已经算顶天的价格了。
  这一条重一斤八两,仅一条就值五块四毛钱。
  另外还有点小鲍鱼,留了一部分自己家里吃,拎过来卖的只有四斤六两。这种小个头鲍鱼才六毛每斤,卖了二块七毛六。
  今天所有的鱼获,加起来到手三十九块一毛八。
  付给了朱天鹏三块的帮工费,自己有三十六块来钱。
  父亲、大哥那条船,除了比他少逮到一条值钱的斑石鲷,其他鱼获是差不多的,也有三十几块。
  回到家,陈香贝还挺关心虾苗的事,问他今天出去一趟,有没捕到亲虾。
  “撒网捞是捞到了一些,量不够,明天要是天气好,还得继续找。多转悠几个岛,肯定是能找到够多亲虾的!”
  说完他掏出身上的钱来:
  “今天也不只是捞到亲虾,顺便还捕到一些鱼,卖了也有三十几块了。对了桶子里留了些小鲍鱼、东风螺,螺你少吃点,但鲍鱼吃了好处可不少,你多做些来吃!”
  加上这三十多,箱里现在也有八百三十多了。
  晚上梁自强计划着,要是明天还是天气晴热,就继续去海面、海岛寻找亲虾。
  要是阴天,气温下降,就去龙居岭,看看布置在龙居岭的大型浮刺网的情况怎样了。
  结果第二天,太阳起得比他早,显然又是个大晴天。
  跟昨天一样,父子三个加上朱天鹏,两条船继续前往海面,寻找适合明虾产卵的小岛屿。
  今天最先找到的一座小岛,最多的全是各种常见花蛤、青口、西施舌。另外就是洄游归来的虾虎鱼、青占鱼。
  无论蛤还是鱼,都是比较普通卖不起价的,他们上岛看了一圈,也就没太大兴趣了。
  换成岸边赶海还会感兴趣,出海就不太能看得上花蛤青口之类了。
  但是海域中散落着的海岛,毕竟多半都是聚集着最普通常见的海货而已,这也是平时渔民们并不愿意耗费柴油钱,大费周章去寻找小海岛的原因之一。
  上一世梁自强在新闻中听闻过的好几座物产特别丰盛的宝藏级无人野岛,夹杂在两百多座岛屿中,并不好寻找。
  而且极可能,越是物产丰盛的岛屿,就越偏僻,甚至越接近深海,实际上以村民们现今的条件也是去不了的。
  今天继续寻找到的第二座小岛依然没什么值钱的海货,但是令他们欣喜的是,岛滩上倒是发现了大量的蓝蛤。
  蓝蛤虽然跟花蛤一样不值钱,但对他们却有着特殊意义。这东西跟昨天的沙蚕、薄壳一样,是明虾的天然饵料之一。
  于是,他们弯着腰,在这小岛上捡了好几蛇皮袋的蓝蛤。就算放在袋中暂时没有水,短时间蓝蛤也是能活下去的,下午赶回去及时放进池塘就可以了。
  连找了两座小岛都未发现明虾的踪迹,几个人都有些失望,继续寻找下一座野岛。
  两条木船在空阔的海面行进,除了他们再没有其他渔船来到这种地方。海天之间,两条船显得很是渺小。
  开了好一会儿还没出现第三座岛屿的身影,几个人却是冲着海面,不约而同的惊呼起来:
  “好多虾!”
  只见前方海水中,如同弥漫着一团红雾,向着他们这边扩散而来。
  一开始看不清这团红雾中如粉尘般的颗粒到底为何物,但转瞬“红雾”便漫延到他们的船下水面,所以他们才一眼认了出来,是虾群。
  但这虾比起大海中常见的虾类实在是小太多了,几乎跟丰年虫的大小差不多了,目测才一厘米多长。
  这么细小的虾,肯定不是他们要找的明虾。明虾的个头比它们要大好几倍,肥美的能大十几倍。
  “这是磷虾!该是从深海中游过来的。”梁父看了看越漫越多的磷虾群,开口道。
  他说得没错,这种比毛虾都要细小太多的小虾,名叫磷虾。
  比虾小,形状长得跟虾类差不多,但实际上,磷虾并不属于虾类。
  这东西分布最多的,是在南极。南极磷虾几乎是南极所有动物的共同粮食。
  在南海也有磷虾,与南极磷虾略有区别。
  平时南海磷虾更多是在深海,偶尔现身浅海,渔民也不太捕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