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1983渔耕山海间>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83节

1983渔耕山海间 第183节

  第239章 新年首次薅无名岛
  一路开着船直奔无名岛方向而去。不知为何,现在一个人前往,少了林百贤在耳边叽叽喳喳,倒是有些太过清静,还有点怅然。
  路上他还在想,也不知林百贤在他表哥那帮工现在怎么样了,某些心事有没有变淡一些,彻底走出来。
  这无名岛是他们两个人历经了一场生死劫才发现的,他还是希望林百贤哪天能够回来,一起到岛上钓钓石斑,翻找各种值钱海货。
  到达无名岛依然是双重保险,把船停靠稳妥后,就拎着行当去往礁石带。
  趁着潮还没完全退下去,独自爬上礁石,开始垂钓。
  没等待太久,鱼竿就有了反应。
  现在他也不期待什么东星斑、老鼠斑了,只要能够有最普通的青石斑,就很惊喜了。
  稍等数秒把钓竿飞快提了起来,悬挂在钓钩上的鱼还挺生气勃勃的,兀自在半空中甩动不已。
  个头也不小,得有两斤多的样子了。可惜,是条最稀松平常的花鲈而已。
  首战未能告捷,决定再试。
  这次倒不是海鲈鱼,却是一条浅色鲷鱼,几毛钱的平鲷。
  接下来,鱼上钩倒是怪勤快的,走马灯似的,各种鱼纷纷咬钩。
  一会花鲈,一会午鱼,还钓到了几条银鲳鱼、小黄鱼。
  连平时不太常钓到的那种红娘鱼,都钓上了两条。
  唯独,却迟迟没有出现他期待中的石斑。
  他是真没想到,这处原本最盛产石斑的岛礁,被猫鲨端了一次老窝后,时隔这么久石斑鱼盛况居然都没有再现。
  不是都说鱼类只有七秒的记忆么?这怎么感觉,遭受了一次猫鲨的血洗之后,石斑打算记一辈子,永不回伤心之地的节奏?
  还是说,残余的石斑逃离后,已经找到了新的栖息地,不愿再挪窝了?
  反正这次是没得石斑了。花鲈、午鱼这些大众鱼就没必要耗在这种地方钓了。
  等到海潮一退到差不多,他就放下钓竿,去寻找三头鲍跟鸡爪螺了。
  鸡爪螺要重新出现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月半年的事。那些被他们薅过的礁石,要么光秃秃,要么被其他螺类爬上去占领了,他只能继续一直往前,去寻找还没有被他采过的礁石。
  庆幸的是,整个冬季,都没有再飞来蛎鹬之类专爱吃鸡爪螺的鸟类,所以等他往前走了很远,找到新的礁石,总算还是有鸡爪螺可采,个头也依然不小。
  没有了说话声,整座岛,只有他一个人拿着铁凿,举着榔头,一下下敲打礁石,声声相连。
  回应他敲打声的,唯有海风海浪,时近时远。
  如今鸡爪螺没那么容易找到了,每次撬完一处,寻找新的一处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撬了有半袋后,看看太阳方位也不早了,回船里吃了些媳妇塞给他的花卷,灌掉小半壶的水,又开始找鲍鱼。
  礁石靠下方位置,鲍鱼大的小的都有,他只能是尽量捡大的,能够达到三头凑足一斤的那种。
  别看有时候大小只相差一点,但价格区别可不小。三头鲍是一个价,再小一点的四头鲍,价格就得低一截;五头、六头鲍,价格又更是两重天了。
  当然往上的话,要是能发现比三头鲍还肥壮,达到两头鲍个头的那种,价格就不是比三头鲍提升一小截的问题了,而是会有质的跨越。
  至于一头鲍,放在全世界那都是宝物,奇货可居。
  梁自强还真希望自己哪天撞大运,能够遇上二头鲍,甚至破天荒来个一头鲍!
  当然越大的鲍鱼越是存在于深海,除非他鸟枪换炮,设备越来越强,直到能够畅游深海,否则是很难有机会碰上二头鲍、一头鲍那种稀罕物的。
  撬了不少鲍鱼后,他也不敢停留太久。今天是卖完了玻璃刀鱼才出发来这里的,时间上没有平时那么充足。
  离开前,见扇贝也开始冒出来一些,于是捞了一些,主要是回去自己家里吃的。
  肥美的白虾、对虾也陆续出现了。可惜这里的对虾是以另外一种为主,而非他打算养殖的明虾。
  也捞了一些,打算自己吃一部分,再多少卖一些。
  夹杂在其中的,倒是也有为数不多的一点明虾。他打算回去后,花点时间好好挑选,把明虾都一只一只地从里面挑拣出来,放到亲虾池中去养着。
  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但这种明虾个头比别处的都要大,真要是产出卵来,说不定虾苗长大后,个头也能超过一般的明虾!
  想想,还是挺值得期待的。
  鸡爪螺没水也能暂时活几天,他是用蛇皮袋装,三头鲍用的桶子。
  至于这些虾类,待遇就大不一样了,都用装有海水的大盆子装着,保持活力。
  尤其是里面夹杂着的少数明虾,还得寄希望于它们多产点优质虾卵出来的。
  上船后就开着回家了。回到岸边,今天这些鱼获得分为两拨卖。
  花鲈、小黄鱼这些普通的鱼获,当天就提到郑六那卖了。这些鱼才四毛左右一斤,钓到的几十条,也才到手十三块多钱。
  其他的鱼获今天卖不了,先用板车推回了家里。
  到家后赶紧就把大盆中混杂着的明虾给一只只挑出来,陈香贝也帮着一起拣。
  趁着天还没全黑,梁自强拎着这少少的几十只大个头明虾,来到虾塘,把它们一同放入了亲虾池中。
  同时,又去捞来不少的丰年虫,抛入小池中给亲虾们享用。
  细看了一下,前后几批放进来的亲虾也有不少了,但目前都还没开始产卵。正常来说还得一些日子。
  忙完虾池的事回到家,天也正式黑透了。
  梁自强本打算,明天就赶紧去一趟城里,到月海酒楼把鸡爪螺、三头鲍出手掉。
  结果没想到,第二天是个阴雨天,下着一点毛毛雨,气温是降了,却没什么风浪。
  没风没浪气温还低,这种天气反而是前往龙居岭的大好时机,太难得了。
  话说那张超大型的浮刺网放进海峡,到现在也隔了有三天了,不知情况怎么样了。
  鱼鳍挂在网目中,鱼是能照样活着,但如果时间一直拖下去,挂在网上的鱼无法自由觅食,也是会饿出问题的。
  鸡爪螺、三头鲍用海水在家暂时养着,短暂的两天三天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他决定今天去龙居岭收网。
  不一会朱天鹏也来了,显然他也判断今天这样的毛毛雨天气适合去龙居岭。
  梁自强本打算去叫一声李亮,结果走到半路就碰到那两货已经在往桔子坡这边走过来,他们也是想来叫他。
  四人一起去海边,开着船,划开碧波,也划开空气中细细的烟雨,一路往龙居岭行进而去。
  第240章 浮刺网收起万千鱼
  开了好一会儿到了龙居岭的那道海峡。细雨依然没停,也没有变大。
  虽然只是蒙蒙细雨,但飘洒在人的额头、脸颊、脖子,皮肤还是感到一片凉凉的。
  李亮不禁感慨道:“这叫什么天气?几天前咱们在龙居岭,还热得把上衣全脱了,跟大夏天似的。现在一降温,又跟秋天冬天一样了!”
  邓招财鼓着眼道:“降温还不好?要是跟大夏天一样,龙居岭你敢去?”
  李亮一想到马上有鱼可捡,心情还不错,破例没有怼他,抹了一把额头的水汽道:“那倒是。”
  “春天春天,时时发癫,说的可不就是这个月份嘛!”梁自强也接话道。
  说实话,他们平时在海面漫天飞雨中行进的情况还挺少见的。此刻,有点穿云破雾之感,苦中作乐地想想,其实感觉还不赖。
  海面上,他们还看见了两条鯕鰍,从水中跃出,仿佛也在迎向空中若隐若现的毛毛雨。只是,没有阳光,此时的鯕鰍并不怎么缤纷多彩。
  看来,零零星星的鱼类,都开始在浅海中逐渐重现。
  只是这一路开去,都并未遇见稍微像样一点的鱼群。这个时节的浅海,鱼类还不可能多到成群结队的地步。
  那两条鯕鰍转眼就跑远了,他们也没有浪费时间去追,毕竟要赶着去龙居岭做的事情,比这重要多了。
  一路说着话,腾云驾雾一般,越来越近了。
  待到开进海峡与龙居岭之间的那道入口,梁自强一眼望见长达几十米的水面上,浮筒仍在随波摇曳。与此同时,他也心中猛的“咯登”一下。
  “怎么回事,怎么漂上来这么多死鱼?!”船上朱天鹏先惊呼起来。
  只见浮筒旁边,起码有十几二十条鱼浮在水面。
  “这几天一直天晴,没瞅着机会过来,看来挂在你那浮刺网上的鱼没撑下去,耗死了!”李亮也直摇头,叹道。
  梁自强心里第一时间也冒出同样的想法。
  中间隔了三天,再加上两头两尾,就是四天多了。或许被浮刺网挂住的鱼找不着东西吃,就真饿死了?
  如果真这样,浮上来了就这么多,饿死后继续挂在网上的,还不知有多少。
  梁自强心里沉了沉,感觉第一次放置大型浮刺网就有点砸了,鱼获看来有点悬了。但这也没办法,连续那么多天的高温天气他们也不敢前来龙居岭取网。
  再又近了点细看,梁自强咦了一声,发现这些浮着的死鱼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伤口。甚至周围稍远处,还有些破碎的鱼儿残体。
  是浮上来后被其他鱼给分吃了还是怎么回事,一时他也搞不清楚,肯定是先取网再说。
  把船开到左侧小岛的峭壁下,人下了船,开始解开绑在壁底石柱上的粗绳。
  扯着浮刺网的纲线,重新上船,梁自强与朱天鹏合力,从这一头开始,把浮刺网一段一段地往船上拉。李亮、邓招财也将他们的船开近过来,搭一把手,帮着拉住纲线扯网。
  第一感觉就怪沉的,按说鱼应该是不少的,是死是活就是另一回事了。
  随着最顶端的一段浮刺网被拉上船来,梁自强的眼中闪了闪,表情变得惊讶起来。
  这段网上,从上到下,挂住的鱼大大小小,种类不一,数量确实还不少。
  出乎意料的是,鱼被拉出水后,纷纷开始动弹不已,弄得这一段网都颤动起来。
  至少说明一点,多数鱼都还有力气动弹,至少也就都还活着。
  再细看,竟然找不出一两条死鱼来!几乎所有中招的鱼,都还好好挂在网上,并没有死!
  说明四天时间,鱼挂在这里撑下去是并没有问题的。这就奇了,也不知道海面浮的一大片死鱼,到底怎么来的?
  “强哥,这鱼也没事呀?而且瞅着品种还真多,数都数不过来!”邓招财也同样奇怪,开口说着。
  “现在还只一小段,再收收看才知道!”
  毕竟整张网有六十多米长,现在才收上来两三米而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