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王妃是来给沈棠送红封了。
  三个。
  沈棠不解,“母妃怎么给我三个?”
  一个给她,一个给谢归墨。
  还有一个——
  王妃眸光落到沈棠微微隆起的小腹上,笑道,“母妃给小孙儿的。”
  孩子还没落地呢,就先收到红封了。
  红封没有拒绝的,沈棠替腹中孩子收下,向王妃道谢。
  王妃来除了送红封,就是叮嘱下人照顾好沈棠,她和王爷要进宫陪皇上太后守夜,平常用了宴席就回府,今年老夫人病倒,谢归墨不在府里,王爷把江侧妃和谢归胤打发去小院陪江卉儿过年,不准备提前回府,就不知道什么时辰才回来了。
  沈棠有孕在身,宫里宴会人多手杂,王妃不放心带她去。
  沈棠道,“母妃放心,我哪儿都不去,就待在沉香轩。”
  沈棠都有好些日子没出门了,大过年的,就更不会出去了,虽然街上有花灯会,很热闹。
  谢归墨在,或许还有可能出府转转,他人不在,沈棠可不敢去,也没人敢放沈棠出去。
  不过沈棠自己去不了,倒是不拘着院子里的丫鬟,准她们出去逛花灯。
  花灯会今天和明天都有,院子里的丫鬟婆子今天出去一半,明天再出去一半,沈棠让银杏秋桐也出去。
  两丫鬟一个也不肯,“奴婢们留下陪世子妃。”
  本来世子爷就不在府里,要她们再走一个,就更冷清无趣了。
  两丫鬟执意不肯,沈棠就随她们了,除了人人都有的红封,沈棠另外赏了她们一人一只银镯,四儿一对银耳坠。
  沈棠歪在小榻上,把书拿起来,银杏将放冷的茶端出去,刚出去,又飞快进屋道,“世子妃,陈七回来了!”
  沈棠愣了下,随即狂喜。
  陈七是谢归墨的随身护卫,陈七回来了,谢归墨十有八九也回府了。
  沈棠赶紧从小榻上下去,银杏打了棉帘,沈棠出去,问道,“世子爷也回京了?”
  陈七点头,“属下早上提前半个时辰出发的,回来接王妃和世子妃去镇国公府。”
  沈棠才和王妃抱着,哪都不去,就待在沉香轩,王妃这会儿估计都还没出王府,她就要出门去了。
  陈七回来的时候,王爷王妃正要进宫,谢归墨让王妃去镇国公府,王妃不明所以,望着王爷,“墨儿让我们去镇国公府做什么?”
  王爷道,“等到就知道了。”
  王妃道,“那王爷先进宫吧。”
  “等见过墨儿,我再进宫不迟。”
  就是真不进宫也没什么,毕竟镇国公府的事更重要,皇上有文武百官和那么多后妃陪着,不缺他一个。
  怕王妃在前院久等,沈棠只是对着铜镜看了下,多戴了支金镶红宝石簪子,就带着银杏秋桐出门了。
  等到前院,马车已经准备妥当了。
  沈棠和王妃坐一驾马车,王妃道,“也不知道墨儿要做什么,你有孕在身,还让你颠簸。”
  沈棠道,“相公应该是想让我们在镇国公府吃团圆饭。”
  谢归墨让陈七回来接王妃很正常,但她不是非去不可,谢归墨应该是怕赶不及回来陪她吃饭,所以干脆把她也叫上了。
  王妃一脸无奈,“得亏今年府里大家不一起吃,不然他这样安排,王爷都得恼他。”
  沈棠想说不会,但怕王妃追问,生生忍住了。
  可能家家户户都在忙年夜饭,街上的人和车马反倒少了许多,马车一路畅通无阻到了镇国公府。
  镇国公府守门小厮看到王爷骑马过来,后面还跟着两驾马车,王妃和沈棠的,小厮都有点懵。
  这时辰,靖阳王和王妃怎么来镇国公府,还把世子妃也一起带来了。
  得知王爷王妃来,霍大少爷赶紧出来迎接,等进二门,安大太太和安暖也来了。
  见到王妃,安大太太奇怪道,“这时辰你们不在宫里,怎么反倒来镇国公府?”
  王妃道,“我都纳闷一路了,是墨儿让我们来的。”
  王爷知道,但又不说。
  王妃看向王爷,王爷道,“墨儿应该要不了一会儿就到了。”
  安大太太本就不喜镇国公府太过冷清,王爷王妃和沈棠能到,不管为什么来的,安大太太都高兴,外头风大,赶紧请他们进屋喝茶暖身。
  丫鬟将茶和糕点端上来,还没端起来,外面一丫鬟快步进来,大喘气道,“太太,世子爷来了,还带回来好几个人,其中一个,管事说和国公爷生前长得一模一样,让您快去看看……”
  王妃心头一震,她和安大太太互望一眼,赶紧起身出去。
  王妃都走几步了,沈棠才站起身来。
  “世子妃走慢些。”
  怕沈棠走太急,踩到裙摆,银杏扶着还担心,出言提醒。
  出门没走一会儿,远远就看到谢归墨他们过来,谢归墨身侧是一个年约五十五六左右的老者,至于模样,连镇国公府管事都说和镇国公一模一样,肯定错不了。
  身后还跟着个三十五六的中年男子以及一个比谢归墨小两岁的男子。
  看到熟悉的一张脸,哪怕气质全然不同,王妃眼泪也模糊了双眼。
  谢归墨则直接朝沈棠走来,沈棠问道,“快马加鞭赶回来的?”
  谢归墨道,“去的时候日夜兼程,回来反倒没那么急。”
  第361章
  亲族
  毕竟安老太爷上了年纪,比不得他和暗卫能赶路,所以去蕲州一路,谢归墨几乎没停歇,回来走走歇歇,勉强才在今天赶回京,不然真就得在路上过年了。
  很像,但王妃知道这不是她已经过世十几年的父亲。
  这老者气质儒雅,全然没有父亲在战场上历练出来的杀气。
  王妃擦掉眼泪,望向谢归墨,“墨儿,这位是?”
  谢归墨道,“是外祖父的堂兄弟。”
  其实王妃已经猜到了,一模一样的容貌,再加上谢归墨匆忙离京,还直接将人带来镇国公府。
  王妃泣不成声。
  安大太太更是哽咽,“太老爷在天有灵,知道找到了二太爷的子孙后辈,一定很欣慰。”
  “快,请进屋说话。”
  安老太爷的身份,谢归墨不是确定无误,不会在年关将人仓促带进京。
  进屋后,安大太太又询问了一遍,和她知道的都对得上,其实就凭安老太爷那张脸,就没什么可怀疑的了。
  王妃问谢归墨道,“你找到人了,接他们进京,也不事先告诉母妃一声。”
  谢归墨道,“怕让母妃空欢喜一场,只能先瞒着。”
  王妃道,“你外祖父和曾外祖父找了许多年都没找到,你是怎么找到的?”
  谢归墨失笑,看向沈棠,“论找人,还得是棠儿,她不用找,线索就自己上门了。”
  这夸的,夸张,又是事实。
  王妃一脸惊讶。
  所有人都望着沈棠。
  沈棠道,“这不是表姐和江大少爷去蕲州,安老太爷去江家喝喜酒,姜家一管事妈妈曾目睹过镇国公的风采,觉得他们长的一模一样,将这事告诉了表妹,表妹回京后,以为镇国公没死,去王府问我……”
  安大太太道,“难怪世子妃祭拜,太老爷的牌位会倒,原来真的是因为世子妃能完成他的遗愿。”
  夸完沈棠,安大太太和王妃的注意力都在安老太爷一家身上。
  安老太爷在蕲州的地位虽然远不及江家,但也是殷实人家,安老太爷有四子儿女,四个儿子又给他生了七八个孙儿,大的十七岁,小的还在襁褓里。
  这只是安老太爷一脉,他还有两个亲兄弟,虽然子嗣没他多,但孙辈加起来,十五六个是有的。
  安老太爷道,“父亲生前,也一直在找伯父,没想到名满天下,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老镇国公就是他要找的人。”
  其实年轻时候,也曾有人诧异安老太爷和镇国公很像,但安老太爷只是听听,并没有想过自己会和手握兵权的镇国公是堂兄弟,当年逃难走散,能活下来已经是不容易了,何况还有那样的成就。
  根本不敢想。
  想到镇国公父子三人战死沙场,小孙儿也没有保住,以至于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挣下来的爵位都无人承袭,安老太爷就唏嘘。
  安大太太抹眼泪,欣慰道,“太老爷还有这么多亲族在,不愁后继无人了。”
  王妃连连点头。
  王爷道,“时辰差不多了,我们先进宫吧,剩下的,墨儿会安排。”
  王妃歉意道,“本该一家团聚的日子,为了我和大嫂,倒是让你们仓促进京……”
  安老太爷忙道,“今日才是真正团聚的日子。”
  骨肉分离几十年,子孙后辈还能重聚,是多么难得一件事。
  和这样的团聚相比,一个年关微不足道。
  安老太爷一家奔波进京,脸上有倦怠之色,王爷王妃进宫,安大太太让丫鬟把饭菜端进屋,一起吃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