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被船头遮挡,只看得见半个身子和一截鱼竿,小贾敏和她撒娇的空挡,那人又钓上来一条。
这点小心愿,史苗还是能满足的。
“叫上你的姐姐们,我们到上面看。”
史苗领着几个姑娘一起到舱外,这回就不会有什么东西遮挡她的视线了。
那人应该是小船上负责探路的下人,天色昏暗看不清脸,只能看出续了胡须。
贾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蓑衣垂钓,若是再飘点雪花,不就是……”
贾敏很给姐姐面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真厉害,真的能钓到鱼!!”
她闺女这么喜欢,将来不会变成钓鱼佬吧?
江夜寂静,贾敏声音脆生生的,原先钓鱼的人没顾上收竿,赶紧抬头。
见是太太和姑娘们,又把头低下去。
史苗让身边服侍的媳妇问:“太太问你是哪家的?好像没见过你?”
那人放好鱼竿,赶紧站起来,低着头回话: “太太在内宅,怎么见得着小的。”
“小的原是东府上的人,他们都叫小的一声焦大。”
焦大!?
难不成是那个焦大?!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史苗:“我记得,早前你跟国公爷在战场上……”
焦大出言阻止,声音洪亮:“太太,说不得,污了姑娘们的耳。”
史苗倒觉得没什么不能说的,焦大在战场上顾着主子,宁愿自己喝马尿,是个忠心的。
记着恩情,就算焦大没多大本事,宁府那边给点松散差使,也不该让焦大混得这么差。
当事人不愿,她也就暂时不说。
大姑娘贾姝解释:“母亲,东府那边有些人原本就是金陵的,有几家求了恩典,想跟着回金陵。”
史苗想起来了,点头:“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是我应允的。”
没想到这些
人里居然有焦大。
天色越来越暗,史苗只能囫囵看见焦大在岸上做了手势:“请太太快带姑娘们进去。”
“太太,有别家的船来了!”
史苗带着姑娘们匆匆进船舱。
过路的是漕运粮船,甲板上好几个赤膊大汉。
顺江而下。
一行人平安踏上金陵地界,先来料理宅子的人预备了好几辆大马车,往码头接引,载着荣国府女眷回府。
敕造荣国府的牌匾高高挂起,朱漆金粉,熠熠生辉。
贾赦先头部队,事儿办得不错,撑场面的活计,在他舒适区。
此处原是前朝王爷府邸,皇帝赐给荣国公遗孀,以示嘉奖。
史苗踩着金漆凳,扶着赖嬷嬷的手缓缓下车。
虽在孀居,今日是她头一回在金陵亮相,不能失了身份。
她上身穿着深蓝切针梅花罗掐银丝褙子,下身是杏白织锦百褶裙,头发挽成京城大家主母最常用的牡丹髻,头上带七翅连珠银凤冠,腰间是珍珠穿成的如意宫绦。
除了脑袋沉重累赘,其余一切都好。
她还没下车就看见了,早有一堆人排着队,捧着锦盒等着。
史苗懂装不懂,故意问:“这些……”
赖嬷嬷很配合,虚扶着她:“太太,是各家送的礼。”
这就是赖嬷嬷的聪明处,摆好台子给史苗唱戏。
史苗登时就暴怒,神情严肃:
“你是如何办事的!咱们奉旨回乡,为的是让国公爷入土为安,收这些做什么?”
赖嬷嬷那副心虚模样,演的真好,立马低头认错。
“小的知错了。”
众人只听见那位公府夫人怒骂奴仆。
“都送回去!”
“谁敢私下收礼,自有好果子吃!”
贾府的立马就来将人赶散了,那些送礼的下人,只能远远瞧着个影儿。
好像有几位穿着素淡的姑娘也进门了。
赖嬷嬷引着史苗往里走,边走边说:
“太太,旁人家也罢了,甄家和咱们家自来是老亲。”
史苗脚步一顿,赖嬷嬷真是又聪明过头了。
她言辞拒绝:“老亲又如何,正是老亲,他们才懂咱们家的难处呢!”
“把大门关紧了。”
不收,甄家更不能收!
史苗许久没有发火,就算知道太太有演给外人看的意思,其它人还是不敢怠慢。
贾媃和母亲分到了住处,这屋子雕梁画柱比不上京城国公府,好在南方暖和,屋子略开阔点。
她点着妆匣,叹道:“母亲却比早前在家还严厉许多。”
贾媃给姨娘拿了一根小银钗,姨娘摇头不要。
贾娴道:“咱们家得天家恩旨,多少人盯着,出个一星半点纰漏,御史们岂会轻轻揭过。”
姨娘把镜子放好,看着女儿:“老爷入土,咱们都要过去,千万记得让丫鬟婆子管好嘴巴,别犯大姑娘那回事。”
“太太给大姑娘脸面,只要你孝顺,肯定会给你脸面。”
大姑娘出了那档子事,太太都心宽不责备,十分倚重。
只要不犯事,太太肯定不会让她姑娘吃亏。
贾媃点点头:“姨娘,我知道了。”
第11章
江南盛夏梅雨季,清晨起来,园子里雾蒙蒙湿漉漉一片,倒是不用弄烟雾加湿,就像在仙境中一般。
这宅子原先是前朝哪个王爷建的,皇帝赏给她们住。
既然是赏的,将来肯定有收回去那一天。
想到这一茬,史苗心里没意思起来。
可惜史苗没空赏玩园林景致,还要赶着去贾家祖坟祭拜贾代善。
风和日丽的时候,从早上起来,紧赶慢赶一日也就到了。
奈何天气不好,这几月都在路上,史苗就让人慢慢走,不必急。
天上不时飘起毛毛雨,一队人马慢悠悠,走到城郊一处农庄歇脚。
得了信儿有贵人要下榻,早就有人收拾好屋舍,将人都赶到别处去,庄头上几个农家媳妇穿着干净齐整专门服侍。
史苗心中暗自忖度,江南一带果然富庶,瞧这村民的精神面貌和体态,比一路上见到的人都好。
史苗问她们:“今年雨水多不多?”
领头的一个四五十岁的媳妇答道:
“托老天爷的福气,这几年年景不错,虽有雨水,都合时令,没见大灾大难,总是吃得饱的。”
史苗点点头,能吃饱,这件事对于农户而言,就是一个好年景了。
“这是什么?”
几个姑娘对墙边闲置的一样东西感兴趣起来。
史苗起身,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架纺车。
这东西她也只在影视剧和参观红色景点老区的时候见过。
大同小异,这么多年了,纺车的结构没有大变化。
史苗摸摸贾敏的脑袋,笑道:“这是纺车,你没见过。”
贾敏可不愿意,不服气的摇头:“母亲我见过,农书上有。”
都怪那人图画的不好,见过也不一定认得出来。
农书上有插图,比四书五经有意思,小孩儿都喜欢带图画的书。
史苗又问她:“那你知道如何使它吗?”
女儿们都摇头。“不知道。”
就连跟着服侍的几个丫鬟也是一头雾水。
她们虽然会做针线,却不知如何用纺车纺线。
史苗让人来演示一下,几个农妇害羞的退让一回,最后还是领头回话那个有些拘束的坐下,从后面柜子里摸出一个带线的纺锤,演示给姑娘们看。
农妇沉浸于纺线,动作舒展,熟悉的工作让她不那么紧张。
几个姑娘觉着十分新奇,贾媃拉着衣裳角:“古有嫘祖缫丝,我们的衣裳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吧?”
古时候又没有什么工艺纪录片可以看。
贾媃其实也不算全错,工艺流程大差不差,只是材质天产地别。
丝绸这种东西,就算到了现代生产力发达,也比旁的布料贵。
农妇道:“我们只能做些粗布罢,怎么做得出姑娘这么金贵衣裳?”
贾敏自然也没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皱着小眉毛:“我还以为,江南值桑,人人都能织锦。”
农妇见几个姑娘和太太都是和善好说话的,也落落大方起来,耐心与她们解释:
“姑娘,织锦手艺,那是要去城里拜师才能学的。”
史苗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见过织锦演示,比如云锦,就要好几个人一起操作织机。
姑娘们都是好学的,连忙问:“拜师要花多少银子。”
史苗有些想笑,要真弄一台织机来,这几个丫头兴许刚好组成一个织锦小队。
只怕她真弄来,她们马上就叫苦不迭了。
“你们若想学,改明儿请个师父教你们。”
农妇还坐在织布机前,听见太太说得有模有样,摆手阻止:“太太说笑,织锦可是一桩苦活计,又伤眼睛又费神,姑娘们自小娇养,何必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