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都读了书,学了点皮毛就忍不住要卖弄。
贾琏一看单子,好多字不会读,指着一个问他哥:“这个字怎么念?”
贾瑚有点得意:“貂,貂皮的貂。”
旁边送货的庄头指着一摞貂皮:“几位爷,这个就是貂皮。”
贾赦又让他们数东西,结果两只手数来数去都没算清楚。
贾赦得意道:“算不明白吧!才叫你们学算术。”
贾珠很不服气:“明年我们就能算了!”
贾赦乐得嘎嘎笑。
然后贾琏发出了灵魂质问:“爹,为什么二叔要出去上班,你总是在家里?”
第117章
这下贾赦笑不出来了,自己给自己找补一下:“额……你爹我是管打仗的,哪有天天打仗的。”
贾琏老学究似的口气道:“先生说了,打仗百姓苦得很。”
说得很有道理,几个人也没缠着问,又去看还有什么东西,回去要和祖母说。
其实史苗对几个孙辈还是很有慈爱之心,可是谁都想自家那一个多被偏爱一点。
临近年关,原先那个先生果然请辞了。
史苗单独把老二家的叫过来问话:“前儿那边请辞的消息我听说了,你们怎么看的?”
这事要先问明白贾政这边的意思。
贾政主动道:“儿子的意思,他家中老母亲需要奉养,也事尽心尽力教了几个孩子一场,多给点酬劳,且遂了他孝顺的心。”
二房也有这个打算。
史苗颔首道:“这样也好,我也和白先生说了,她愿意先教几个哥儿,后面再去物色合适的先生。”
听说是那一位,二房奶奶关氏更没挑的。
巴不得是这一位呢!
先前大嫂那边就试探过,老太太还有点不愿意。
早就应该让白先生来教。
关氏那叫一个喜气盈盈:“最好不过,早前我就说要把那院子里的暖房修一修,先生非不让,明儿我就要人动工。”
人都要投其所好,白先生的女儿白湘湘自小落了残疾,最怕冷。
莫说二房高兴,就连贾赦那边听了也高兴。
白先生还主动提出自己书法不成,需要另寻书法先生。
比起前一个来说,多有度量?
比起什么面子,还是以把人教导成才为先。
周氏最满意了,不住的夸:“这样知根知底又人品好的,就是比旁人家放心。”
史苗见老二家的脸色有点不好,转移话题:
“你们也是读书人出身,比起外面没底蕴的人家不知强出多少,也该再多学起来,现在指点一二,总是能的。”
这两个媳妇都是诗书之家出身,而今反而是在家务琐事上耗费了不少精神。
史苗也知道,那些事她们不得不做。
家务事,最消磨人。
日子久了以后,有时候闲下来,原先撂下的书,反而捡不回去。
说着这个,闲不住的贾赦又要插嘴:“妹妹那边不方便,不然咱们家里,最能指点后辈的,就是她了。”
史苗真想给贾赦一个白眼。
他说着倒是爽快,也是对贾敏的肯定。
可是两个儿媳妇听了心里会不舒服。
索性直接怼他:“你也读书,自己孩子,还指望着妹妹来教啊?”
“我自然安排了适合她的事情让她做,都说子不教,父之过,你们当父母的,最不许躲懒。”
几人连忙低头,史苗单独把甩手掌柜贾赦提出来:
“尤其是当爹的,最该言传身教,做出榜样,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
贾赦讪讪的:“是。”
大房奶奶和二房奶奶互相使了个眼色。
老太太这一点最好,骂儿子总是比较狠的,不会什么事都责备儿媳做的不好。
可惜贾赦还没抱着书学几天,宫里就给他派了差使。
也是早前贾赦办过的事。
趁着农闲,巡视江南水道。
算着日子,贾赦接下这个差使,断然不能在家里过年了。
本来应该早就定的事,拖了又拖,最后把贾赦提溜出去。
史苗对老大道:“这件事你也不是没做过,出去以后,万事谨慎。”
贾赦当然轻车熟路,可惜不是肥差,时候还不凑巧,他心里是有点不乐意的。
圣旨在那儿,谁管你乐不乐意。
贾赦只能点头:“儿子知道了。”
贾瑚他们倒是很兴奋,连忙围着大人问:“父亲是要去打仗了吗?”
史苗笑道:“傻小子。”
“你父亲去修水道,能运兵,能运粮,能赚银子,这些是打仗要用的东西。”
史苗这么一注解。
几个小子眼中都露出崇敬的神情。
贾赦忽然觉着自己的差使很不错,竟然有这么大的意义。
……
贾敏知道消息的时候,早就板上钉钉了。
不过她素来多思,总觉得这差使派的不同往常:“虽说这件事,大哥以前也做过,现下回到京城里,怎么忽然又想到了他?”
林如海道:“大约朝廷里几方都想要,圣上心烦就自己找个人,不是多要紧的活计,舅兄又是个熟手,不用担心。”
他也是话说了一半藏一半,朝廷里现在势力的争夺,远比说出来的激烈。
巡视以后若发现问题,要如何上报处置,才最考验人。
好在贾敏没有继续盘问,她当下因为另一件事,兴致不高:
“母亲说开春要带着他们去庄子上,教他们种地,可惜我不能去。”
怀孕以后她就不怎么出门走动。
等到翻过年去,指不定眼看就是临盆的日子,史苗当然不会带着贾敏出去玩。
贾敏处处不自由,身子又重,休息又不好,心情总不太妙。
林如海揉着贾敏的脚:
“以后肯定能去,要不然让她们弄几个花盆,你在家里种一种?”
贾敏白了他一眼,抬脚就想踹他一下,牵着腰发酸,只好不甘心放下去。
……
贾赦不在,贾政大过年的在宫里面值班,今年荣国府的年。
过得又热闹又冷清。
热闹的是宫里赏赐了又赏赐,家里还有几个小孩,吵吵闹闹的,不会显得太寥落。
可是两个男丁都不在,只有一家子女眷守岁,总是奇奇怪怪的。
周氏点着宫里赏赐的单子,向史苗又确认了一回:“母亲,宫里的赏赐,比往年重了五成。”
史苗兴致缺缺:“那是当然,大过年的把你们大爷派出去,你们二爷还在宫里值夜,肯定要多赏点。”
两个儿媳在一旁活跃气氛:“这是好事,朝廷里看重咱们家。”
史苗想着大年初一还要入宫随祭,脑仁就开始发疼。
多少赏赐都不香了,还是在金陵的时候自有爽快。
节后好多人家都要请年饭,两个儿媳几乎都不着家。
等到正月十几,才轮到赖嬷嬷这等有脸面的老奴请。
史苗自打从宫里回来,就称病不出。
去到赖嬷嬷哪儿,大奶奶还不得不解释一番:
“您老心里别难过,老太太守岁的时候受了风,不敢再叫挪动,今日出来的时候,特意叫我们去交待了一回。”
赖嬷嬷听说,当即就想来看史苗。
众人连忙将人拦住:“天冷,等春暖了您再去,不然您也病了,老太太心里记挂。”
老太太生病的事,林如海知道的很迟,都是在翰林院同僚问起,他才晓得。
这样大的事,贾敏竟然半点不提?
林如海:“怎么听说岳母大人病了?”
贾敏淡定得很,把身边丫鬟支出去,才和林如海说明实情:
“不妨事,宫里连着赏了三回,母亲不想出来,避一避罢了。”
这回是当司马懿了。
林如海放下心。
见掐丝黄铜手炉被放在一边,伸手一摸,只有一丝余温。
他把手炉打开一看,炭火都没了,只有一点灰白的碳灰尚有余温。
暗自埋怨丫鬟照顾得不仔细。
连忙拉了贾敏的手捂在手心里:“你冷不冷?”
贾敏摇摇头:“火气大,不冷。”
林如海又捂了捂:“我摸着你的手是凉的。”
贾敏扭扭身子,换了一个坐姿,扶着鼓起来的肚子,眉头蹙起:
“闹得夜里睡不着。”
过年爆竹声断断续续,贾敏肚子里那一个也跟着不安生。
林如海半蹲着身子,摸着贾敏的肚子大声道:“听话点,别闹你娘了!”
这下像是把里面的小家伙惹恼了,愈发动了几下。
贾敏一把将他的手拍开:“你惹的事,闹得更厉害了!”
总要过了年关,爆竹声少了,贾敏才略好些。
但也只是略好些。
月份越大,肚子里的孩子动得越有力气,有时半夜睡不了,只能等白日里动得少了,多睡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