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薛姨妈听后,面上痛心叹气,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忽然面色一变,但很快又收了回去,她站起身来,着急地对宝钗说:“快去寻家里那几根人参,赶紧给那边送去。”
若是宝玉他哥真有一个不好,薛姨妈一个当姨母的,自然是要留着陪王夫人。
如此一来,她们母女二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下来。
薛姨妈一开口,丫鬟赶紧寻了几根人参来,原本是预备年上送礼的。
宝钗却伸手将东西拦了下来,微微皱眉,谨慎说道:“母亲莫急,只等人来传话了再送,不然一会子有人嚼舌根,说咱们咒人不好。”
薛姨妈听后,觉得女儿说得有理,便不再坚持,只是焦虑地在屋内来回踱步,不时向外面张望,巴巴的等着外面的消息。
母女俩就这么地等着,屋内的空气仿佛被冻住凝固了,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哪知半天不见人来,最后薛姨妈和宝钗饭都顾不上吃,还是坐不住了,两人便匆匆往王夫人那边去。
刚进了院子门,便听到里面传来呼天抢地的哭声,一声一句“我的儿”“大哥”“大爷”等,声声悲切,令人揪心。
这会儿已经乱成一锅粥,三太太和王夫人都在里面,还有宝玉等人,屋里挤挤挨挨都是人,大家的脸上都带着悲痛,有人在低声抽泣,有人在放声大哭。薛姨妈和宝钗费了好大劲才挤进去,却根本找不到下脚的地方。后面又是其他两房的人过来,屋里更加拥挤混乱,薛家母女更是说不上一句话。
薛姨妈和宝钗都不敢吭气,当下这状况,她们预备的人参显然是用不上了。
凤姐儿来时妆容都是花的,她原本还在外面待客举哀,正是哭得正伤心时候。
突然听说三房出事了,赶忙放下那边的事,匆匆赶过来。
一进院子,便见上下哭成一团,三太太和王夫人已经晕死过去,有几个丫鬟瘫坐在地上。
甄家大太太这几日顾着二房这边迎来送往,一把年
纪了还操持着上下大小事,有些夫人太太也不是小辈能交道的。
她也累得不轻,年岁本来就大了,这时候红着眼圈,强忍着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就算这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也是甄家的爷们。
大太太安排道:“赶紧寻了物件,将人装裹起来,让他走得安心。”
她看见王熙凤进来,眼睛都亮了几分,方才又想起:“遣人去王家报丧。”
人年轻,走得突然,家里上下一时之间都慌了神,原本前面就支不开手,乱上加乱。
这时候薛姨妈终于瞅准了一个空当,上前对大太太说道:“太太,我瞧宝玉吓得不轻,这里又乱,不如让他去我们那边,虽帮不上什么忙,照管一下他,却也能的。”
这也是个法子,大太太也只能应了,宝玉却是不肯,要留在此处给母亲尽孝。
薛姨妈接了照管宝玉的活计,宝玉又不肯走,自然也要留在此处。
凤姐摸的出几分薛家母女想表现的心思,当下她忙不开,也懒得管,只冷笑了一下,又去前院招待。
甄家上下,哭声依旧此起彼伏。
……
消息传得极快,马上就有人报给史苗,甄家这边才出事,不多时报丧的人就去到了荣国府。
一个媳妇咋咋呼呼的进来: “老太太,不得了!”
两个儿媳猛然站起来,老大家攥着帕子,不安道:“是不是宫里大老爷的消息?”
贾赦每回进宫,阖家就是如此提心吊胆,就怕什么时候宫里突然来个旨意。
那媳妇摇头,着急地说道:“大老爷没消息出来,是甄家那边,又有个爷殁了!”
甄家又死人了!
史苗心里大概有个影儿,但没得到确切消息,不敢下定论,连忙问:“哪一个?”
媳妇回道:“是甄家三房那边的小爷,就是先前衔玉而生那个哥儿的兄长!”
果然是他!
还是年轻人啊!
周氏惋惜地摇了摇头,说道:“早前那哥儿还和珠儿他们到我跟前磕过头,才多大年岁呀?”
多大年岁?不就是和贾珠的年岁差不多吗?
可是照着原著的时间线来说,宝玉他哥还多活了几年。
真真是天将降大任于宝玉,原著里哥哥没了这个剧情,看来也是跑不脱的。
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是神瑛侍者来渡劫,还是神瑛侍者身边的人在渡劫。
尤其之前因为宝玉遭殃的那几个丫头,当下早就不知是什么去向了。
甄家接二连三的办丧事,总有些不详之兆。
大家暗里都明白,只是明面上谁都不会说,只听说甄家又去庙里供奉了三盏大海灯,一年下去不知道要烧掉多少香油。
荣国府也没好到哪儿去,笼罩着一片愁云。
贾赦是说走就要走的。
启程之前阖家都来送他。
黛玉作为外甥女,耗费心血给贾赦编了一本集子。
“我们出不得门,不知能帮到舅舅什么?那些书上虽然有营造法式,却总不成体系,如今将舅舅这一回可能要用到的东西挑出来,成一本册子,舅舅用来也方便。”
看起来不厚,打开确实整齐的蝇头小楷和图形折页。
比起先前去典籍里查用,要翻上厚厚的书,确实方便许多。
贾赦已经寻来几个还算可靠的匠人,而今见孩子们有这种心,深感安慰。
史苗也道:“你年岁也不小了,平日里又喜欢听好话,这次出去凡事自己留个心眼,哪怕是去到金陵城,遇到自家兄弟,也不能松懈。”
听上面的安排,贾赦这回去的倒也不是金陵,是钱塘。
都在一个方向,万一就算贾赦不去,贾珍他们寻过来呢?
都是姓贾的,两家不可能完全半点不接触,惜春丫头还在她这儿呢!
旁人史苗不担心,反而贾珍贾蓉那些本家人,反而叫史苗放心不下。
贾赦听后,无奈地叹了口气,喃喃道:“儿这一去……”
贾赦年纪不小,史苗更是当下在京中都算年纪比较大的几个老夫人。
且看那边甄家二房,老爷和夫人说不在就不在了。
史苗宽慰他:“我好得很,你此去更要小心保养,将来办成了事,宫中有赏,母亲脸上有光,君不见姜子牙,也是一把年纪才出世,吾儿也莫要灰心才是。”
得到史苗的勉励,贾赦心中生了不少志气,倒也少了伤感姿态,良辰之时出了家门。
家中贾琮等小辈,一连将人送出京城地界,方才折返回来。
此去山高路远,万一有个好歹,至此就是天人两隔。
宫里派出去的大臣们一走,京城就更加冷了。
可谓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起先家里下人们还高兴,这样冷几日,今年冰窖里的冰就不愁了。
越往后,天气越发严寒,雪比往年要大,城里城外渐渐开始有冻死人的消息。
史苗看着一连十几日不见晴天,心情愈发沉重。
显然是个灾年。
皇城脚下治安尚可,京城的官员也不想事情很快传到皇帝耳朵里,到时候被责问的是自己,面上大约还过得去。
家里早有预备,当下庄子上柴草都不缺,消息说也没几个逃荒的人。
史苗很是担忧在外的贾赦。
好在贾赦派回来的人汇报:“大爷那边还好,和往年也差不多,不见有多严重的冻害,堤坝也修得成,只是担忧家里,问老太太和各位太太,二老爷和哥儿姐儿们好不好。”
可惜这个时代没什么气象卫星,也不知道这次寒潮从那个方向下来。
万幸贾赦那边是顺利的,江南没受大影响,粮仓不会是有大问题。
因着天实在冷,似乎将这个年也冻得冷清了几分。
那边甄家有大丧事,不似往年吹吹打打,荣国府这边贾赦还在外面更是无心过年。
临近年关,家里管事两个媳妇带着小辈们正商议着过年各处年礼之事。
忽然听得外面一阵喧哗声。
“走水了!走水了!”
第158章
寒冬腊月,天干物燥,仿佛空气里都弥漫着一丝易燃的气息。
那些雕梁画栋,都是木质建筑,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似乎只要有一星半点的火星,就能瞬间被点燃,化为一片火海。
周氏坐在屋内,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着几分担忧。她心里清楚,这样的时节,火烛一事万不可掉以轻心。
“这冬日里,天干物燥的,各处取暖可得小心火烛……”
周氏一边轻声念叨着,一边起身往屋外走去。刚走到门口,丫鬟便赶忙上前,轻轻打起了帘子。
一踏出房门,嘈杂的喧闹声便扑面而来。
周氏的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涌起一阵烦躁。她快步向前,提高了声音问道:“烧到哪里了,闹得这样沸反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