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回暖以后,荣国府花园里那些被冻死的花木被换
  了一茬,顺便重新整修一下院子。
  这边家里整理得差不多时,贾赦也进京了。
  贾赦这一程进京比大家预想的快,据说是疏浚了河道以后,行船平稳,航道畅通,加上贾赦归乡心切,是以脚程也快了许多。
  贾赦进京以后未及归家,就往宫中谢恩复命,圣上口谕夸奖,又赏赐了一回,照样是宫库里面的玩意儿,只是多赐下一百两金子。
  史苗心里暗笑,皇帝陛下总算舍得给真金白银了,但是这些钱等太上皇生日快乐的时候,荣国府还要还回去,兴许还要贴补些。
  只愿太上皇不要和乾隆皇帝一样,心血来潮搞什么劳民伤财的千叟宴。
  史苗正如是想着,外面说贾赦已经进了二门,人头攒动。
  家里小辈们都齐齐到了,为贾赦接风洗尘。
  原本是亲人许久不见的时刻,宫里也有了赏,早就预备好了,比从宫里出来的贾赦还先到家。
  贾赦一进屋子,给史苗磕过头,随即一脸遮掩都遮掩不掉的不高兴,忍不住向母亲抱怨:
  “这是什么天理!堤坝修得好!反而成了我的错处!?”
  第161章
  谁能想到贾赦前脚刚到京城,进宫回话尚且不到圣上跟前,御史的折子就递上来向皇帝陛下告状。
  参贾赦好大喜功,待下严苛,没有仁心,克扣工钱,等等。
  好在圣上并没有因此怪罪贾赦,反而斥责了一回递折子的御史大人。
  贾赦顿时就开心不起来了,瞧着是一本吹毛求疵的折子,实际上是圣上暗里点他,不要以为修了点堤坝就尾巴翘上天去。
  无怪乎贾赦摆出这副神情。
  冤枉,真是冤枉。
  贾赦也不是好大喜功,一本正经监督干活,不去吃酒玩乐,也没催命似的要赶工期。
  至于修筑堤坝的银钱米粮,贾赦还不至于贪到那个地步,还有人给他送匾额呢!
  史苗安慰他道:“你做的好了,显出旁人的不好来,自然有人看不过你。”
  难得贾赦踏踏实实干成了一件事,基本的中肯评价都得不到,是个人会委屈。
  皇帝那些夸奖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别当真。
  真心夸奖倚重你,就不会只赏赐这么点东西了。
  都说飞鸟尽,良弓藏,贾赦也算体验到了一点点。
  听到母亲开口为自己说话,贾赦心里又生出几分得意:
  “莫说圣上,就连太上皇也夸赞我这桩差事办的好。”
  太上皇也掺和进来了,怪不得……
  史苗又问贾赦是怎么见到太上皇的。
  贾赦如实道:“儿子见过圣上回了话,就被太上皇也传过去。”
  贾赦也不是纯真傻白甜,自然感受到了太上皇和皇帝陛下打擂台。
  偏偏他第一个回京的,但求圣上别把贾赦自己当鸡,杀给后面的猴儿看。
  原本久别归家的欢乐时刻,史苗面色凝重起来,满屋子人脸色皆不太好。
  史苗说到:“等其他家回来,再看看。”
  贾赦不敢轻举妄动,对外声称路途劳累需要将养身子。
  本来他年纪也不小了,这一回出门无病无灾,全须全尾回来,可以说非常幸运了。
  史苗担心他无聊,用自己体己给他请了京城最时兴的戏班子。
  史苗吩咐到:“你们大老爷想听戏,我花钱请一班子,让他过过瘾。”
  母亲花钱请人唱戏给自己解闷,贾赦心里美得很。
  那请戏班子的前他不是出不起,母亲特意给他请的,意义不一样。
  贾赦也没呼朋引伴,只请了几个姊妹和小辈,一家人松快松快。
  可惜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来往,贾赦得到圣上和太上皇夸奖赏赐的消息马上就传开了,像是背后有人故意操控的一样。
  荣国府自己的家宴,旁人可不这么认为。
  大约请戏班子的缘故,对外走了风声,好些人赶着上门送礼。
  原本坐着听戏的太太被烦了好几次,让探春和两个嫂嫂看着料理。
  二门外的办事媳妇进来回话,这回来送礼拜见的人是一个甄家的旁支,说什么和大老爷有旧。
  若其他人家,大约就直接婉拒了,那人瞧着来历不凡,和甄家沾亲带故的,下人拿不定主意,还是进来回一回。
  探春一早上被烦了七八次,皱眉道:“早就说了,家里人一处乐一乐,不必兴师动众,管它哪一家,不年不节的,不必理会。”
  那媳妇得了准话,又匆匆出去了。
  黛玉和探春一桌,自然没听到几句戏文,光顾着看探春处理找上门的‘官司’。
  黛玉笑道:“瞧瞧,这一回听戏,可比正经过生辰寿宴还热闹。”
  探春烦躁,眉毛微蹙冷笑道:“左不过门外热闹罢了,进不到门内来,真让人进来,一个个的磕头回话,还听什么戏?”
  别说听戏,就是一日坐在那里,人一波波进来磕头也不得闲。
  黛玉认同探春,点头:“可不是这个理儿,你看我母亲不来,云丫头也不能来。”
  贾敏当妹妹的,想着若自己来了,给旁人及攀扯荣国府的借口,今日就不来凑这个热闹。
  可惜贾敏没来,贾家没办宴席,照样有人上赶着来凑热闹。
  湘云那边,史家近来低调为主,又要教她打点家世和做女工预备嫁妆,便不太放她出门了。
  黛玉这回来,除去给舅舅问安,便是要和舅舅们讨要一些书籍。
  贾赦见黛玉要的竟然是当年他们用过的四书五经典籍旧书,很是疑惑:“玉儿找那些旧书做什么?”
  黛玉笑笑只答有用,待以后细说。
  贾赦倒也不小气,让黛玉想拿什么随便拿。
  这天傍晚的时候,天边晚霞灿烂,透红的天际,院子里四下开始掌灯。
  戏班子得了上前,千恩万谢磕头。
  外面忽然有人来报:“老太太,白先生她们回来了。”
  她们母女从去岁年底去京郊庄子上,到如今都将近半年了。
  史苗惊喜:“快请进来。”
  白家母女归家,最高兴莫过于黛玉,黛玉想效仿以前外祖母的做过的事,先前编写的农桑之书,关注者寥寥无几。
  黛玉打算另谋一个路线,编写科举教辅资料,将来真有了名声,再出其他书籍,才会受到重视。
  就像一首诗,就算格律用词气势都有,一个寻常书生写的和诗词大家写的,被关注度定然是不同的。
  先前被吹捧得珍贵无双的慧纹绣品,也是这个道理。
  黛玉道:“以前我不屑这些,只如今想要积累些声望,不得不为之,况且那些东西,也自有一番道理。”
  史苗也很赞同黛玉的想法:“世间谁不折腰,就算宫里皇帝陛下,祭天也好,拜见太上皇也罢,不也要弯腰行礼?”
  由着黛玉她们折腾吧!虽然事情的发展肯定不会像黛玉设想的那么顺利。
  年轻人,多折腾折腾是好事。
  京城现如今忙太上皇的寿辰,外邦使节往来,地方进献寿礼,一派欣欣向荣。
  政务上也有了新动作,说起那件事,贾政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前朝大典遗失散逸,为贺太上皇生辰,重修大典。”
  贾政闷声不响修书这么多年,总算轮到他要干一件大事了。
  史苗不由得想到明朝的永乐大典,又想到后来清朝弄的四库全书。
  可叹可叹。
  如果真修出来一部大典,于后世而言,是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但嚷嚷着要修书的人,未必修的是好书。
  史苗:“听起来是一件好事,不过也要看怎么来修,别把前朝史料都给修没了。”
  过了几天,朝廷敲定原先礼部出去的赵镇大人主事,贾政等人负责协助。
  这位大人却是不错,性子很性情刚直不阿,一丝不苟,适合来修书,尤其是史书,朝廷上下,无不说圣上此举圣明。
  今年太上皇整寿,送的礼必须比平常年份厚。
  荣国府的寿礼照例要拿到史苗跟前过目
  贾赦他们预
  备了十养全福蜜蜡,还有宝瓶、累丝八宝如意、寿山石雕青松等物。
  蜜蜡是太上皇近年来喜欢的物件,又是皇家最喜欢的明黄色,可谓投其所好。
  至于宝瓶和如意是一贯要送的,寿山石雕青松,请了工艺精湛的师父,用寿山石讨个名字上的彩头。
  看史苗不太满意的表情,贾赦试探着问:“老太太,今年预备的寿礼,您看可够了?”
  史苗本能觉得还不够,虽然精巧珍贵,数量也图个吉利,还缺点有气势的东西。
  史苗把库房里的东西过了一遍:“我记得家里还有一个玻璃大屏风,把那一件也加上去。”
  那是个半舶来品稀罕物,还是林如海寻摸来的整块雕花玻璃,又请工人精心打造的屏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