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周瑞家送了王夫人回院子,见没什么事情了,才往自家走去。
  一进屋子就看见桌上放着一堆物件,她挨着炕坐下,问家里看门的婆子:“这是谁家送来的东西,怎么就放进来了呢?”
  婆子右脸生了疮还没有完全好,红彤彤的一块疤痕十分显眼,她只敢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答话:“是江南薛家姨太太派来送礼的婆子孝敬您的。”
  周瑞家的又问道:“给太太的东西送进去了吗?”
  那婆子低着头回答道:“说是还没送进去,今日薛家来人的时候,您老不在,所以打算明日再送进去给太太和二爷。”
  周瑞家的心里明白,这是薛家想让她明日多帮着说些好话的意思。
  她起身仔细瞧了瞧,薛家这次倒是舍得下本钱,还有几样不错的好东西,不似之前那般小气抠搜的。
  周瑞家的拿起一个玉镯子,对着光仔细看了看,讥笑着说道:“早要是愿意送这些东西,也不至于轮不到她家了。”
  第166章
  破晓时分,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周瑞家早早地就起身,在铜镜前精心整理着衣装,手指细致地抚平衣角的褶皱,眼中满是精明与干练,忍不住又下意识地摸了摸藏在袖口的镯子,嘴角微微上扬。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今儿个可得把这事儿办得滴水不漏,可不能
  砸了自己的招牌。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她匆匆赶往王夫人的住处,到了门口,神色间毕恭毕敬。
  薛家派来送礼的张妈,站在一旁,她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眼神中依旧透着薛家婆子特有的精明劲儿,心中也在暗自估量着这次送礼之事的利弊得失。
  薛宝钗在京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四处碰壁,在甄家更是饱受冷眼,年纪上也逐渐大了些。
  然而她毕竟曾正儿八经地在宫里服侍过贵人,又在高门大户中历经繁华,见识过大世面。
  就这寥寥几段经历,若说出去,在江南那也是令人称奇的稀罕事儿。至于她与甄宝玉之间那些不清不楚的传闻,好在还未传到遥远的江南。
  薛家老爷为她定下一门好亲事,男方家境富足,家中的哥儿勤奋读书、力求上进,正缺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来操持家中事务。
  那哥儿先前虽有过一段婚姻,可惜媳妇福薄,一年多便离世了,也没留下子嗣。
  如此一来,宝钗嫁过去虽是续弦,但境况与新嫁娘并无太大差别。
  周瑞家的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薛家婆子回话,脸上神色平静,内心却活络得很。
  薛家平日里扣扣搜搜,如今还不是得低声下气地来送礼。
  说到底还不是指望甄家帮忙牵线搭桥。
  舅老爷官职再高,也管不到这地界儿。他们总算是认清了自家身份,什么金玉良缘,自家二爷怎么会瞧得上薛家这样的门第,自从大爷没了之后,就更没可能了。
  就算薛家那宝姑娘愿意屈尊当个妾室,等人家哥儿能纳妾的时候,宝姑娘还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这般想着,她的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腕上那温润的玉镯,眼中闪自得,心里又琢磨,听这意思,往后薛家送的礼怕是不会少,这好处可不能让旁人抢了去。
  王夫人得了好处,整个人都容光焕发,脸上笑意盈盈,亲切地询问着薛姨妈和宝钗的近况,又关切地打听宝钗的婚期定在何时。
  虽说当下甄家三房账面上颇为艰难,但王夫人还是勉强能拿出几样物件给宝钗添妆。
  毕竟谁都不会和钱财过不去,薛家送来的银子,就像一场及时雨,正好解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不必再火急火燎地出去催利钱银子,宫里的开销也能暂时应付过去。
  一番交谈过后,宾主尽欢,薛家人带着王夫人的回礼,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看着薛家人离去的背影,周瑞家的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源源不断的好处。
  在荣国府这边,那日小聚之后,白琪提出母女俩想去庄子上小住。
  众人都只当她们和先前一样,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依旧按照往常那样随意打点。
  唯有史苗心里明白其中的内情,于是把白琪叫来,两人单独说说话。
  史苗神色关切,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打算哪一日上路?”
  白琪随手折下树上一片叶子,放在手中轻轻把玩,神色平静,缓缓说道:“看好了几个日子,哪一日天气好,便哪一日出门。”
  哪日天气好,就是好日子。
  史苗努力压抑着心中翻涌的不舍之情,想要表现得豁达些,却终究还是难掩眼底的落寞,只是淡淡地说:“一路平安。”
  大约也不能再说什么了。
  第二日,天色尚早,白家母女就早早前来道别,随后便踏上了行程。
  贾赦刚好也在荣禧堂,他只当她们还会回来,便叮嘱婆子们好生看顾,等中秋再接回来一起过中秋。
  白家母女一走,史苗心中虽说是豁达,可到底还是有几分惆怅,仿佛有什么东西被从心底抽离了一般。
  这几日暑气渐渐消散,天气日渐凉爽。
  史苗也愈发喜欢在小花园里逛一逛。
  这时候家里谁要是闲了,都会陪着史苗散步。姑娘和小子们都有课业在身,当下就数二房的媳妇关莹最清闲。
  丝丝缕缕的阳光穿透薄雾,轻柔地洒落,偶尔传来鸟儿的啼叫。
  两人沿着青石板路慢悠悠地走着,一夜之间,园子里竟多了不少盆景。
  负责花草的夏婆子正指挥着小丫鬟们侍弄花草,一瞧见史苗过来,眼睛顿时一亮,急忙快步上前,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腰弯得如同虾米一般,恭敬地说道:
  “老太太、二太太,今年春日里园子里的桂花死了不少,天气回暖的时候移栽了好些,当下趁着中秋没到,便再布置些桂花盆栽。”
  史苗细细看去,果然多是桂花盆栽,微风轻轻拂来,甜香阵阵,那香气仿佛带着魔力,让人仿佛已经预见了盛花时那馥郁醉人的景象。
  这些盆景造型各异,每一盆都精心雕琢,一看便知种花之人十分用心,毕竟盆栽和地栽不同,既要保证花在盆景中存活,还要有独特的造型,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史苗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赏:“我瞧着不错,都是好的,桂花也能做出这样的盆景,养花的人用心了。”
  夏婆子一听,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为了表现自己办事妥当,一脸殷勤地说道:“先前移栽的桂花树活得好,这一家的桂花是好的,故而仍旧让他们家送桂花来。也是这一家的姑娘心思灵巧,种出来的花也比其他家别致。”
  说起家里种桂花的姑娘,史苗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人影。
  还没等她开口,不知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探春就抢先开口问道:“是哪一家的花,有些模样和巧思。”
  夏婆子连忙回道:“那姑娘约莫比您大几岁,这一家也算是种桂花有些年头了,好像是姓夏,满京城大半桂花都是他家出的。”
  说着说着,夏婆子还故作惋惜地叹了口气,脸上的表情丰富极了,“也是个识文断字的姑娘,可惜父亲走得早,家中只有她和母亲,孤儿寡母的,着实可怜呐……”
  惜春忽然探出头来,眼中满是惋惜之色,说道:“还真是不易,原来是个读书人,怪不得做出来的东西与众不同……”
  不必再问,史苗已经可以肯定夏婆子口中的那个姑娘就是夏金桂。
  史苗心中暗自警惕起来,生意归生意,可今日夏婆子在自己跟前的话未免太多了些,显得太过刻意,就像是有人在背后特意安排的一样。
  大概是自己惜才的人设,让有些人动了不该有的心思。
  史苗当机立断,让人把大房的周氏叫来,开门见山地说:“你找人去问问,这个夏婆子,平日里和什么人来往。”
  周氏见这情形,心里咯噔一下,顿时慌了神,夏婆子是她这边的人,老太太多少年没管过这些事了,忙问道:“老太太,可是她做了什么不妥的事?”
  她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史苗神色平静,安抚道:
  “你也莫慌,当下是没什么,今日她忽然提及一户不相干的人家,家里年轻爷们进进出出的,叫车马上的人多留个心眼。”
  有些事不得不防,关于夏金桂的好话都传到自己跟前了,史苗不能装作没看见。
  与此同时,一辆马车缓缓停在了甄家东角门。车轮碾过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车上下来一个姑娘,带着两个婆子一同进了门。
  一行人穿过长长的夹道,绕过曲曲折折的回廊,一路朝着王夫人的主院走去。
  回廊两侧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守门的小丫头从柱子后探出头,好奇地张望着这一行人。
  王夫人院里还没收到消息,甄宝玉今日来给母亲请安,正饶有兴致地品鉴着母亲新得的盆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