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科场承载着无数读书人的梦想与希望,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容不得丝毫玷污,每一次关于科场的风吹草动,都能掀起轩然大波,更何况是舞弊这样的丑闻。
  金陵城中忽然冒出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无论真假,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
  应试举子中那些不甘于落榜的人,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借口,心中的忿忿不平迅速升级为义愤填膺。
  许多学子私下议论纷纷,言辞间满是对科举不公的控诉。
  民怨就像那熊熊燃烧的烈火,愈演愈烈,随时都有可能失控。
  更让人咋舌的是,模拟试题竟然出自一女子之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整个金陵城都为之震惊。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或是惊叹,或是质疑的声音。
  有人开始攻讦主考官的水平,质疑考试公正。
  女子竟染指科举模拟的试题,简直是对科举的亵渎;
  当然也有一部分因模拟题库获益的人,一力主张模拟题主笔才华横溢,大力夸赞那女子的才情不在男子之下。
  有些读书人一力主张,这女子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探花,母亲是昔年江南女子诗社执牛耳之人。
  贾二十四自幼便在诗书礼仪的熏陶下成长,早年也做过策论,其才学不在男子之下。她的女儿能做好文章,有什么可质疑的?
  金陵的学子们分成了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支持女子出题的一派,认为她才华出众,理应得到认可;而反对的一派,则觉得女子参与科举相关事宜,有违传统。
  双方互不相让,矛盾不断激化,甚至还引发了小规模的械斗。
  一时间,金陵城的学府周边混乱不堪,甚至有时书馆里能听到学生们情绪激动,争吵声、叫骂声。
  薛蟠看着自己竟然惹出了这么大的场面,心里半点不心慌,反而十分得意。
  他大摇大摆地走在街头,看着那些平日里自持清高的读书人乱成一锅粥,脸上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容。
  他本就不参加科举,在他看来,这些读书人的纷争真真是一场有趣的闹剧,他乐得在一旁看笑话。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宝钗的丈夫刘志也没讨得多少好处。
  如今重考已是不可能的事,可这场风波却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
  已经有传言说,金陵此处的乱事,很有可能开罪朝廷。
  若是真惹恼了圣上,兴许江南的官员都会受到连累,临近几科的学子都不会受到重用。
  这传言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金陵城的上空。
  旁人的目光都被泄题事件吸引,极少有人知道始作俑者是薛蟠。
  宝钗见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薛家根本无法收场,心里焦急万分。
  她借口薛姨妈病了,匆匆回了一趟娘家。
  一进家门,她便直奔薛蟠的房间,看着薛蟠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宝钗强压着心中的怒火,问道:“哥哥,你去告状,是谁给你写的状子?”
  薛蟠正翘着二郎腿,悠闲地吃着点心,听到宝钗的问话,头也不抬地回道:“反正是他们找的人,我出了钱,哪里还用操心状子的事。”
  薛蟠语气中满是无所谓。
  宝钗听了,心中很是怀疑,又追问:“现在还能找到那人吗?”
  薛蟠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我哪儿知道,兴许早出去躲难了!”
  宝钗越听越心惊,脸色变得煞白。
  她紧紧地握着帕子,声音微微颤抖地说:“哥哥你做这事,为何不与家里人商量一二?”
  薛蟠听出了宝钗责备之意,很是不屑。他哼了一声,坐起身来,吐了一口浓痰:
  “怕什么,没准林家被治了罪,将来人口发卖,咱们还能捞一两个回家使一使,看看那高门大户调教的丫鬟有什么好处。”
  宝钗满心无语,眉头紧紧地拧在一起,眼中满是无奈与愤怒:“哥哥是从哪里听来的浑话?”
  那可是朝廷的大员,先前宝钗在甄家住着,旁边就是荣国府。
  林大人家和荣国府是姻亲,还有史家,京城里六部的大人哪个不给林如海几分薄面。
  岂是哥哥一副状子随便就能告倒的,一会儿查出来,治一个污蔑朝廷命官的罪名,薛蟠身上本来就有案子……
  想到这里,薛宝钗额头青筋直跳,又不敢和丈夫说,母亲也没办法商量,听了大概只会哭哭啼啼。
  当下倒只愿如哥哥说的一样,林家能被治罪,方能免于最后麻烦找到薛家。
  宝钗堆着满腹心事回了家,一进门就见通房翠芳正和几个丫鬟收拾衣裳。
  宝钗走进屋子,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有些疑惑:“这是做什么,如何把这件衣裳拿出来了?”
  “哼!奶奶可是大忙人!”一声冷哼从帘子后面传来,宝钗这才看见帘子后面是她丈夫刘志。
  宝钗心中一惊,脸上却立刻赔起了笑,温柔道:“我母亲病了,早上请示了太太,太太让我回家送些东西,爷收拾得这样,明儿可是有要紧的宴会?”
  她声音轻柔婉转,眼神中满是关切。
  刘志晃了晃扇子,皮笑肉不笑:“不是明日有事,十五时候,你说的那个林大人家姑娘,要当众答卷作文,但凡愿意去的举子,都可监督一二。”
  宝钗点点头,一时没明白黛玉到底要做什么。
  她心中充满了疑惑,但碍于当下刘志心情不好,她也只能暂时不懂装懂,不敢再多问。
  不多时,刘志的小厮进来回话:“爷,那边问您去不去出题?”
  “当然要去。”刘志立刻离了椅子,站起身来。
  宝钗见状,连忙上前服侍他换衣裳,她动作熟练,想到薛蟠,眼中却闪过一丝忧虑。
  宝钗还想再问仔细,可刘志已经匆匆走远了。
  看着丈夫离去的背影,宝钗心中暗自思忖。
  出题,出什么题?难不成是给黛玉出题?
  她觉得丈夫的身份,大约还没出题的资格。
  以前黛玉她们作诗,专门就喜欢随机抽签那一套,难不成黛玉还要随便抽题作答。
  通房翠芳回了自己屋子,莺儿看着她的背影狠狠瞪了一眼:“一日日的,惯是会在爷们跟前拿乔,最爱显摆。”
  宝钗晃着扇子,笑而不语。
  她的笑容中却带着几分苦涩与无奈,心中不禁想,如此看来,黛玉也挺爱显摆的,贞静名声,都不要了,生怕旁人不知道她有才华。
  宝钗遣了小厮出去打探,才知外面已经热闹得不成样子。
  那林大人一家为了自证清白,竟然提出当着众人的面做文章,以证明其才情学识。
  刘志着急忙慌要出去出题,乃是为了公平起见,各个书院都可出一题目,届时随机抽题作答。时间就定在这月十五,地点选在枫林书院的观文台。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周遭能来的读书人、商户都要凑一凑这个热闹。
  不能进书院的,也围在书院前后大街等消息。
  至于那枫林书院里,挤挤挨挨都是人。
  观文台前,围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他们有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
  “以为会试同闲暇做文章一样吗?但凡给我些时日,谁不能做好文章。”
  一个身材高大的书生站在人群中,满脸不屑地说道。
  他显然是下过场的,深知临场发挥和慢慢斟酌的差别,心态肯定不能比。
  “正是怕你们不服,瞧见了吗?那上面的高台,只管看着,人家要同正经考试一样作答。”
  个子稍矮的书生反驳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高大书生的反感。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被半透琉璃围屏围住的地方,那便是黛玉即将作答的高台。
  阳光洒在琉璃围屏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隔着帘子,如何瞧得见她有没有作弊?”
  又有人提出了质疑,人群中顿时一阵骚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
  “当下正有官员女眷负责查验。”
  支持林家的人连忙解释道。
  也有人觉得不必过于咄咄逼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就那几样东西,如何作弊?”
  就连这次答卷预备的考篮笔墨,卷纸,都是各个书院出一份,随机选择。
  人群中忽然有人大声道:“哎呦!挑的是钟山书院的考篮,那可是你验过的。”
  刚刚还在挑刺的人忽然吃瘪一样,脸色微微一变,仍旧在狡辩:“万一她有什么夹带……”
  看热闹的人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今日的种种安排,已是难得,林大人敢这么做,必定自信女儿的真才实学,若不是有些人没事找事,好端端的姑娘家,何苦蒙受此不白之冤。
  当即有个中年模样的人站出来呵斥道:“你莫要太过分了,与一个小女子为难!丢了我们读书人的脸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