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第31节
治疟病的药方,他们可以不换,但绝不能让别人换去。
涉及外事,胤礽识趣地没有接话,而是把发言权还给了康熙。
康熙满意地点点头,象征性地安抚了传教士两句,含笑对胤礽道:“这事交给你去办,着礼部,兵部和工部配合。”
胤礽从前在吏部,户部历练,经此一事,六部之中他已经与五部打过交道,并且共过事。
唯一一个没有接触过的刑部,其尚书是索党中人,早就倒向他这边了。
“皇上,青蒿粉是石家大姑娘亲手炮制,儿臣不敢居功,还请皇上给石家大姑娘封赏。”说完正事,胤礽当然不会忘了给石静请功。
尽管石静让他说,药是他们两个炮制,打算把功劳分给他一份。可胤礽觉得,皇上把差事交给他办,他办成了,甚至超预期完成,便是有功,完全没必要再分了她的功劳去。
况且他已经是太子了,即便有功也是封无可封,倒不如在婚前给她挣个体面。
“石家姑娘是个好的,炮制出如此秘方,也是大功一件。”康熙破天荒有些为难,“可她明年嫁进宫就是太子妃了,什么样的封号能大过太子妃头衔呢?”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炮制出治疗疟病的药方,打了西方传教士脸,还有望换来欧罗巴最新火器的图纸和工匠,绝对算是大功一件。
这样大功劳若放在男子身上,怎么也要破格提拔,或赏赐爵位,封妻荫子。可换成女子,就只能封个乡君或者县主。
未婚女子得封号,也是一种殊荣,对其议亲十分有利。奈何石家大姑娘婚事早定,嫁还是太子,这时候封什么都显得不够看。
皇上日理万机,哪有时间想这些,胤礽却是想过的:“石家大姑娘两个幼妹是她亲手带大,最得她看重,与其给她封号,倒不如转封她的两个妹妹。”
几次交谈下来,胤礽知道掌珠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两个幼妹。
不管是与二房撕破脸,还是大张旗鼓地给她阿玛选继室,不过是怕她嫁进宫之后两个妹妹受欺负。
男人可以封妻荫子,她为何不能封妹荫妹?
若身上有了封号,家里怎么也会更重视一些,不管是婶娘还是后母,再动歪心思都得掂量掂量。
还有一个好处是,有封号就有进宫请安的资格。
此外,有封号未婚女在议亲时更有优势,还可能被指婚,总不会被家里随随便便嫁了。
哪怕在婚后,有封号女子也会被婆家人高看一眼。
不敢说此生无忧,至少不用掌珠再为她们操心了。
掌珠及时炮制出秘方解他眼下的困局,他也该投桃报李,让她再无后顾之忧。
转封?这个词康熙听都没听说过:“功劳是她的,她自己用不上,可以追封她的额娘或祖母。”
转封没有,追封却是有。
“皇上忘,她的祖母追封郡主,她额娘追封郡君,再没有追封的可能。”胤礽料到皇上会这样提,早有了应对之法。
掌珠祖母和额娘都是宗室女,且是皇室近枝,但再近也不可能在死后追封公主。
她的祖母追封郡主已是顶格,她额娘是晚辈,亦不能越过她祖母去,也是顶格。
男人可以封妻荫子,女人的封赏却不能给男人,不然男人在外头会被耻笑无能。
所以也不可能把这份功劳记在他阿玛或者兄长身上。
算来算去,就只剩两个年幼妹妹了。
“罢了,就封她的两个妹妹为乡君。”康熙所虑比胤礽更多,他可以抬举石家,却不希望石家这个准外戚继续壮大。
这也是他将石文炳调回京城主要原因。
乡君么?胤礽觉得分量不够:“若只炮制出治疟病的药,皇上封她的两个妹妹为乡君是恩典,可若是能换来最新的火器,这样封赏似乎有些轻。”
药方和火器,特别是大战之前火器,如何能同日而语!
康熙被他气笑了:“你之前百般不看好掌珠,今日为何如此卖力?”
他不过说了皇上一句小气,皇上当场就揭他短,胤礽干咳一声:“汗阿玛尝教儿臣以国事为重,儿臣深以为然。”
为了给石家姑娘讨封赏,太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喊汗阿玛,他再不应,恐怕要撒娇耍赖。
想到胤礽小时候依偎在自己怀中可爱模样,再硬的心肠也要软了。
可一想到保成和掌珠从前如此亲密,等到谈婚论嫁却只剩下国事和大局,心中不免唏嘘。
他与元后也是政治联姻,婚后委实磨合了一段时间,才相知相爱。轮到他们的儿子,他希望保成能避开那段不愉快的磨合期,娶自己心仪女子为妻。
所以他让人早早放出风去,并请太皇太后亲自把关。经过一番相看,太皇太后选中了两家姑娘,一个来自科尔沁,一个便是石家的姑娘。
依着太皇太后意思,先帝废后有些对不住科尔沁,他登基时为了稳定朝局,不得不迎娶索尼孙女,轮到太子娶妻,怎么也要给蒙古那边一点补偿。
太皇太后英明一世,老了反而念旧,有些糊涂了。
先帝登基时国家不稳,既害怕失去蒙古支持,又怕其在背后捅刀子,这才继续与蒙古联姻。轮到他登基,朝局不稳,必须笼络八旗勋贵,形成相互制衡,避免一家独大,便与赫舍里家联姻。
到保成这一辈,国家稳定,朝局安稳,最大的威胁不是蒙古,也不是八旗勋贵,而是汉人。
这也是他格外看好石家的原因。
石文炳其人,做人做事都非常低调,却在任上得到了汉人的推崇。
不是汉军旗,而是最普通的汉人百姓。
如果说先帝是开国之君,他是治世之君,那么保成就要做守成之君。
守好大清这片江山,最重要的便是稳住汉人,甚至得到他们爱戴与支持。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石文炳就做得非常出色。
他驻防杭州的时候,百姓家中为他立生祠。调去福州做将军,更是在当地一呼百应,客家女首富主动上门服侍,连名分都不要。
太子需要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岳父,朝廷也需要这样一位被汉人推崇的国仗。
于是他和太皇太后产生了分歧。
不好驳了太皇太后的面子,便说让保成自己选,他选谁就是谁。
太皇太后先安排保成见科尔沁送来的姑娘,哄着保成和她玩,见两人相处融洽,这才安排石家女进宫。谁知保成当天就反悔了,吵着嚷着将石家女留在宫中。
“她有热症,身子骨不好,如何伺候我呀?”太皇太后被保成吵得头疼,忍不住问他。
保成却说:“她伺候不了您,我替她伺候您,可好?”
太皇太后也没了脾气,只得让人将科尔沁姑娘送回,留了石家大姑娘在身边。
说是进宫伺候太皇太后,那石家大姑娘三天两头地病,反倒沾了太皇太后光,看太医比在家中方便许多。
保成也信守承诺,见天往慈宁宫跑,承欢太皇太后膝下。
“他哪里是来给我请安的,分明是来看掌珠。”太皇太后当着他的面打趣,之后又忧虑起来,“能娶一个自己喜欢,固然是好,可若是把温柔乡变成了英雄冢,就得不偿失。”
他知道太皇太后被董鄂妃吓怕了,话里话外都在影射先帝。
“您老人家担忧不无道理,可我看掌珠倒是个心里有数。”他只得安慰太皇太后。
然而太皇太后并没有被安慰到:“当年董鄂妃在外头的名儿也好得很呐。”
看他一眼,又叹息着说:“回头得空儿,我得考一考那孩子。若她也如保成那般情根深种,这桩姻缘还得斟酌着办。若不是,便可无忧了。”
一直等到太皇太后病重,康熙才得准信儿。
“还是皇上看人准,那孩子是个好的,咱们保成啊比先帝有福气。”太皇太后说完这话没过多久便去了。
之后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她老人家所言。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康熙看向胤礽:“先封乡君,事成之后再论。”
胤礽目的达到,也没坚持,听康熙又说:“此事已了,你也该收收心回南书房观政。”
圣旨在年前颁下,石家人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得头晕眼花,其中也包括石静本人。
她制药事,石家压根儿没几个人关注。就是她身边服侍的,也只知道她每天都去小书房,一关就是多半天。至于在做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皇上去年得了疟病,尽管对外保密,石家人还是听说了,后来又听说太子正带着洋人炮制可以治疟病的药。
这些皇宫秘闻,京城的权贵圈不过是左耳听右耳冒,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看个热闹。
即便有掺和的心,也没那个本事。
石家也一样。
刚有耳闻的时候,老太爷还道:“听说广厦一所那边制药不顺,原料买回来了,药却做不出来,让太子很是恼火。”
又叹息:“可惜咱们石家是行伍出身,没人懂医药,不然还能帮上太子的忙,在皇上面前露个脸。”
谁知这话才说出去没多久,石家当真有人帮上太子的忙。虽然没在皇上面前露脸,却给家中的两个女孩子搏了封号回来。
初封便是乡君。
有资格在未嫁之时封乡君,通常都是国公家嫡长女。而石家只有一个伯爵爵位,显然不够格。石家被册封两个姑娘,石青和石争是嫡非长,也不是继承爵位二老爷女儿,无论如何都轮不到她们。
可圣旨里说得明白,石静炮制新药于朝廷有大功,福泽万民,考虑到她明年即将嫁进宫,成为太子妃,故将封号转给她的两个妹妹。
“这也能转?”送走天使,石家二老爷忍不住问。
老太爷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掌珠明年就要嫁进宫成为太子妃了,要这封号有什么用,可给青儿和争儿就不一样了,将来她们议亲都容易些,也能嫁得更好。皇上肯为石家破例,那是看重咱们家掌珠!”
二夫人捏紧了手里的帕子,面上仍旧笑吟吟地给石静三姐妹道喜。
宝珠看了二夫人一眼,知道这时候不能摆脸,可她就是笑不出来。
石家一共三个嫡出姑娘,大堂姐明年嫁进宫就是太子妃,石青和石争都是乡君,只她一个什么也没有。
本来她才是家里最受宠姑娘,结果一道圣旨颁下来,她反而成了最落魄的那一个。
长姐就不说了,谁让祖母偏心只带了她进宫呢,不招人喜欢也被内定太子妃。
石青和石争凭什么越过去压在她头上?
一想到石青和石争两个小可怜因为这道圣旨,将来可能比自己嫁得好,宝珠就气得想哭。
别说笑着祝贺,她没当场哭出来,都算教养好了。
老太爷看向宝珠,知道她心里难受,也没为难,转而问石静:“掌珠啊,你还懂药理?”
石静含笑回答:“在太皇太后身边服侍的时候,跟着太医院黄院政学了几年。”
铺垫早已做好,有黄院政在前头挡着,她可以自由发挥,并不畏惧任何质疑。
虽然做足了准备,可她并不想出风头,所以才将青蒿粉私下拿给胤礽,帮他渡过难关。
哪知道他非但不肯居功,还替她请功,将功劳巧妙地转移到她的两妹妹身上,替她们请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