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朱宝贞见郑宓和滇凝漪二人喜结连理,心中满是触动。
  同年四月,她和公主重新操办了婚事。
  这一回,朱宝贞以女子的真实身份,光明正大地尚了公主,成为了赵禅的驸马。
  朱宝贞父母双亡,家中并无亲人操持婚事,褚淳贤为她备下了丰厚的嫁妆。
  婚礼当日,二人皆是一身华丽嫁衣,赵祈和褚淳贤也同去公主府,场面好不热闹。
  唯有太后所居的永寿殿依旧清冷,她独坐在沉香榻上,望着案头未拆封的喜帖,指尖轻轻摩挲着。
  朱宝贞大婚的喜庆余韵尚未消散,京城又被一年一度的科举盛事所笼罩。
  此时的朝堂如春日解冻的冰河,再无暗流涌。那些曾妄图螳臂当车的势力,早已化作春泥,滋养着赵祈亲手种下的革新之花。
  今年的科举闱场格外热闹,不仅因为男科女科首次同题竞技,更因考场外新设的茶汤棚里,女子们热议的不再是《女诫》与《烈女传》,而是皇后娘娘主笔的《论政》。
  虽未能瞬间消弭男女之间在科举之路的所有差距,录取比例仍存在很大差别,但相较去年,已是迈出了一大步。
  朝堂正值用人之际,对人才的渴求如饥似渴。
  赵祈的心腹官员们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态度,对这些新晋之士从学识、品行等多方面考量,只为将真正的栋梁之才选拔出来,委以重任。
  新科进士入朝谢恩那日,阳光恰好穿过紫宸殿的棂星门。年轻官员们的朝服在殿前广场上汇成一片流动的云霞,有位女进士甚至别出心裁地在幞头簪了朵红芍药。赵祈坐在龙椅上,望着这满堂春色,心底又涌上一股热意。
  “陛下,新科进士已按例授官。”褚淳贤的声音将她拉了回来。
  赵祈望着她面容清冷,此刻眼底却闪着熠熠光芒,忽然意识到,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理想,此刻正在她们亲手缔造的朝堂上生根发芽。
  春闱甫一结束,赵祈便颁下旨意,命工部于紧邻皇宫的要地,圈定了一大片开阔之地。又敕令徐玟拨出巨额银两,轰轰烈烈地开启了营造工程。
  一时间,工地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百姓们见状,纷纷私下议论,猜测皇帝定是嫌弃宫室狭小,打算扩建宫殿,以彰显皇家威严。
  次年,竣工大典上,三十六名翰林学士抬着鎏金匾额缓缓走来。当“国子监”三个颜体大字在阳光下显影时,围观百姓这才惊叹原来,这竟是一座由朝廷督办的学堂。
  国子监内,学科设置极为丰富,涵盖了九章 算术、八股文章 、武功兵法、铸造工艺、纺织印染等诸多领域,每一门科目都汇聚了业内的顶尖翘楚担任授课老师。
  无论男女,只要通过特定的考试门槛,均可踏入这知识的殿堂求学问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女子*接受教育,朝廷还专门出台政策,女子入学即可获得相应的银两补贴,且在学期间,一应费用皆由朝廷包揽。
  女学生入学那日,褚淳贤特意在宫门前设下“进学宴”。
  身着襦裙的少女们捧着朝廷发放的文房四宝鱼贯而入,发间插着褚淳贤命谢仪眉特制的玉簪,每支簪尾都刻着四字小字--自强不息。
  七载春秋流转,大周山河气象一新。
  朝廷在民生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肩头重担,激励民众垦荒拓田,广辟膏腴之地,大力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灌溉,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
  教育方面,更是全面布局,府、州、县学堂林立,甚至穷乡僻壤的山坳里,也可见竹篱围成的学堂。
  尤其重视女子教育,将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范畴。
  地方官若能培养出女举人,吏部黄册上便会朱砂批注“教化有成”,政绩斐然者可直升两阶。
  在官员保障机制上,别出心裁。
  官员年满五十,便可领取“致仕俸禄”,每月五石白米外加二十两纹银。
  仍有志于官场,亦可继续留任,一展抱负。
  只是犯事时刑杖亦不避白发。
  刑部大牢里,曾有位年长的侍郎因贪墨被重责四十,刑具沾血时,堂上高悬的“明慎用刑”匾额映着晨光,令人不寒而栗若。
  支撑这些举措的资金,大多源自南滇大战时,从西夏和北狄赎回俘虏的赎金。
  此外,西夏和北狄每年还会乖乖奉上岁贡,充实大周府库。
  赵祈特意选派使者前往西夏,这些使者身份特殊,皆是南滇大战后,西夏用以交换男俘虏的西夏女子。
  当年,赵祈将这两万西夏女子,妥善安置到各个府州县,责令地方官员将她们分送至各个学堂,悉心研习大周文化。
  大周秉持开明态度,对这些女子的婚姻不加干涉,众多女子与当地百姓喜结连理,融入了大周生活。
  而武风昌盛更是奇景。
  宫城十二道宫门的守卫皆换成了蛾眉卫,她们头戴狻猊盔,腰佩横刀,步射十步穿杨。
  最有趣的是徐岩鄂与郑宓这一老一少,每年武举放榜时,总要在校场设擂争夺女弟子,去年郑宓赢得个使锤的姑娘,气得徐岩鄂三天没上朝。
  这日,赵祈与褚淳贤换上寻常百姓的便装,漫步京城街头。
  忽见如意坊二楼,几个身着襦裙的女子正激烈争辩《论政》,茶盏相碰声中,“男女同税”“市井议政”等新词频出。
  街心处,两个西夏女子正与京中绣娘研习绣法。
  远处传来琴声,却是个琴师在唱新编的《郑宓从军》,围观人群中,既有簪花的闺秀,也有佩剑的女官。
  褚淳贤望着这熙攘景象,忽觉眼角湿润。
  八年前赵祈在朝堂力主女子科举,高太傅等人以“牝鸡司晨”相讥,哪能料到今日女子皆有机会能执笏参政、握剑戍边?
  此时是坤和十一年,赵祈已有二十七岁,愈发沉稳大气,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风范。
  朝堂革新成效显著,为官的女子数量已然占据了近乎小半的席位。
  然而,朝堂之上向来不乏传统守旧的声音。
  几位年迈的老臣,念着祖宗旧制与皇室血脉传承,近来催促赵祈诞下子嗣的谏言日益频繁。
  甚至有人提议,劝皇上招纳皇夫,效仿传说中的“去父留子”之法,以确保皇室血脉的延续。
  赵祈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些老臣。
  她不愿与这些思想僵化的老臣多费口舌,以免徒增朝堂纷扰,只是淡然而坚定地回应:“朕心里有数。”言罢,便不再多言,任由老臣们在朝堂下暗自揣摩。
  赵祈和郑宓说起此事,打趣道:“你要是有个女儿便好了,我让她做皇储,也不是不可。”
  郑宓听闻,轻声说道:“表姐莫要说笑了。凝漪前日从慈姑堂抱回个女婴,我已将她记入族谱,取名郑滢。等她大些便教她武艺,愿她能继承我的衣钵,做个保家卫国的大将军。”
  赵祈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展颜笑道:“这么说我也算是做姨母的人了。”说罢,吩咐下去,要为小郑滢准备丰厚的赏赐。
  第125章
  坤和十一年五月,恒王赵礼年满十六,依制迎娶镇国公府次女徐瑛。
  徐瑛出生在武将世家,却生得一副弱柳扶风之姿,不喜红妆爱墨香。
  去年科举高中进士,如今是刑部六品主事,专司刑狱文书。
  喜轿抬进恒王府那日,徐瑛素手紧攥盖头下的笏板。
  前几日,她刚撰写一桩杀人案的审讯记录,本拟今日呈堂,却不得不摘下乌纱换上霞帔。
  往后她怕是在无缘朝堂了,她在心底哀叹一声,面上悄然流下一行清泪。
  她放下手中笏板,拾起怀中绢帕,轻轻擦拭眼角,盖头底下徐瑛面容淡淡,心里头似是缺了些什么。
  镇国公府内,徐岩鄂望着小女儿的官服出神。
  按理说小女儿成了王妃,他应是满心欢喜才对。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不欢喜的由头只因他的长女徐玟。
  这些年来,他为徐玟相看了无数才俊,皆是京中家世良好,品行端正之人。
  徐玟一个都看不上,直言要将全部精力投入政事,以治国安邦为己任。
  经过朝廷这些年大刀阔斧的改革,徐岩鄂的观念已不再像从前那般古板守旧。
  在女儿婚事上,他不再一味要求女儿困于家中,相夫教子。
  可最起码也不能跟郑宓似的离经叛道找个女子过日子吧。
  长女告诉他,自己的意中人是齐家的小女儿齐明薇。
  他满心郁闷,只觉得长此以往,早晚要被长女给气死。
  小女儿成后第二日,早朝上,徐岩鄂递上辞呈。
  打算回家修身养性,远离朝堂纷扰。
  赵祈凝视这位老将已经斑白的鬓角,问道:“爱卿可愿去国子监?”
  徐岩鄂叩首谢恩时,余光瞥见丹墀下户部与吏部的班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