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庶子无为(科举)> 庶子无为(科举) 第68节

庶子无为(科举) 第68节

  师父说的没错,如今荣安侯府有魏氏娘家照拂,有大哥在奋勇向前,大哥沈江云和他说,他是定要参加明年的会试的,要给钟扶黎争一个诰命夫人出来,大哥眼看着也有了自己的担当和事业方向;今年沈氏宗族里,同样有两名学子成了举人,虽然名次稍微靠后了一点,但也是足以振奋人心了。
  二姐与周家定了亲,预备大后年完婚,三姐沈明冬如今因着两个兄弟出息的缘故,是真正的一家有女百家求,选夫婿的资源生生拔高了一大截,只等着她挑一个合心意的。
  这两年,随着《求仙记》的热销,这门生意已经成了沈季友家最核心的生意之一了,他们甚至与荣安侯府连了宗,从此以后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就连他与沈江云这两年考试的座师,谢识玄和汪春英,以及此次的乡试主考官秦之况,都对他们兄弟两赞赏有加。
  尤其是秦之况,知道沈江云是自己族弟的爱徒后,更是对沈江云高看了一眼。
  沈氏宗族已经渐渐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路,就算渣爹糊涂,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颠覆的了。
  沈江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十月二十,天气已入深秋,马上要进入冬季了,寒霜铺满长街,秋风瑟瑟天欲雪,京城渡口处却依旧繁忙不止,来往船只无数,许多人生怕再过几天江面上上了冻,就走不了了,趁着这个时节登船出发。
  沈江霖搀扶着唐公望先进了船舱,然后再钻出来与家人一一告别。
  “大哥,我此次去定然是赶不上你和大嫂的婚宴了,弟弟只能先祝你将来与大嫂举案齐眉,到时候再派人送新婚礼物过来。”
  沈江云没有因为提到成亲之事而红了脸,他眼里积攒了泪水,攥着沈江霖的手,十分的不舍:“也不是必须得出去三年,什么时候想家了,就回来。家中事务你交代给了我,不用不放心,哥哥虽不及你聪慧,但是守住这个家还是行的,你出门在外,自己保全自身,不用惦念家里。”
  沈江云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可是再多的话,也还是阻止不了船家要开船的时辰。
  沈初夏和沈明冬两姐妹带着帷帽一起过来送沈江霖,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第一次要出远门,她们实在是舍不得,心里好似空了一大块似的,只是男儿志在四方,她们又如何能绊住他的脚步?
  沈初夏沉默地递给沈江霖一个大大的包袱:“里头都是我依着小弟你的个子做的衣服,马上入冬了,棉服我放了一寸,到时候你正好穿,南方阴冷,别冻着了。”
  沈明冬平时和弟弟吵吵闹闹,可是此刻要送沈江霖走,她是真的难受,还没开口,就已经有了哭腔:“小弟,你记得给我写信,千万记得!”
  沈明冬递过去一个食盒,让他带在路上吃。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沈江霖对着家人深深一揖,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江风猎猎吹响沈江霖的衣袍,他站在船头,看着自己熟悉的家人一点点地变小,再看看两边的群山在往后退去。
  天地广阔,孤鹜高飞,而他将要去看新的风景。
  第68章
  “霖哥儿, 快进船舱里来,外头风大!”钟氏见沈江霖还痴痴站在船头不曾进来,走到了船舱后, 扯起嗓子喊他。
  沈江霖将目光从两岸青山和广阔的江面上收回,乖顺应了一声“好”, 折身回到了船舱里。
  唐公望正点起了一个红泥小火炉,炉子上坐着一个铜质茶壶,里头正烧着水, 唐公望从茶桶里取出一点茶叶放入自己带的青花瓷杯中, 问沈江霖要不要也来一杯。
  “秋日品茶看景,远离京城的纷纷扰扰, 这才是人生一大乐事啊。”唐公望说着,侧头往外看去, 船只顺流而下, 在江水滔滔中乘风破浪,远处旭日东升,金光撒向江面,整个江面波光粼粼, 仿佛在起伏舞蹈, 水汽迷漫上来, 很是一片好风光。
  确有那“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之意。
  沈江霖在唐公望对面落座, 自然而然地帮忙洗杯弄盏,泡水倒茶, 唐公望接过沈江霖推过来的茶,刮了一下上面的浮沫,问沈江霖:“你准备送了我们到徽州后, 再有什么打算?”
  沈江霖听了唐公望的意见,准备外出游学,唐公望想着正好趁此机会,就陪着老妻回乡了,原本两年前就该走的,因着想要收下沈江霖这个学生,硬生生地拖到了现在。
  人老思乡,落叶总要归根,唐公望已经数十年没回过徽州了,确实也想回去看看了。
  沈江霖从容地笑了一下,回道:“师父,我忘记和你说了,此次我也不想去哪里游学,就想跟着师父师娘,领略徽州的风土人情,您看还使得?”
  钟氏刚刚下船舱去清点行李,正好上来就听到这段话,连忙问道:“霖哥儿,可是真的?你要和我们在徽州住两年?”
  沈江霖捧着茶盏笑嘻嘻道:“只要师父不嫌我便成。”
  中原大陆的大好河山,他上辈子早就看过了,师父说让他放下一切,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沈江霖而言,他此刻最想要的,便是与师父师娘在一起,度过一段安闲静谧的时光。
  读书也好、吃茶也罢,抛却烦心事,只做有闲人。
  在沈江霖看来,功名利禄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谁也逃脱不掉,但是有时候,哪怕是自己生命中的某一段时光中,停下来,慢一点,陪一陪想陪伴的人,看一看想看的风景,这样才算是不枉此生,不虚此行。
  唐公望根本没想到沈江霖居然还打着这样的主意,他有心想劝两句,让他没必要守着他们两个老家伙,可是沈江霖偏偏又说了一句:“有师父师娘在的地方,我才觉得是真正的家,能偷得浮生几年闲,好好地在师父师娘身边承欢膝下,让我躲躲懒,便是我最想体味的世情。”
  唐公望一时没了言语,因为他听出来了,沈江霖这话,是完全出自真心。
  钟氏用手抹了抹眼角的眼泪,抽出汗巾子擦了擦:“好孩子,霖哥儿真是个好孩子!”
  钟氏此刻甚至多么希望,沈江霖是自己真正的孩子。
  世人都艳羡她,一个农家女,成了三品诰命,不仅仅相公有出息,两个儿子更是有出息。
  可是这样的出息,却是用他们的东奔西走、骨肉分离换来的,在钟氏的心里,她这一辈子,似乎都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到此刻,她才觉得人生终于慢了下来,她也可以去做她想做的事情。
  过天津卫,进河北,再过山东,最后从徐州上岸,再转马车经徐州府,然后才到了徽州府的辖区歙县外的一个名叫黄宁村的小村落里。
  一路上因着有沈江霖相陪,唐公望又想带沈江霖见见世面,看看外头的风土人情,所以每一处都停留了一段时间,真正抵达的时候,已经过了两月有余。
  钟氏一看到村口的两棵大枣树,眼里就泛起了泪光,唐公望立在村口,同样也是感慨万分。
  他们当年就是从这个村口走出去的,后来除了高中进士后回乡祭祖,就走马上任了,再也没有机会回来看过。
  如今再回来,已是出走半生,归来垂垂老矣。
  原本在村口跟人闲聊的中年汉子,突然看到一行人带着行李站在了村口,打头的看着就穿着不俗,尤其是站在那位老相公身后的少年公子,真是他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见过的人物,也不知道他们是要来找谁。
  “老相公,你们可是来找人的?”中年汉子走上前来,拱了拱手,好心相问。
  一听到这熟悉的乡音,莫说钟氏了,就连唐公望都有想落泪的冲动。
  唐公望拭了拭眼角,仔细看了一眼那中年汉子,疑声问道:“你可是宋七斤?”
  宋七斤愣了一下,他不知道这位一看就很气派的老相公,怎么会知道他的名字?而且这还是以前人家叫他的名字,因着他打一生出来就有七斤重,后来干脆他爹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宋七斤。
  只是现在他自己也生了儿子,他儿子叫“大牛“,人家便都唤他“大牛他爹”,已经许久没有人叫他“宋七斤”了。
  乡下汉子淳朴,也没多想,直接点头认下:“对,老相公,俺就是宋七斤,您可是找俺的?”
  唐公望笑了:“我不找你,我是以前你们屋隔壁的那家姓唐的人家,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宋七斤惊了!
  他如何不知道他们家隔壁出了个状元郎的事情!当年他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听到村里人说他们村里的唐公望中了状元,以后要当大官了,当年唐公望回乡祭祖的时候,他还跟着村里的小孩跑到村里的祠堂看热闹,可惜人太多了,他也没看清楚到底长啥样,结果这大官居然不声不响地回来了,还记得他的名字!
  宋七斤激动地连忙招呼着他们进村,并且还使唤村里的孩子跑去里正家将里正叫来。
  他一面走一面憨笑着道:“前两年就看到你们屋子修缮了一番,俺婆娘还说许是你们要来人了,结果后来又没信了,原来是等到这个时候才回来!”
  唐公望但笑不语,钟氏则是拉着宋七斤开始打听起村里的事情,因着钟氏方言未改,说话又爽利,原本宋七斤还有些拘谨,说着说着马上就敞开了,将如今黄宁村的情况一样样说来。
  因着黄宁村出了唐公望一个高官,再加上唐公望当年中了进士后,他自己本无多少田地,就干脆将自己两千亩的免税额度让给了村里,黄宁村赋税不重,再加上出了一个高官,外边村里的人都不敢欺负到他们头上来。
  路过村里祠堂时,宋七斤指着祠堂外面的进士牌坊,骄傲道:“俺爹从小就给俺讲,这是咱黄宁村的进士唐老爷的牌坊,庇佑着俺们村中的老老少少哩!”
  从宋七斤的话里,沈江霖是真的听出了与有荣焉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宋七斤看向唐公望的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真诚的感激。
  有时候朴实无华,最是动人。
  唐公望乐呵呵地听着,他跟着一起抬头看了看那座进士牌坊,能够回馈乡里,他也感触良多。
  尤其是想到三十多年前,他看着这座进士牌坊立起来的场面,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多么雄心壮志,和今天的自己又完全是两个心境了。
  等一行人走到了一处用篱笆圈起来的青砖白墙瓦房的时候,沈江霖便知道就是这里了。
  唐家人忙着整理行囊,宋七斤在院门口张望了一下:“唐叔,钟婶,有啥要干的事,你们言语一声!”
  这次唐公望回乡里,是准备和钟氏过乡间生活的,行李虽多,但是带来的仆人就一房四口人,一个是陪了钟氏多年的老嬷嬷,比钟氏小十来岁,手脚还利索的很,沈江云唤他云嬷嬷,另外三人,一个是云嬷嬷的丈夫,如今帮着赶车挑行李,另外两人是云嬷嬷的儿子儿媳,算是一家人都跟了过来,在乡间落脚了。
  云嬷嬷一家本就是徽州人,如今知道可以回家乡,心中是千肯万肯的。
  这些事情,钟氏早两年前就计划好了,虽然是农家的院子,但是地方不算小,一处院子里有三间卧房,钟氏和唐公望用一间,沈江霖用一间,另外一间充作他们师徒两人的书房,中间是一个堂屋,堂屋侧面是一个厨房,后罩房处一排四间房,两间给云嬷嬷夫妻和她的儿子儿媳用,另外两间如今用作库房。
  篱笆围住的地方大约有个一亩的菜地,如今没人打理,里头杂草丛生,屋子里也都是灰尘,需要彻底地打扫一番。
  “原本啊,这边的老宅两年前我就重新请人翻修了一番,就想着等你师父辞官回故里了,谁知道你师父偏又看中了你,不舍得回来了。”
  钟氏一边让云嬷嬷打了水来洒扫,一边感叹道,沈江霖将袖子绑了起来,帮着一起擦灰除尘,因着之前在高斗南那边都做过,还做得挺有模有样的,看的云嬷嬷都愣了一下。
  “师娘,咱们现在回来也不晚,如今你把我带回来可是带对了,我年少力壮,外头的菜地我可以帮着你一起种。”沈江霖一边干活一边笑道。
  钟氏双手叉腰,立起身来歇一口气,这年纪大了,干点活就累了,想当年年轻的时候,这点活算什么。
  “霖哥儿,你可千万别全揽了去,我回来就是想让你师父多动一动的,你看看他,这两年眼瞅着又胖了两斤,越老越懒!”
  “喂,老头子,你怎么就坐下了,赶紧起来帮着擦灰!说你胖还给我喘上了!”
  钟氏说到了唐公望,眼睛余光一扫,就看到唐公望居然大剌剌地找了张擦过的椅子就先坐下了,顿时不乐意了。
  自从京城太医院的院正来帮唐公望诊过脉,说唐公望要注意饮食,多动一动,否则再这样爱吃红烧肉、嗜甜食,很容易过两年就得消渴症。
  消渴症钟氏知道,也俗称“富贵病”,就是那些达官贵人,天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后又喜欢卧着坐着不动弹才会得的。
  一旦得了这个消渴症,那到时候可就药石无灵了,钟氏曾亲眼看过一个老人得了消渴症,突然暴瘦不说,最后双脚还溃烂了,死状很是难看。
  钟氏嘴巴上凶,但是实际上比谁都要忧心唐公望的身体,在京城的时候就每天监督他饮食清淡,饭后百步走,到了乡间,更是想让他多出来走动走动,别成天捧着一本书不动弹。
  唐公望摆摆手,垂着腰道:“让我缓缓,缓缓。”
  两个人猫捉老鼠的戏码多了去了,云嬷嬷偷笑了一下,一声不吭继续干活,沈江霖则是过来打了圆场:“师娘,师父也舟车劳顿一天了,体力不如我们,毕竟他胖些,您担待着点。”
  钟氏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唐公望黑着脸站起,继续拿起抹布擦了起来,众人扫地的扫地,洒水的洒水,擦灰的擦灰,不一会儿就把堂屋给打扫的干干净净。
  正准备歇一会儿,等会儿再去把几个住人的厢房先收拾出来的时候,云嬷嬷的媳妇许氏脸上全是黑灰地跑了进来:“娘,您去看看那个灶,不知道为什么点不燃。”
  云嬷嬷以前做过灶上娘子,闻言连忙在身上擦了擦手,把抹布一丢:“走,我们去看看。”
  钟氏也站了起来,要跟过去一起看,唐公望见老妻过去了,背着手也慢悠悠地跟上,沈江霖坠在最后,跟着过去瞧。
  几个人头凑到灶口,看云嬷嬷怎么处理,云嬷嬷看到灶口一直在冒黑烟,却不见火星子,拿起一把铁钳子,对她儿媳妇许氏道:“这个灶和我们京城的灶不一样,而且是新灶,烧之前要先在这里捅一捅,气通了,柴才能烧起来。”
  云嬷嬷说着,便用铁钳子通了起来,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一股巨大的黑烟从灶口冒了出来,然后“轰”地一下,火就马上烧的极旺起来。
  “咳咳咳。”
  “咳咳!”
  “咳咳咳咳咳。”
  一群人纷纷退后,猛的咳嗽起来,云嬷嬷也被唬了一跳,连忙往后退,然后抬起头一看,老爷、夫人、霖少爷,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的脸都是黑黑的。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顿时灶房里充满了“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笑声,让这个原本冷锅冷灶的厨房,顿时鲜活起来。
  七个人收拾了一下午,村里的里正黎叔也带着村民一同过来帮忙,知道他们千里迢迢回来,必定没有新鲜的瓜果蔬菜肉,这家背了半袋子花生,那家捉了一只鸡,还有人干脆拿了两筐蔬菜过来,让唐公望他们紧着先对付过这几日的忙乱。
  唐公望一开始还推辞,见实在推辞不过,只能对着众乡民道:“如今我就在老宅住下了,等过两日我们家安顿好了,再请各位乡邻一道过来吃上两顿,热闹热闹。”
  村里人爱热闹,他们想要亲近唐公望,又怕人家在京城做了这么多年大官,看不上他们了,听到唐公望说要过两天请他们,俱都脸上笑呵呵地答应了,还说若到时候桌椅板凳不够,他们自己带过来帮忙。
  夜幕已黑,许氏就着村里人送的菜,烧了个三菜一汤,唐公望他们一桌在堂屋吃,云嬷嬷他们一家四口在自己的房子里吃,草草吃过之后,众人也累了,便都回房洗漱休息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