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节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有点不满,心中嘀咕道:
  要是标儿还在内阁该多好,咱每天抽出两个时辰,上上朝盖盖章子就完了。
  现在还要自己批复奏疏,真是麻烦。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了看正拿着账簿计算的朱标,问道:
  “标儿,你那边的事情处理的怎么样了?”
  朱标先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数据,并在账簿上做好记号,才抬头说道:
  “仓库已经建好,物资才只凑集了四成。不过等秋赋入库,几日就可将仓库堆满。”
  “盐场那边我也已经派人专门去盯着,多招募一些人手增加产盐量,再略微减少一些出盐量。”
  “只需三月功夫,就能囤积到足够的盐。”
  朱元璋提醒道:“出盐量也不能太少,会影响到百姓生计的。”
  朱标点点头:“只是减少了一成的出盐量,影响不会太大。”
  “主要手段还是海水晒盐,此法确实好用,我已经命人在沿海各大盐场推广。”
  “并着人选择合适的地方,开垦新的盐场。”
  朱元璋颔首道:“你做事,我放心。”
  朱标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但朝廷施行禁海之策,很难招募到足够多的盐工。”
  “且没有战船保护,盐场也容易被倭寇侵扰。”
  朱元璋脸色阴沉,杀气腾腾的道:“区区倭寇,真以为咱拿他们没有办法吗?调集军户过去,保护盐场安全。”
  朱标并不赞同此策:“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对付倭寇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
  “且,若陈景恪所言的银矿为真,我们也需要打造能远航的水师,跨海去东瀛作战。”
  “不如借着保护盐场的理由打造水师,再通过与倭寇作战积累经验,练出一支精锐水师。”
  “如此也能省去许多麻烦。”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也好,当初咱禁海也是为了防止,张士诚等贼余孽做大。”
  “这么些年下来,咱大明国祚稳固,贼寇余孽也不成气候,重新开海也并无不可。”
  朱标很了解自家老子,什么国祚稳固,什么余孽不成气候,那都是借口。
  开海的唯一原因,就是看到了利益。
  海水晒一晒就能成盐,粗盐在清水里洗一洗就成精盐,这其中的利润大的不敢想象。
  当初他禁海的决心有多大,现在开海的意志就有多坚定。
  不过不管怎么说,开海打造水师终归是好事。
  “开海事关重大,不只是百姓迁徙问题,市舶司等衙门也都要重建。”
  “关键还是倭寇,我以为可先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等倭寇剿灭了再全面开海。”
  朱元璋很是欣慰的道:“和咱想到一块去了,既然你有了想法,那此事也一并交由你去做吧。”
  朱标顿时一脸不愿,啥都交给我做,咱俩谁是皇帝?
  朱元璋假装没有看到儿子的表情,心中偷笑不已。
  臭小子,老子忙碌了一辈子,也该轮到你干活了。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步履匆匆的进来,将一封密信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只是一看信封上的标记,就知道这是给自己汇报宝贝孙子行踪的。
  看信封的厚度,应该是做了什么大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什么坏事,否则就不是送信这么简单了。
  就是不知道是陈景恪做的,还是乖孙做的。
  这样想着,他将信抽出翻看起来。
  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
  “砰。”一声巨响陡然响起。
  朱标吓的手一抖,毛笔在账簿上画出一道长长的墨迹。
  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他也顾不上这些了,连忙抬头朝自家父亲看去。
  只见自家亲爹又是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同时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不愧是咱的乖孙,哈哈……”
  朱标顿时一脑门黑线,又发什么疯呢?
  再看看账簿上的那一道墨迹,就更是满腹牢骚。
  我算个账容易吗,现在好了,全废了。
  你可真是我亲爹啊。
  朱元璋根本就没有发现儿子的吐槽,兴奋的道:
  “标儿你绝对……绝对想不到咱乖孙做了什么,哈哈……”
  朱标无奈,放下笔说道:“这臭小子又惹是生非了?”
  朱元璋不乐意的道:“你才是臭小子,你才整天惹是生非。咱乖孙又孝顺,又会给咱涨脸。”
  说着将密信扬了扬:“你看看,你看看,咱乖孙当着百余学子的面,将方孝孺驳斥的哑口无言。”
  嗯?
  朱标惊讶不已。
  方孝孺他自然知道,说起来俩人皆师从宋濂,还是师兄弟。
  年初他被征召入京,两人还见过面并探讨了学问。
  朱标对他的学问非常了解。
  莫说同龄人,大多数知名儒生都不如他。
  此时听说自家儿子竟然辩赢了方孝孺,朱标如何能不惊讶,然后就是怀疑。
  “莫非是英儿的身份暴露了,他故意谦让?”
  朱元璋不喜的道:“胡说八道,英儿是微服出宫,并未表明身份。”
  “且方孝孺的为人你又不是不知道,涉及学问,又岂会因为身份就做出退让。”
  朱标一想也是,普通的事情他或许不会计较,在学问上堪称寸步不让。
  三月份见面的时候,两人好几次意见相左。
  方孝孺碍于身份没有和他强争,却也并未改变自己的意见。
  今日又岂会因为朱雄英的身份,做出退让。
  只可能是自家儿子说的他哑口无言。
  可越是如此,他就越不敢相信。
  自家那臭小子何德何能,可以说服方孝孺?
  心中怀着这样的疑问,他从自家老子手里接过密信翻看起来。
  越看就越是惊讶,这真的是自家儿子?
  莫不是被鬼附身了?
  如果这些话是陈景恪说的,他一点都不奇怪,可密报上清清楚楚的写着‘太孙言’。
  他相信密谍不敢在这种事情上说谎。
  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那个自己最不敢相信的答案。
  这确实是自家儿子说的。
  朱元璋看着怔怔不语的儿子,别提多得意了:
  “咋样,现在信了吧?咱的乖孙就是厉害,像咱。”
  回过神的朱标那叫一个无语,这儿子是我的好吧?
  您老人家在我面前得意个什么?
  还像您,您老人家八岁时候,还在给地主家放牛吧。
  这话自然不敢说出来,嘴上故作平静的道:
  “君子可欺之以方,方希直不屑与孩童争,才让他出了这个风头罢了。”
  朱元璋气道:“你个混球,不准这么说咱的乖孙。”
  “他能不能辩得过方孝孺咱不知道,但咱知道,肯定比你强。”
  “当初咱本想让方孝孺在翰林院磨砺两年,谁知他竟让咱恢复周礼。”
  “这种食古不化之人,如何能担当大任?咱就改变主意,让他回乡好生学一学。”
  “你自告奋勇前去劝说他,结果如何?”
  朱标有些羞愧,当初他差点反过来被方孝孺给说服。
  还好他当了这么多年副皇帝,很了解国家现状,及时清醒过来。
  真论起来,自家儿子确实表现的更好。
  方孝孺为何会一言不发?
  就算他是虔诚君子,不屑于和一个少年争。
  也会简单的驳斥几句,申明自己的观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