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4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4节

  不过陈景恪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缘由。
  他们或许没参与造假钞,但并不意味着在别的方面也是清白的。
  更何况,朝廷摆明了在清理地方势力,直接给他们安个造假钞的罪名,省时省力。
  再说了,真要仔细算起来,他们和造假钞的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么是姻亲,要么是生意上的伙伴,要么就有别的亲密关系。
  也确实很难撇清自己。
  朝廷的这次雷霆行动,效果很显著。
  首先就是各地方的衙门,对金钞局和新政的重视程度,再次提高了几分。
  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不打折扣的配合对方的工作。
  各地方势力,也都收起了小心思,不敢再轻易的打宝钞的主意。
  很多没被查到的造假窝点,更是纷纷销毁证据。
  就算他们自己不想收手,也会被盟友逼着收手。
  当然,要说彻底消灭,那是不可能的。
  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
  但已经不足以对宝钞新政造成冲击了。
  且随着盐商的入场,市面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少。
  他们弄出来的假钞越来越不好出手,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之后时不时就会有造假钞的人落网,并牵连出一大票的大户富豪和官吏。
  朱标成了最忙碌的人,在大局稳定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巡视地方。
  路线已经规划好:
  从应天府开始,经浙江、湖广、陕西、山西,然后折返去河南、山东,最后回返应天。
  其目的只有一个,推行宝钞新政,为下一步新钞发行扫清障碍。
  他去的这些地方,全是南北最富裕、最繁华,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只要新钞能在这些地方发行流通,其他地区就不再是问题。
  朱标不在京城,可就苦了朱元璋了。
  必须要自己批改奏疏,处理大小事务。
  虽然有内阁帮忙,但当了几个月甩手掌柜,他已经适应了悠闲生活。
  猛地一下加大工作量,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一天要问好几遍:
  太子到哪了?
  怎么才走到那啊?
  几时能回来啊?
  这个不孝子……
  然后老朱就将主意打到了朱雄英身上。
  这天他拿着厚厚一摞奏疏,来偏殿找到朱雄英,慈祥的道:
  “乖孙啊,来皇爷爷教你处理政务吧……就从批阅奏疏开始。”
  朱雄英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虽然老朱培养他可谓尽心尽力,处理政务什么的也从不背着他。
  可还真的从未正儿八经,教过他批阅奏疏。
  所以,他自然是很感兴趣。
  于是祖孙和睦的一幕就出现了,老朱手把手教他处理政务,并讲解为何要如此处理。
  朱雄英学的很认真,一边学习,还一边和自己所学印证,感觉收获良多。
  其实朱元璋也一样,自己单独处理政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可教孙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朱雄英学懂一个道理,他就更感到开心。
  渐渐的,他的想法也变了。
  从原本想找个‘苦力’,到现在喜欢上了这种教学工作。
  不过朱雄英年龄毕竟还太小了,见识远远不够,心思也不够成熟,慢慢的就积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师,他先是给朱雄英解释,见解释不通就拿出更多同类型的奏疏。
  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让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问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但有些问题这么做,只会加重疑惑,让他更加的迷茫。
  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
  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作为医生,心理学是必学的。
  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网上看到的信息……
  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
  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
  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也会帮他开解。
  有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
  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
  这些问题,有些无所谓,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
  没有办法,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将问题讲了一遍,然后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可太孙才九岁啊。”
  “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
  “况且,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
  朱元璋不确定的道:“咱真的过了?”
  陈景恪说道:“您想想,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
  这一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等十几岁学有所成,逐渐接手部分政务。
  到朱雄英这里,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
  朱元璋尴尬的道:“嗐,是咱心急了点,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
  说完,老朱心里叹息一声,偷懒计划失败。
  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
  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
  然后让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朱雄英轻松了不少,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经常帮他分析问题。
  这天,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你看看怎么样。”
  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工部官员全军覆没,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
  还好朱元璋果断,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
  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才将这场灾祸化解。
  但这种大规模杀官,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让他了解治黄。
  黄河母亲的性格,着实有点暴躁了。
  严重的时候,平均两年决堤三次。平缓的时候,三年也能决两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则,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还能淹没大地。
  从唐朝末年开始,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了解治黄的历史。
  有了这个认识,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而是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