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58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58节

  不是,您老人家这么溺爱孩子,真的好吗?
  朱元璋笑呵呵的问道:“乖孙,你方才也说了,唐朝就是因为爵位泛滥。”
  “又拿不出足够的土地封赏有功将士,才导致唐军战力下滑。”
  “若我大明也采用军功爵制,如何杜绝这个问题呢?”
  朱雄英摊手,道:“为何要杜绝?再好的制度,都经不住不屑子孙败坏。”
  “唐太宗何等英明神武,给子孙留下了深厚的家底。”
  “可才驾崩几年啊,就被唐高宗给破坏的七七八八了。”
  “要不是张柬之等人,恐怕就此亡国也不无可能。”
  “一代人就做一代人的事情,只要我们自己坚守好这些制度就可以了。”
  “至于以后军功爵制会不会崩,那就看儿孙自己的怎么折腾了。”
  “再说就算崩了也无所谓,不是还有募兵制在吗。”
  “最多就是军队战斗力低一点,不至于全部崩坏。”
  “关键是,军功爵制崩了之后,直接废除就好了,不会变成毒瘤持续祸害国家。”
  陈景恪不禁在心里为朱雄英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他想的是使用初唐的府募结合,以府兵为主,需要发动大型战役的时候再招募募兵。
  李世民征高句丽就是这么做的。
  薛仁贵也是在这个时候,以募兵的方式加入唐军序列,开启了传奇一生。
  府兵制为何强大?
  除了军功爵制的激励之外,还在于这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
  朝廷明码标价,用四百到五百亩地,买下你这个人的命。
  入伍那天开始,土地划到你的名下。
  不用担心死了就没饷银可拿,也不用担心抚恤金被吞没。
  因为根本就没有军饷,死了也没有抚恤金,甚至粮草装备都需要自备。
  一切都都含在了那四五百亩地里。
  当然,如果真战死了,朝廷还是会象征性的给一点的。
  府兵没有后顾之忧,作战自然就勇猛,往往能以一敌十。
  不过历史已经证明,这套制度早晚都会崩溃。
  土地兼并导致府兵失去土地,国土扩张之后人员得不到修整等等,都是崩溃的因素。
  而这些东西,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办法阻止。
  那么在使用府兵制的时候,就必须要做好舍弃的准备。
  而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和麻烦。
  朱雄英的办法确实更加的合适。
  军功爵制加募兵制,足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等朝廷无力兑现军功爵的时候。
  直接废除就行了,只保留募兵制,朝廷也不用再考虑设置新的军制。
  这个过渡更加的顺滑,不会引起什么动荡。
  最多就是军队战斗力下滑。
  朱元璋显然也被说服了,不过并未直接表态,而是问道:
  “景恪你怎么看?”
  陈景恪盛赞道:“太孙此法堪称绝妙,军功爵制只需要维持五十年,就足以让大明扫平八方之敌。”
  “之后就算军功爵制崩坏,军队战力下滑,守成还是能做到的。”
  “若有名将诞生,靠募兵制一样可以百战百胜。”
  这里他并没有说实话,准确说,他并没有将真正的打算告诉朱元璋等人。
  军功爵制就是专为扩张而生的制度。
  一旦大明推行这项制度,就犹如泥头车剪断了刹车线,再也停不下来。
  不是摧毁自己,就是摧毁敌人。
  而有陈景恪在……嘿嘿,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
  之前他还在考虑,如何调动军方的积极性。
  没想到竟是朱雄英送上了一记最完美的助攻。
  见他也没有什么意见,老朱终于拍板,道:
  “好,就听咱乖孙的,新军制就是军功爵加募兵制。”
  “好耶。”朱雄英兴奋的跳了起来。
  这还是他第一次参与重大国策中来,还获得了认可,自然高兴。
  朱标也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竟然已经可以为他分忧了。
  福清公主感觉自己的三观再次被刷新,如此重大的国策,竟然就这样决定了?
  而且还是才十岁的大侄子出的主意。
  怎么感觉有点儿戏啊。
  她又想到了陈景恪,才十五岁就一手制定了,迁都、黄河改道等影响深远的计划。
  一个十岁,一个十五岁,却成了国策制定者。
  应该是亘古未有之事了吧。
  大明果然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啊。
  难怪爹爹要让他当太孙伴读。
  恐怕也只有他们两个,才能有共同话题吧。
  很快,朱标皱眉说道:“军功爵制会提高军人的地位,恐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啊。”
  “呵……”朱元璋嗤笑道:“他们能做什么?”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才只建国十七年,开国功勋大多都还健在。”
  “读书人那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在他们手里不堪一击。”
  “况且让文武对立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就让他们狠狠的打嘴仗去吧。”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景恪此言深得我心。”
  朱标一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之后众人又开始商议,募兵制该如何完善,军功爵如何设立,每一级都有什么待遇等等。
  对此陈景恪并没有说太多,他相信朱元璋等人会比他做的更好。
  他唯一较为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可给予任何人免税特权。
  对这一点朱元璋和朱标都深以为然。
  免税特权就是助长兼并,绝不可给。
  而且在陈景恪的科普之下,他们更加明白税的本质。
  之前他们以为,土地兼并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经过陈景恪解释才知道,并非如此。
  真正导致王朝覆灭的,是收不上来税。
  地方大户有种种手段逃避赋税,让朝廷一文钱都收不上来。
  朝廷手里没钱,就没办法养军队,没办法赈济灾民。
  只能亡国。
  能收上来税,一切都好说。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
  然而,汉武帝就是有办法收到税,能养活一支听话的军队。
  有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杀光。
  顺便把地方大户一起杀了,地不就空出来了吗。
  然后从别的地方迁徙百姓过来,完美解决问题。
  地方大户有钱不交税?
  抄家灭族。
  所有问题全解决了。
  历朝历代之所以遏制土地兼并,原因只有一个,问大户收税很难,问百姓收税就容易的多了。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汉武帝那种手段过于暴烈,也无法长久。
  最好就是采取一个稍微温和一点,又能制度化存在的东西。
  于是,在陈景恪的建议下,朱元璋和朱标开始着手搞税务稽查司。
  专门问大户收税。
  但收税的前提是,国家没有免税群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