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9节

  “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岁入大半都是靠海贸支撑起来的。”
  “其中的利润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块大肥肉,大明不能置之不理,早晚都要扒拉进咱们的饭碗里才行。”
  “所以我想提前研究一下。”
  听到这么多钱,朱雄英眼珠子都开始放光了:
  “好好好,这肥肉咱们必须要吃……我和你一起研究。”
  陈景恪心道,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不过可惜,我能接触到的资料不多。”
  朱雄英立即说道:“宫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书籍,大善殿里什么书都有。”
  “我这就去找皇爷爷,让他准许我们去大善殿看书。”
  大善殿是朱元璋的私人藏书馆,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珍籍孤本不知凡几。
  只是里面藏着很多秘密,一般人没资格进去。
  朱雄英倒是能进,但陈景恪想进,还是要先告诉朱元璋一声才行。
  于是两人就找到老朱,将目的告诉了他。
  朱元璋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咱对经济之道一直稀里糊涂,只听你们说海贸好,但咱始终想不明白好在哪里。”
  “海贸虽然能获得很多金银珠宝,但换不来粮食。”
  “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粮食不够吃要再多金银珠宝又有何用?”
  “况且新宝钞已经解决了钱荒问题,大明对金银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
  “开启海贸,从事经商的人多,种地的人就少了,会影响粮食产量……”
  “你好好给咱解释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朱雄英很自觉的找个板凳坐好,又要开课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陷入了一个误区,大明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之所以还有人挨饿,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有人占有的粮食多,家里的米粮堆积如山。”
  “有些人一无所有,只能饿死。”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个道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这个咱知道,你以前就说过。”
  “朝廷收税就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可是开通海贸和财富再分配,有什么关系吗?”
  陈景恪说道:“如果将财富再分配,全部系于税收,就太危险了。”
  “一旦税收出问题,朝廷的财政就会破产……”
  朱元璋点头说道:“这个你也说过,所以咱才要搞税改,才要组建税务稽查司。”
  陈景恪很想说,您老人家怎么这么爱插话,是您说还是我说?
  但想到自己干不过老朱,只能认了,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就是如此。”
  “但不论我们怎么改,都无法保证税务不会出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因素。”
  “一个因素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可以支撑。”
  “海贸的利润,足以成为那个因素。”
  “方才我们说过,大明的粮食产量是足够养活所有人的,只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百姓占据的生活资料太少,手中没有钱,买不起粮食。”
  “那么我们就想个办法,让百姓手中有钱。”
  朱元璋再次插话道:“海贸富起来的都是大海商,百姓如何能获利?”
  这时朱雄英忍不住了,站起来说道:“错了错了,皇爷爷错了,百姓也是可以获利的。”
  朱元璋非但没生气,还饶有兴趣的道:
  “哎呦,那乖孙给皇爷爷说说,哪里错了啊。”
  朱雄英说道:“您想呀,海贸出售的商品是哪来的?还不是民间生产的吗。”
  “海商从民间采购商品,百姓手里不就有钱了吗,有钱就可以买粮了呀。”
  “海贸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丝绸、瓷器和茶叶。”
  “就以茶叶为例,现在大明的茶叶只能自产自销,价格压的很低。”
  “很多干脆就卖不成价,白白浪费了。”
  茶叶当前最大的消费者,其实就是草原人。
  可现在大明和北元是死敌,这条路子断了。
  对外贸易,又因为禁海令给废了。
  至于茶马古道……云南去年才被打下来,残敌到现在还未被全部肃清。
  这条黄金商路现在还没有兴盛起来。
  况且就算兴盛起来,仅靠这一条路又能卖出去多少?
  所以,当前大明的茶叶是供大于求的。
  “海贸会增大茶叶的需求,抬高茶叶价格。”
  “百姓家里种几棵茶树,每年都能多得一笔额外收入。”
  “那些拥有茶园的大地主,要雇人管理、采摘、加工,百姓可以通过做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
  “运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百姓们还能搞运输赚钱……”
  “仅仅是茶叶一项,就可以为百万人提供生计。”
  “瓷器也是一样,海贸出口增大了瓷器的需求量。”
  “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瓷器,那些作坊也要雇佣更多的工人。”
  “丝绸亦然……”
  朱元璋高兴的道:“乖孙说的真好,比皇爷爷懂的都多。”
  “你这么一说,皇爷爷就知道海贸的好处了。”
  陈景恪补充道:“但不论是瓷器、丝绸、茶叶,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只能惠及部分地区的百姓。”
  “要说潜力最大的还是棉布,棉花易种植,产量稳定,全国各地皆可种植。”
  “棉布保暖性和舒适性都非常高,价格百姓也能承受的起。”
  “如果对外出口,定然会非常畅销……”
  “到时候那些海商,就会大批量收购棉布。”
  “收的人多了,棉布的价格自然会变高。”
  “百姓利用农闲时节织布,拿出去卖掉,就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
  朱元璋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好这个好,棉布这个好。”
  “咱当年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就是看中了它的这些优点。”
  “现在大明家家都种的有棉花。”
  “若真如你所说,确实能惠及全国百姓。”
  陈景恪又说道:“海贸还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百姓有钱赚,就会想办法去研究,怎么更好更快的织布……”
  “瓷器作坊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烧制出更好的瓷器。”
  “种地的百姓,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去做工赚钱,就会想办法提高耕种效率……”
  “虽然我们还是未能解决,分配端的问题,却完成了开源。”
  “通过开源,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赚到钱,有钱就饿不死。”
  “而且问海商收税,要比问士绅宗族收税更容易。”
  “只要朝廷将港口控制住,就可以直接问进出商船收税。”
  “巨额的税收,能有效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
  “而有了钱,朝廷就可以养一支强大的水师。”
  “海商为了保证自己安全,也会主动向朝廷举报倭寇、海盗的情报……”
  “到那个时候,军民一心,区区倭寇弹指可破。”
  朱元璋很是意动,不过却还保持着清醒,说道:
  “你的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