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0节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间,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
至于优化方法,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
缩窄船的宽度,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基本都是u型底。
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找机会告诉船工,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
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造出海船并不难。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这天,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永昌侯有请。
说是一个姬妾即将临盆,让他过去坐镇。
陈景恪算算时间,好像确实到了预产期,就连忙起身准备去永昌侯府看看。
蓝玉这俩孩子,可是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一定要去亲眼看着才行。
朱雄英一听有热闹可看,也要跟着一起去。
两人一起找朱元璋请假。
老朱自然二话不说就准了,并且还开玩笑说道:
“若真是儿子,景恪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头,就坐实了啊。”
陈景恪也有点哭笑不得,但貌似确实会这样啊。
蓝玉的这俩孩子还没出生,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读了。
这要是真生出儿子,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
俩人一起来到永昌侯府,刚进门就见蓝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
“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第189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
这就生了?连忙上前说道:“恭喜永昌侯,喜得麟儿。”
蓝玉见到他,直接冲过来深深下拜:
“谢陈伴读大恩,蓝玉没齿不忘。”
陈景恪将他扶起,说道:“也是你的宏愿感动了上天,方才降下此麟儿。”
蓝玉郑重的道:“陈伴读放心,我一定牢记誓言,余生多行善事。”
蓝燕敏也欣喜的说道:“我这就去庙里还愿,为佛祖塑造金身。”
她确实有理由高兴。
女子在夫家有没有地位,和娘家有没有人关系很大。
现在她有了弟弟,以后就有人给她撑腰了。
陈景恪却摇头道:“蓝姑娘且慢,神佛之事我不敢妄言。”
“然此麟儿乃是永昌侯,向苍天发下誓言才得来的。”
“就算还愿,也应该向苍天还,而不是神佛。”
“我想苍天也不会在乎什么金身。”
“若你们真想还愿,多行几件好事效果会更好。”
蓝玉深以为然的道:“是极是极,我这就在城外设几座粥棚,救济穷苦百姓。”
蓝燕敏此时对陈景恪充满了敬畏,立即改口道:
“城南生活了很多乞丐,我这就让人去那边设粥棚。”
一直没说话的朱雄英,出声提醒道:
“让粥棚的人盯紧一点,莫要让不知羞的人将粥给骗走了。”
这也是常态了,每次施粥都会有不缺吃的人过来混粥吃。
将施粥的事情安排好之后,蓝玉就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全过程。
这次生产的是一个姓孙的姬妾,今年都快四十了。
高龄加上头胎,是很危险的。
蓝玉找了好几个稳婆还不放心,才派人去宫里将陈景恪请来坐镇。
哪知道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
从开始到孩子生下来,总共也就不到一个时辰。
蓝玉也不禁连说,这是苍天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