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5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5节

  不好坐,就是有机会呗。
  邱广安心中一喜,正色道:“为国效忠岂能言艰辛。”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给他任何保证。
  没必要,也没办法给予任何保证。
  回宫之后,他也没有将此事告诉朱元璋。
  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盯着,俩人见面的事情他肯定已经知道了。
  如果老朱觉得合适,肯定会让邱广安当的。
  如果他觉得不合适,自己去游说,反而会让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这是默契。
  不过说起来最近他也是真没闲着,除了和朱标一起完善新税法,还要抽出时间去研究高丽的情况。
  朝鲜这一块土地,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有很深的羁绊。
  尤其是在文化上,和中原更是一体。
  双方的羁绊深到什么程度呢,全世界都一直将其视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马关条约》第一条,就是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只不过为了政治需要,在教科书上将这一条给删除了。
  之前朱元璋和朱棡说要打辽东,陈景恪就寻思着,能不能趁机将高丽给打下来。
  所谓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的事儿。
  不过打高丽也没那么简单,眼下要考虑是否适合。
  别到时候羊肉没吃着,还惹一身骚。
  越研究他就越觉得,现在是打高丽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就难了。
  不过想打高丽,还需要做一番准备,今年就有点不是那么适合出兵了。
  将自己的想法理清,他就连忙去找朱元璋。
  此时朱元璋正和徐达、冯胜、蓝玉等人,商量攻打辽东的具体方略。
  得知他的来意,就对众人说道:“先别讨论了,此事可能要有变故了。”
  众人都有些惊讶。
  他们都听到了,方才孙福过来通报,说是陈伴读求见,对辽东之事有一些新的想法。
  可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连什么原因都没说,就能让皇帝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陈伴读对皇帝的影响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了吗?
  蓝玉除了震惊,比别人又多了欣喜。
  陈景恪是铁杆太孙党,和蓝家关系莫逆,他越厉害对蓝家自然就越有利啊。
  徐达则并不意外,唯一想不到的是,皇帝这么快就决定让陈景恪走上台前了。
  他不知道的是,朱元璋也很无奈。
  按照原本的计划,等到朱标登基了,朱雄英年龄再大几岁开始站出来,再让陈景恪走到台前。
  但朱标的身体突然出问题,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朱雄英要提前站出来,承担本该朱标承担的责任。
  陈景恪作为他最得力的助手,自然也要提前站到台前。
  眼前这些人,都是老朱最信重的大臣,让陈景恪站出来展示一下才华,获得这些人的信任。
  有助于以后的工作。
  陈景恪得知老朱不是私下见他,而是让他当众述说自己的见解,也是有点懵。
  等清醒过来,就忍不住兴奋起来。
  当着这么多大佬展示自己的才华,实在让人无法不激动。
  深吸口气,他迈入大殿。
  和众人见过礼之后,朱元璋开门见山的道:
  “说吧,对辽东之战,你有什么想法?让诸卿也一起听一听,参谋一下。”
  陈景恪也没有客气,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口说道:
  “我以为,今年不适合出兵辽东。”
  第202章 某高丽(完)
  反对出兵?
  其他人没想到他竟然如此直接,冯胜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露出不悦之色。
  军国大事,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毛头小子置喙了?
  关键是,打辽东这是多大的军功啊,你说不打就不打了?
  你这是阻止我们立功。
  只是皇帝面前,还轮不到他们反对。
  朱元璋并不意外这个答案,问道:“哦,说说理由。”
  陈景恪看了看桌子上的地图,找到辽东和高丽所在。
  用手画了一个大圈,将两者全部圈进去:
  “辽东和高丽是一体的,大明要么不打,要么就将两者一起打下来。”
  众人都震惊不已,没想到他不是反对打辽东,而是嫌朝廷的计划还不够大啊。
  徐达等人连忙伸头去看,越看越觉得这话有道理。
  蓝玉想都没想,就说道:“是啊,我们怎么就没想到高丽呢,还是陈伴读眼界更高啊。”
  冯胜却没那么高兴,眉头微微皱起,说道:
  “高丽可不是小国,不好打。”
  徐达也赞同他的看法,说道:
  “高丽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国,拥有人口二百五十万左右。”
  “常备军有十万之众,其中骑兵约一万五千人。”
  “如遇外敌,可动员超过五十万人。”
  “想要覆灭他们,很难。”
  “如果我们露出敌意,迫使他们彻底投向北元,恐怕事情就麻烦了。”
  其他人也大都不赞同此策。
  朱元璋也惊讶于陈景恪的大胆,竟然准备将手伸向高丽。
  他心里其实和徐达等人一样的想法,太不现实了。
  不过出于对陈景恪的信任,他没有着急,而是问道:
  “诸卿的话你也听到了,可有什么要说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诸位先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就效仿一次晋献公,来一次假道伐虢。”
  “先安抚高丽,等打败北元守将纳哈出,再趁其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大军掩杀拿下高丽。”
  众人依然不看好,计策虽好,可高丽那边也不是死人。
  大明在辽东和北元交战,他们岂会不做防备?
  明军先是和北元激战,届时师老兵疲,怎么去打以逸待劳的高丽守军?
  陈景恪知道仅凭一个计策,说服不了他们,他真正的杀手锏在后面。
  “我最近一直在了解高丽的情况……”
  “虽然他们明面上实力很强,但内部隐患重重。”
  “前任高丽王虽然是北元扶持,但他对北元没有任何好感,反而倾慕中原文化。”
  “大明刚刚建立,他们就率先朝觐。”
  朱元璋不禁点头,高丽王王颛对大明确实恭谨。
  只可惜,被奸臣所害。
  现在的高丽王虽然是王颛的儿子,却亲近北元,甚是可恶。
  去年他竟然还点腆着脸,请求大明为王颛上谥号。
  朱元璋虽然觉得很恶心,但为了安抚高丽,再加上王颛也确实亲近大明。
  最终他还是捏着鼻子,封了个恭愍王的美谥。
  陈景恪继续说道:“虽然恭愍王被害,但他却留下了一大批心向大明的臣子。”
  “尤其是程朱理学,更是高丽治国的学问。”
  “受此学说的影响,其国内的文人大部分都心向大明。”
  “现任高丽王虽然亲近北元,却也无法左右人心,甚至引起了国内文武百官的不满。”
  “现在他之所以还能稳坐国主之位,皆因北元支持。”
  “若我们打败北元夺回辽东,切断高丽和北元的联系。”
  “恐怕用不了多久,高丽就要改姓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