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0节
大军后撤的路上非常安全,一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更遑论北元的阻截了。
不过蓝玉依然没有放松警惕,一路可以说小心翼翼,直到回到庆州城才松了口气。
然后自然就是庆祝,同时派人向朝廷汇报战果。
战报送到应天时,已经是六月底。
当时朝廷已经做好了迁都前的所有准备,朱元璋正准备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洛阳。
战报的到来可以说满朝沸腾。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蓝玉第一次挂帅出征,竟然就找到了北元王廷?
莫非这真的是天佑大明不成?
关键这个战报还是迁都前收到了,实在是喜上加喜。
朱元璋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蓝玉真是好样的,没有让咱失望啊。”
朱雄英兴奋的道:“古往今来,有此功绩者寥寥无几,永昌侯就是我大明的卫青和李靖啊。”
陈景恪也觉得惊讶,尤其是得知他们是如何打探到北元王廷所在的时候,更觉得不可思议。
还是那句话,农耕文明攻打草原民族,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找到人。
这情报直接送上门,这还真是天意啊,合该他们立着一大功劳。
然后他就想起了一件事情,貌似上辈子蓝玉就因为这个功劳得意忘形。
私分北元王廷财物,奸淫北元王妃,更是纵兵毁坏了喜峰关。
只希望这辈子,他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明军远征漠北,捣毁北元王廷的消息很快传出,应天沸腾。
不知道多少人高呼吾皇万岁,天佑大明。
因为迁都引起的一点点人心动荡,也彻底平息。
本来因为大明连年征战,内部频繁改革,而有所异动的各异族部落,也纷纷消停了下来。
大明依然是那个大明,威势更胜从前。
唯一能对他造成威胁的北元都被摁着头打,其他势力就更不是对手了。
要说高兴的还有一个人,徐达。
徐允恭这一战可一直冲锋在前,立下了很多功劳。
关键是,他发现了北元王廷所在,是头功。
仅凭这一份功劳,就足够让他在军中站稳脚跟了。
有句话说的好,前半生看父敬子,后半生看子敬父。
现在徐达正处在两者之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
能不能继续获得尊敬,就看徐允恭的表现了。
而徐允恭交上的答卷相当完美。
以后徐达也能拍着胸脯骄傲的说一句:徐允恭,我儿子。
朱元璋很快就拟定了对主要功臣的封赏。
蓝玉晋封护军、梁国公,王弼爵位不变,勋位从第四等的庶长晋为第三等的都尉。
其他将领也各有赏赐。
至于徐允恭的封赏,不外乎就是升官赏赐财物。
勋爵之类的就不用想了,作为嫡长子他只能等待继承老父亲的爵位。
关键是,一门双爵乃至多爵,一般只存在于开国那一批人。
后来的享国者再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非常难了。
这只是关于高级将领和大功之人的封赏,下面一般将士们的封赏,还要等详细的战报送过来。
由五军都督府会同兵部、礼部共同拟定。
朱元璋很懂得拿捏时机,一边命人召回蓝玉大军,一边启程前往洛阳。
他要在洛阳,为凯旋大军举办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以此来为迁都造势。
同时也让当地人感受一下,什么叫大明天威,什么叫国运昌隆。
这种方法是非常管用的,能迅速稳定人心,有效的避免许多小麻烦。
七月初一,是钦天监选定的黄道吉日,宜出行、迁居。
朱元璋在这一天,率领文武百官,从应天港口登船前往洛阳。
随行的船队绵延四十余里,可见规模之庞大。
登上龙舟,看着港口站的密密麻麻的百姓,朱元璋也是感慨万千。
“咱在至正十六年进入应天,眨眼就三十二年过去了。”
马皇后也感慨的道:“是啊,那年你才二十九正值壮年,今年已经六十一了。”
“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朱元璋说道:“咱的半辈子都在应天度过,若不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真不愿意离开啊。”
群臣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才好。
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应天是大明的龙兴之地,也是他们这群人的起家之地啊。
他们的半辈子,也同样是在这里度过的。
之前还不觉得什么,这真要走了才发觉,是如此的难舍。
这时朱雄英出来说道:“皇爷爷才不老,您和皇祖母都能长命百岁,以后日子还长着呢。”
“况且洛阳和应天有水运连通,往返非常方便,您以后可以随时过来走走看看。”
看到宝贝孙子,朱元璋心中的惆怅顿时消去了许多,笑道:
“哈哈,还是英儿会说话,那皇爷爷就努力活到一百岁。”
皇帝情绪好转,群臣才敢说话,纷纷发表自己对应天的不舍。
然后就是对新都的期待,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陈景恪默默的站在后面,他对应天也有极深的感情。
毕竟从出生到现在,也在这里生活了十八个年头了,骤然离开自然有诸多不舍。
最不舍的其实还是老一辈,陈远和冯氏两口子走的时候,那才是一步三回头。
不过他们并不是跟随大部队一起走的,而是提前半个月就由福清带着去了洛阳。
其目的自然是去好好打理一下新家。
不只是他们家,大多数人家其实都是如此,先一步派人过去打理。
等他们到了,可以直接入住。
只不过人家家大业大人口多,可以派遣管家之类的过去。
陈家人丁稀少,只能福清亲自过去。
朱元璋也不是婆婆妈妈的人,感慨了一番之后,很快就收拾情绪下令开拔。
船队缓缓启程,从长江进入大运河一路向北。
而这也意味着,大明的政治中心北移,也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格局即将呈现。
等路过山东段的时候,朱元璋站在船头说道:
“京都放在洛阳,确实很有必要恢复隋唐运河,不知道白英那边计划的如何了。”
陈景恪回道:“早就计划好了,只是大明连年征战,内部又变革不断,实在不宜上马大工程了。”
朱元璋点点头:“这几年确实苦了百姓了,接下来你可有什么大计划?”
陈景恪摇头说道:“暂时没有了,我准备好好经营书院。”
开书院传授新式学问,这是早就计划好的,朱元璋也同意了的。
就连书院都有朝廷亲自筹建,和洛阳新城一起修筑的。
所以朱元璋并不奇怪,而是挥退跟在身边的人,问道:
“你对大明接下来的政策,有何建议?”
陈景恪说道:“有,我建议接下来五年,大明以休养生息为主。”
朱元璋眉头一挑:“哦?这和你以前的激进完全不同啊。”
陈景恪解释道:“说起来也不怕您生气,以前的大明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四处漏风的房子。”
“虽然您已经在尽力修补了,但您实在不擅长修房子。”
“表面看这座房子在您的修缮下已经稳固了,实则留下了大量的隐患。”
“在这种时候,我只能用激进手段将有隐患的地方拆除,然后重新夯实地基,并重新加固。”
这话要是别人说,朱元璋肯定会嗤之以鼻,什么玩意儿也敢说咱的政策有问题?
但陈景恪说,他却觉得理所当然。
“是啊,若非你出现,咱还不知道大明有如此多的隐患。”
“你现在建议缓一缓,可是觉得地基已经夯实?”
陈景恪点头回道:“是,也不是。如果大明的目标是汉唐,这些已经足够了。”
“要想走的更远,想实现帝国计划,还需要做的更多。”
朱元璋并不意外这个答案,而是继续问道:“那为何你要缓下来呢,需知时不我待啊。”
陈景恪回道:“张弛需有度,之前我们连年对外征战,内部又进行大变革,已经让百姓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