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9节

  破碎只是早晚的事情。
  朱标的新内阁构成,表面看是六个文官加一个武将,文官集团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儒家来看,完全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独属于儒家的蛋糕,被别人狠狠的切走了一大块。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完全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为何?
  因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并不是政府机关。
  皇帝有权力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秘书。
  况且,秘书平时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供咨询,自然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所以,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心里有多憋屈,可想而知。
  陈景恪赞叹的道:“高,殿下真是高啊。我要是文官,我要憋死了。”
  朱雄英嗤笑道:“别拍马屁了,他又听不到。再说这不是咱们商量好的事情吗,有什么高明的?”
  陈景恪说道:“你就没想想,殿下为何先改组内阁,而不是先给内阁票拟之权?”
  朱雄英又不蠢,马上就想到了其中的关系,于是点点头说道:
  “虽然不算多高明,但……算了,就算他高明吧。”
  还是那句话,没有票拟之权的内阁,就是单纯的皇帝秘书。
  虽然很重要,但远没有重要到让文官集团,豁出命和皇帝对着干的程度。
  所以朱标调整内阁成员构成,文官集团纵使有意见,也不会真的说什么。
  有了票拟权的内阁,那就是议政机构。
  文官集团就是拼死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绝对不可能如此轻易就同意调整成员的。
  朱标的这一招很简单,很多聪明人都能想到,但是真的好用。
  关键是他做的轻描淡写,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真实打算,根本就猜不到背后还有这么深的算计。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标依然没有给内阁票拟权,而是先公布了内阁新制度。
  更高明的是,他没有全部公布,而是只公布了一部分。
  公布出来的规定包括,内阁学士永为五品,不得兼任等等。
  至于驳斥权之类的,则是提都没有提。
  看到新公布的规则,群臣都有些茫然了。
  一个秘书机构,有必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吗?
  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废丞相之举,大家都以为这是朱标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于是也就没有多想。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确实猜对了,这就是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
  只不过,防范的方向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再之后,朱标就停止了对内阁的折腾,让群臣以为到此为止了。
  朱雄英有些不解,为什么不继续改革了?
  我还等着看热闹呢,你咋就停下了?
  他就找到朱标,将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笑了笑说道:“欲速则不达。”
  朱雄英先是不解,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对陈景恪说道:
  “我爹真是老狐狸啊。”
  知道全部布局的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感叹朱标的沉稳。
  群臣又不是傻子,此时给内阁票拟权,他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察觉到自己上当的文管集团,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都会反抗的。
  到时候朝堂会乱,朱标和新内阁会被架在火上烤。
  现在先缓一缓,过上几个月,等大家习惯了新内阁,再给他们票拟权。
  就算文官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了。
  这就是朱标,做事谋而后动,徐徐而行。
  这一点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换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团是怎么想的,制定好计划之后马上就要推行。
  谁敢反对,先看看自家的户口本够不够厚。
  陈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谓不激进,能如此顺利就施行,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强势。
  父子俩的风格迥异,倒也不能说谁好谁坏。
  老朱的风格更适合开创,重病当用猛药吗,但会带来一些混乱。
  朱标的风格更适合大病之后的调理,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
  得知了朱标的打算,陈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慢慢来呗。
  接下来,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军制的制定中去。
  每天都出入五军都督府,和一群顶级勋贵混迹在一起。
  因为军制课,让冯胜等人彻底了解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现在他们完全将陈景恪当成了平等的存在来对待。
  这一切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在惊讶之余,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畏。
  福清得知自家夫君竟然能和老一辈平等论交,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无子产生的郁结之气,也被冲散了大半。
  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陈景恪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此事了。
  且说朝廷方面。
  朱标没有在折腾内阁,却并没有消停,而是继续折腾起了军方。
  上次他下令北部边疆收缩防线,以防守反击为主。
  被群臣视为战略收缩的信号。
  但仅仅只是这一条命令,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
  现在新的命令下来了。
  往交趾委派了新的总督,全权负责交趾军政事务。
  并命晋王朱棡率领大军回朝,只给交趾留下足够的防守力量。
  这还不算完,接着又下令,除云南外其余地方皆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又过了不久,再次下令将四边的多余军队抽调回来,只留下防守的兵力。
  这一下,群臣终于肯定,大明要休养生息了。
  文官自然是弹冠相庆,太子殿下果然是仁厚之君啊,能够体恤百姓。
  军方对此自然颇有微词,甚至产生了危机感。
  但徐达等人仅仅是一句话,就平息了所有的不满:
  “你们想不想轮休?想不想回家抱婆娘?”
  于是,大多数将士们顿时老实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没回过家,他们也想家了。
  剩下一小撮战争狂,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老婆孩子热炕头,对华夏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啊。
  对军队做过调整之后,朱标才开始转向内政。
  一条条命令通过驿站传达向各州县。
  主要是命令百官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其中最主要的有五条:
  其一深化革新,之前的革新有很多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这次必须要贯彻到最基层。
  为此,朱标命锦衣卫、御史台等机构出动,监察天下,督促各地改革。
  还命吏部制定了考核标准,凡是新法推行不达标的地方,给予相应的处罚。
  轻则训斥贬官,重则罢官入刑。
  这带着杀气的命令,让百官心中一惊,想起了这位太子的真面目。
  他的仁厚,完全是他爹衬托出来的啊。
  原本因为太子掌权生出懈怠之心的官吏,连忙收起了小心思,做事小心了许多。
  朱标的第二个举措,是关于流民的。
  清查流民,能查到原籍的全部送回原籍,查不到原籍的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这也就是王朝初期,朝廷手里掌握着大量土地,才能做到的了。
  第三个举措是关于民生的。
  五岁以下的幼童,每年每人一只鸡。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一只狗。
  这一条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的仁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