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8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8节

  “在那个时期,思想界百花齐放,可谓是最辉煌的巅峰时期。”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宗教几乎被挤压的失去了生存空间。”
  “虽然当时的人依然相信神灵存在,相信巫蛊之术。”
  “却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更没有统一的宗教思想和清规戒律。”
  “直到佛教东传以及道教的出现,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朱元璋三人回想周朝和秦汉时期,貌似确实是这种情况。
  除了一些自称见过神灵的方士,一些跳大神的巫师,貌似真没有什么宗教。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但很多神灵其实就是祖先或者当地大贤化成的。
  大家祭祀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缅怀,远算不上是宗教。
  朝廷确实会祭祀昊天,却并没有围绕昊天形成宗教体系。
  直到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华夏才再次出现了成系统的宗教。
  朱标点点头,问道:“为何佛教和道教没有被世俗思想摧毁,反而大兴了?”
  陈景恪解释道:“世俗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宗教思想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宗教思想就一定是落后的是错误的,世俗就是先进的正确的。”
  比如前世主流国家采用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基督思想规定的。
  我们在认同一夫一妻制的时候,却全面否认基督思想,是不是有点吃完饭就砸锅的嫌疑?
  “只是现阶段,世俗化思想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所以,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世俗化。”
  “我们做个假设,当有一天神灵真的出现了,或者宗教思想在先进程度上超过了世俗思想。”
  “那么形式就会逆转过来,宗教将压倒世俗。”
  “所以,宗教确实有种种缺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它的积极作用。”
  这话有点绕,又有点反常理。
  朱元璋三人花了好一会儿功夫,才理解其中的内涵。
  但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等他们想明白了,才继续说道:
  “世俗思想在不停的进步和完善,宗教思想也一样。”
  “最初只是出于对天象的敬畏,产生的自然崇拜。”
  “后来就围绕这种崇拜,演变出了宗教思想。”
  “祭祀仪式、清规戒律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
  “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甚至演变出了一整套的思想和统治体系。”
  “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宗教的需求正在改变。”
  “为了适应人类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而这种改变,也是佛道能够昌盛的根本原因。”
  朱标好奇的道:“哦,如何变的?现在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陈景恪回道:“前面我们说过,最初的宗教是人类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所产生的。”
  “当时宗教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宗教就开始产生了新的需求。”
  “这种需求各有不同,有的是祈求平安,有的求财,有的求子……”
  “所有的需求,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希望。”
  “人类信仰宗教,就是想获得一个希望。”
  朱标喃喃的道:“希望吗?在痛苦、绝望之下,神灵、来生,确实能为人提供最后一丝慰藉。”
  陈景恪恭维道:“殿下英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苦楚。”
  “最无奈的是,大多数人的苦楚终生无法解决。”
  “这个时候就需要某样东西,能给他们一个希望。”
  “不论这个希望是欺骗还是麻痹,都比一直生活在绝望中要好。”
  “面对人类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质也产生了变化。”
  “从原始对力量的崇拜,变成了为人类提供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残酷绝望的真实,美好的虚假憧憬。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错。
  只要不影响到别人,我们没必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对别人的选择横加指责。
  相反,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对别人的选择肆意批判,那才是真正的狭隘。
  朱标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叹道:“原来如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佛道顺应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才没有被世俗思想所瓦解。”
  朱元璋终于听懂了,不过没有插话,而是在一旁暗暗点头。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止于此,个人需要宗教,国家也一样需要宗教。”
  “对个人来说,他们想要通过宗教消灭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
  “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需要宗教来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
  “还有些国家,需要宗教来麻痹人心,削弱百姓的反抗精神,维护自己的统治。”
  “天竺的身毒教就是如此。”
  “当然了,华夏文明是特殊的,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的任务,由世俗化的儒家来完成了。”
  “所以朝廷对宗教就没有什么需求和依赖,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灭佛行动的原因。”
  “在别的文明体系里,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293章 思想武装
  “我们的先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世俗文化。”
  “宗教思想只能作为补充存在,就连统治阶级也不屑于用宗教来麻痹百姓。”
  “反而视其为威胁,时不时的就给予打压。”
  “若不是考虑到百姓的感受,恐怕佛道两家也早就被摧毁了。”
  “所以,华夏人是感受不到,来自于宗教的禁锢和压迫的。”
  “儒家倒是有这样的苗头,但在陛下的接连打击下,已经消停了下来。”
  “大明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思想文化必将迎来再一次的辉煌。”
  对陈景恪这一番话,朱元璋祖孙三人的表现不一样。
  老朱是不明觉厉,什么玩意儿,能顶饭吃吗?
  不过听你说的挺厉害的,咱就给你鼓鼓掌吧。
  朱标则振奋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目标。
  休养生息是出于国家需要做出的决定,不算他的人生目标。
  文化兴盛,就非常对他的胃口了。
  按照历史规律来看,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第二代君主治天下。
  文化也会在第二代君主那里迎来大兴。
  咱的理想,就是让文化再次大兴,为全新时代奠定思想基础。
  至于朱雄英,简直和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马上开启大时代。
  冷静下来之后,朱标察觉到了他话里的问题,问道:
  “你方才一直强调,华夏是独特的,驯服了宗教,别的国家和文明不是如此吗?”
  陈景恪重新整理了一下语言,说道:
  “文明和文化、国家等等都不一样,它更加的厚重……”
  “而文明又分为起源文明和次生文明。”
  “所谓起源文明,就是从零开始独立发展出来的文明,我们华夏文明就是如此。”
  “次生文明,是受到起源文明影响延伸出来的文明。”
  “比如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就是多种文明交汇后产生的。”
  “据我所知,现在可以追溯的起源文明只有四个,华夏、古身毒、古埃及、古希腊。”
  “除了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其余的三个文明都经历过大破灭,传承已经断绝。”
  “有些人自称是他们的传承者,但也多是攀附而已,其实并没有继承多少精髓。”
  “比如现在的天竺各国,也自称是古身毒文明的继承者。”
  “可除了宗教和种姓制被继承的很完整,别的并没有学到多少。”
  “罗马也是如此,他们就自称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但古希腊已经毁灭,只留下了一部不知真假的诗歌。”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是如何获知古希腊文明的真面目,并学习传承的呢?”
  “所以,此事也是存疑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