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4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44节

  岂止是他,在场所有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边打压佛道不惜泼脏水,一边又敕封大真人,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陈景恪回道:“陛下得知真人去云南后自创长春派,招收弟子广传道教思想。”
  “又扶危救困,凡滇民有大灾患者,咸往求济,无不得所愿欲。”
  “为朝廷稳固云南民心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赐大真人之号以为表彰。”
  听到这番话,刘渊然比获封大真人还要激动:
  “有陛下此言,贫道纵粉身碎骨亦无悔也。”
  大明初立,才二十岁出头的刘渊然因才华被朱元璋器重。
  然而那时的他自恃有才,又年轻气盛行事直来直去,后得罪人被赶去了云南。
  要说心中没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专研道教思想,开创了长春派。
  然后开坛授课,亲传弟子就有上百人。
  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教化工作。
  现在得到朱元璋的肯定,更是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但陛下觉得还不够,你之前传教太过于被动。”
  “云南多蛮夷,彼辈不通教化,不知有华夏,不知有大明和天子……”
  “真人应该深入其间传播思想教化人心,使其明了己身,服从朝廷管理……”
  “这……”刘渊然有些迟疑,他岂会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可这与道教的清静无为思想相悖啊。
  陈景恪继续说道:“真人创立了长春派,必然也希望思想能获得认可并流传下去。”
  “可千年来诞生的流派不知凡几,能传承至今的又有几个?”
  “长春派不想步了他们的后尘,就必须要传教,要获得属于自己的道场。”
  “云南是佛道两家的空白地带,本地的小宗教不成气候。”
  “而真人先人一步,在当地有了一定的人心基础,正是为长春派奠基的大好时机。”
  “此举上不负皇恩,中不负己身,下教化黎民……真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
  刘渊然身在其中,还有些迷糊。
  但旁观的张宇初、法正等人,已然明白了陈景恪的真正目的。
  就是希望佛道两家深入蛮夷群体传教,教化人心。
  两家的人都长长地松了口气,有目的就好,有目的就好啊。
  有目的就说明朝廷不会真的灭佛毁道。
  然后一股委屈感油然而生,你想让我们帮朝廷教化人心,就直接说啊,为啥又打又骂又吓唬的?
  难道不知道人吓人会吓死人的吗。
  张宇初立即表态道:“陈伴读,我龙虎山一脉愿意进入深山,教化蛮夷部落,使其知大义懂礼仪明尊卑。”
  法正也说道:“我少林僧众皆愿为国效力。”
  其他各家也纷纷表示,我们也可以,马上就去。
  陈景恪却并不领情,说道:“强扭的瓜不甜,不想去没必要强迫自己。”
  “有些事情,你们不去做有的是人愿意去做。”
  众人的表情更加的不自然,这相当于是拿热脸贴冷屁股了。
  陈景恪不再理会他们,对一直站在旁边的妈祖庙祝说道:
  “毕良节。”
  毕良节连忙站出来道:“陈伴读,您有事尽管吩咐。”
  陈景恪露出一副孺子可教也的表情,说道:
  “妈祖信仰出现的虽然很晚,实力也很弱小,甚至连最基本的教义都不完善,然一直致力于传教。”
  “现在东南沿海几乎人人信仰妈祖,南洋诸国也都有了妈祖的信仰。”
  “陛下对此非常满意。”
  毕良节骨头都轻了好几两:“这都是我们妈祖信徒应该做的。”
  陈景恪说道:“陛下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后,独享海洋香火。”
  “今后任何宗教任何神灵,神职不得与妈祖神职相冲突,否则视为邪神予以打击取缔。”
  佛道两家脸色大变,两教都有相关的神灵,这一下全都要没了。
  ‘噗通’毕良节激动的直接跪在地上叩头:
  “谢陛下洪恩,谢陛下洪恩……”
  “草民代百万妈祖信众起誓,必将终生致力于传播妈祖信仰。”
  陈景恪提醒道:“不只是妈祖信仰,妈祖也是我华夏神灵。”
  “你们应该传播华夏思想,向四方宣扬大明的恩德。”
  毕良节连忙改口:“是,草民知道了。草民一定教化四方信徒,使其明了华夏大义,知道大明天子恩德。”
  陈景恪又表扬了几句,就让他退下了。
  然后目视佛道两家众人,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第301章 你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今何在?”
  “儒墨法道四大显学,墨家在秦一统后百年内就迅速消亡。”
  “法家也随后没落,道家现在只能依附于儒家苟延残喘。”
  张宇初等人有些尴尬,道教脱胎于道家,可对弘扬道家学问却没有多少贡献。
  “诸子百家都能消亡,强如墨法道都能没落,道教和佛教也一样可以消失。”
  “西汉以前不曾有佛道二教,大明以后也可以没有。”
  人群出现了一些骚动,不过很快就安静下来。
  “知道为什么百家会消亡,墨法道会没落吗?”
  “你们是不是以为,是儒家太强,将他们给击败了?”
  “我告诉你们,这个想法是错的。”
  “真正决定他们兴亡的不在于他们本身如何,而在于朝廷是否需要他们。”
  “朝廷需要,他们就可以兴盛。朝廷不需要,他们就会没落乃至消亡。”
  “那么我再问一次,佛道两教对朝廷有什么用?”
  “阿弥陀佛。”法正低声宣了一声佛号。
  张宇初表情也非常凝重。
  陈景恪充满鄙夷的道:“至少现在我看不到佛道对朝廷有什么用。”
  “看到的都是你们如何祸国殃民,如何掏空国家的底子,最后加剧矛盾导致国家灭亡。”
  “不要觉得自己多么重要,没了你们会有新的宗教出现,接替你们的位置。”
  “而且新宗教比你们更听话,更能为朝廷做出贡献。”
  如果是一开始,佛道两家肯定会嗤之以鼻。
  这千年来灭佛毁道的朝廷多了去了,那些王朝都消失了,我佛道两家照样存在。
  然而,看了看旁边人畜无害的毕良节等人,他们只觉得心情沉重。
  陈景恪眼神里闪过一抹笑意,要的就是你们恐惧。
  “不要把因果关系搞反了,不是朝廷离不开你们,也不是朝廷需要你们的帮助。”
  “而是你们必须向朝廷证明自己的价值,给朝廷一个让你们存在下去的理由。”
  “阿弥陀佛。”法正郑重的道:“谢施主指点迷津,我佛教愿深入民间,宣扬吾皇仁德。”
  张宇初也立即表态道:“道教立即就可以展开行动,请陈伴读拭目以待。”
  其他各派也纷纷表示,愿意为大明效力。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看,现在不是很好吗。”
  “什么教义规定你们要清静无为,都是放屁。”
  “就是好日子过的太多,不愿意去吃苦。”
  “当年佛教先贤一步一个脚印,将佛法从天竺传到中土。”
  “玄奘大师步行数万里,耗时十七年从天竺取回佛经。”
  “道教也不缺此等义士,若当年张天师不传教,哪来的道教?”
  “百年前长春子丘处机真人,以七十四岁高龄远赴西域面见成吉思汗,为全真为道教争取来了大兴的机会。”
  “不论是佛还是道,从来都不缺乏传教的勇气,只看你们愿不愿意。”
  张宇初羞愧的道:“陈伴读教训的是,我道教定重拾先辈勇气,布道天下。”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但永远都不要小瞧人在绝望之下爆发出来的潜力。
  为了生存,佛道两家必然会修改自己的教义,让自己更加的有侵略性。
  如果他们不改,那陈景恪不介意换一家听话又好用的宗教上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