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4节
“这一点他确实失误了。”
马皇后继续说道:“同理,当年他引导方孝孺背叛理学,可能就是单纯想分裂儒家。”
“至于怎么分裂,后续如何发展,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计划。”
“而且他对方孝孺也是放养,除了偶尔提点几句,基本没有给予太多干涉。”
“与其说他是处心积虑,不如说是随手布下的一枚闲棋。”
“当初他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这小子最喜欢布闲棋,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用到了。”
“现在来看,方孝孺这枚闲棋也下的妙啊。”
马皇后说道:“下的棋多了,总能出现几步妙棋。”
“不过方孝孺的事情只是我的推测,具体如何还要看他回来后的作为。”
朱元璋反倒比她更加肯定:“就算不中也差的不远,方孝孺的学问确实与理学大相庭径。”
“他运气也好,正常来说,新学说的出现会遭到旧学说的打压。”
“而他恰好赶上大明重立朝鲜王国,当地人心动荡,大大削弱了宣扬学问的阻力。”
“之后又主导了辽东史的编撰工作,占据了大义名分……”
“这次他回来,必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徒子徒孙一起。”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理学想要打压他就更加困难了。”
“陈景恪利用他分裂儒家的目的,已经可以视作成功了。”
马皇后颔首道:“确实已经达成了,但仅仅是分裂儒家还不够。”
“景恪有更深的的图谋,方孝孺的思想是否符合他的要求,还不好说呢。”
朱元璋笑着说道:“那就是他……诶?不对啊。”
“选择什么思想,那不是皇帝的事情吗,怎么要看陈景恪的意思了?”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要不你来选?”
朱元璋讪笑道:“咱还是算了……他选就他选吧,反正不论他选啥,都要先说服标儿才行。”
马皇后说道:“就是这个理,你以为汉武帝就懂儒学吗?”
“不,他只是知道儒学能满足他的需求。”
“皇帝不需要事事都懂,只需要在别人把工具放在他面前的时候,知道选哪一把就可以了。”
朱元璋认同的道:“妹子你说的对,咱不需要比陈景恪更懂治国。”
“咱只要知道他的改革对大明有利就可以了。”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八月份,八百里加急战报可谓是一日一封。
汇报的内容只有一条,晋王和燕王走到哪里了。
八月十日,两位亲王的大军准时出现在洛阳城外。
朱标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迎接,洛阳城有十余万百姓主动来参加迎接仪式。
道路两侧可以说人山人海。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要随行。
迎接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在百姓山呼‘万胜’声中,大军进入洛阳城。
之后就是献俘仪式,告诉苍天和祖宗,我们又打了胜仗。
最后就是盛大的宴会。
这些都略过不提,等仪式结束,一家子终于可以坐在一起谈论大事了。
陈景恪自然也被特许参加。
第317章 天竺攻略
兄弟俩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从接到朱元璋的信开始做准备,一直到最后计划完成。
非常的详尽,连各种谋算都讲了出来。
老朱时不时的点评几句,哪里做的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朱标、朱雄英和陈景恪,则只有听的份儿了。
尤其是朱雄英和陈景恪,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细致的军事剖析,都觉得受益匪浅。
朱橚则完全不感兴趣,在一旁陪马皇后坐着。
等两人说完,老朱大笑道:“哈哈……不错,你们两个没有让咱失望……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朱棡随意的说道:“没什么想要的……如果爹您非要赏赐的话,就多往河西迁徙一些百姓吧。”
老朱笑骂道:“混账东西,什么叫我非要赏赐……”
“看在你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的份上,咱就不和你一般见识了。”
“至于河西那边如何发展,找你大哥商量,以后大明就是他当家做主了。”
朱棡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说道:“那感情好,大哥比爹您好说话多了。”
老朱抬起手佯装要打,吓唬了一下后转头问朱棣道:
“老四,你想要啥?”
朱棣迟疑的道:“这个吗……”
老朱没好气的道:“和你爹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只要不是要当皇帝了,啥都可以商量。”
朱棣连忙说道:“爹您瞎说什么呢……”
朱棡打趣道:“爹您怎么能当着大哥和雄英的面说这话呢,以后私下说。”
“哈哈……”众人大笑不已。
朱棣坐立不安的道:“三哥,口下留情。”
眼见朱棣真的有些着急了,马皇后笑道:
“行了行了,你们就别欺负老四了,老四有什么想要的就说吧。”
“你爹和你大哥都在这呢,能满足你的肯定会满足的。”
朱棣这才说道:“远洋使节团不是带回了一张地图吗,我看中了一块地……”
众人恍然大悟。
老朱非但没生气,反而高兴的说道:“这是好事,看中哪里了?”
朱棡插话道:“我来猜猜老四看中哪里了。”
众人有些疑惑,这有什么好猜的?直接说答案不就行了。
朱棡好似没看到众人的疑惑,自顾自的说道:
“老四是个有雄心之人,看中的地方定然地域广阔,且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大明本土的安全,周边是不允许有大的藩属国存在的。”
“老四肯定也懂这个道理,那么他看中的地方离大明定然不近……”
“符合这些要求的……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是天竺。”
“老四,我猜的可对?”
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他语速非常慢,说完还意味深长的看着朱棣。
在座的哪个不是一肚子心眼,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是在提醒朱棣,不要把封国选在大明周边,否则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唯独有一个人毫无波澜,那就是朱棣。
听完最后的答案,他竖起大拇指敬佩的道:
“还是三哥了解我,我看中的正是天竺。”
看着他一脸“纯真”的样子,众人都很无语。
马皇后不禁抚额,怎么生出这么个没心眼的儿子。
虽然……嗯……是吧。
但见他真的选择了天竺,众人也都松了口气。
省去了很多麻烦。
朱棣还以为众人是佩服他的眼光,得意洋洋的道:
“此地离大明不远也不近,既不会威胁到大明的安全,又可以获得大明的支援。”
“和三哥的碎叶川有异曲同工之处。”
众人连连点头,确实如此啊。
朱元璋一脸狐疑的问道:“老四啊,老实给咱说,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啊?”
朱棣倒也没有隐瞒,说道:“就是您派到北平的那个道衍和尚啊。”
老朱有些意外的道:“竟然是他,没想到他还有这样的才华,倒是便宜你了。”
朱棣得意不已,这确实是自家亲爹送过来的人才啊。
老朱派道衍去北平,还真不是监视朱棣。
因为当过和尚的原因,他曾经对佛教相当笃信。
为了劝诫儿子们向善,给每个儿子的封地都派遣了一位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