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0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0节

  看到朱标和朱雄英,他心中又充满了欣慰。
  后继有人啊。
  另外三人不知道他的想法,正在讨论如何利用多出来的金银。
  之前朝廷一直在想办法收购民间的贵金属,然后藏在府库里不往外花。
  可这并非长久之计。
  府库里的贵金属没办法往外花,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钱再多,不能拿出去花,和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长此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演变成,国库里堆满了金银,朝廷却穷的揭不开锅的局面。
  陈景恪如是说道:“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钱流动起来。”
  “只有流动起来的钱才叫钱,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朱标有些头大的道:“可是,如何将这些钱花出去?”
  “我们已经在不压榨民力的情况下,拼命的花钱了。”
  “可是钱就像是会生孩子一样,一天比一天多。”
  “放在十年前,谁要是给我说,有一天我会因为钱多而头疼,我肯定会认为他疯了。”
  陈景恪说道:“如何花钱,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如何花,甚至有可能因为钱多而灭亡。”
  朱标看着他,问道:“你可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有三个国家,一个国家有了钱拼命购买奢侈品享受。”
  “第二个国家拿了钱发展商业,他们的商船遍布天下每一片海域,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第三个国家拿了钱发展制造业,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他们的制造业冠绝天下。”
  “陛下觉得,这三个国家谁才是最终的赢家?”
  朱雄英插话道:“那肯定是第三个国家赢。”
  陈景恪笑道:“太子英明,第三个国家甚至都不需要用什么高明的战术,打消耗战就行了。”
  “无限制消耗战,见到另外两个国家的船就击沉。”
  “他的船被击沉了也无所谓,因为他制造业更发达,损失一艘能造十艘。”
  “而第一个国家和第二个国家制造业不行,损失一艘船就少一艘。”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三个国家的。”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的意思是,把钱投入到制造业?”
  陈景恪颔首道:“对,将钱投入到制造业。”
  “陛下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如何提高生产力吗?”
  朱标想了一下,说道:“要么靠民间自发的摸索,要么拿钱砸出来。”
  陈景恪点头说道:“对,现在朝廷有钱了,可以尝试拿钱来砸生产力了。”
  朱标问道:“那么,这个钱要如何砸?”
  陈景恪早就有了腹稿,当即说道:
  “两条路子,其一等洛下书院的理科开花结果。”
  “朝廷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室,进行专项研究。”
  为啥要等理科建立起来呢?
  因为只有成了体系,才可以真正攀科技树。
  否则,砸钱都不知道往哪里砸。
  理科现在只掌握在陈景恪手里,他将这门学问说的如此厉害,换成一般人肯定会认为他自吹自擂。
  在座的却都毫不怀疑。
  只是可惜,理科现在才刚刚进入打基础阶段,想出成果还需要时间。
  朱标问道:“第二条路呢?”
  陈景恪说道:“第二条路,扶持民间制造业。”
  “说的简单点,就是通过金钞局给作坊主提供低息甚至无息借款。”
  “让他们拿着钱去扩大规模,去研究新技术。”
  闻听此言,一旁的朱元璋眉头乱跳。
  借钱给那些开作坊的人,还低息甚至无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下意识的就想反对。
  不过想到新政,他又给忍住了。
  算了,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且先看看再说吧。
  朱标皱眉道:“如果作坊倒闭,收不回钱怎么办?”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这不是朝廷考虑的问题。”
  “朝廷只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交给金钞局去执行就可以了。”
  “比如,规定好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申请贷款。”
  “还要定死利息是多少……并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措施。”
  “然后就给金钞局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拿去扶持作坊。”
  “他们放款给谁,怎么收款都随他们,朝廷定期去检查。”
  “查他们有没有扶持作坊,扶持的都是谁,效果如何。”
  “同时还要查他们的帐,看是赔了还是赚了。”
  “做的不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处罚,做的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一旦此事和升迁挂钩,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将其做好。”
  说到这里,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就算作坊倒闭,出现了一笔坏账,那又能如何?”
  “更多的作坊因为得到了资金支持,扩大了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增长。”
  朱标眼睛越来越亮,最后忍不住叫好道:
  “好,此实乃良策也,我这就让户部和金钞局讨论此事,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朱雄英自然就更没有意见了,还不无抱怨的道:
  “有此等良策,为何不早点拿出来,你这人就是不爽利。”
  陈景恪笑道:“就是怕你着急实施,我才不能提前说,现在时机成熟才敢拿出来。”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你真以为我只会莽啊?我那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好吧。”
  陈景恪自然相信这话,他虽然有些激进,但并不是无脑莽夫。
  很多想法都是考虑过得失之后才提出的。
  只不过,激进就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动荡,会让一部分人遭受无妄之灾。
  这是陈景恪不愿意见到的,也是朱标不想看到的。
  区别是,朱标不想因为激进引起民变,那样会威胁到皇权统治。
  陈景恪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无辜之人遭受人祸。
  大明已经领先世界,而他们又还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没必要这么着急。
  至少在打基础的阶段,不能着急。
  等基础打好了,再考虑适当提速的事情也不迟。
  之后三人具体讨论了一下金钞局改制的事情,主要是陈景恪提出大致的方向和框架。
  朱标和朱雄英进行补充。
  很快就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
  更具体的,则要等户部和金钞局商量之后决定了。
  事实上,陈景恪对金钞局的规划远不止于此。
  这就是未来的央行,在管理宝钞发行的同时,还要兼顾存贷款等业务。
  只不过目前异地存取款非常麻烦,很容易被钻空子。
  关键是对这方面的需求还不是很大,陈景恪就没着急弄。
  先让他们学习给作坊放贷再说,等将来再一点点改革。
  解决了一件大事,朱标心情好了许多,半开玩笑的道:
  “国库里堆满了金银,只靠扶持作坊花不了多少,景恪可还有什么好主意?”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插话道:“开展大项目吧,大运河改道,各地基建都搞起来。”
  还是那句话,他早就对慢腾腾的变革进程感到不满了。
  时刻想加快进度。
  朱标却摇头道:“欲速则不达,无序的开展项目,会让良策变成害民之策。”
  朱雄英很是失望,又是这一套说辞,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但没办法,皇帝是他爹,他只能听着。
  哪知道,陈景恪摸了摸下巴,说道:“太子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朱雄英没想到竟然支持自己,惊喜的道:“你小子终于想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