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6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6节

  上一世建国后,国家就是通过修建官厅山水库,解决了北平下游洪涝问题。
  至于工程量大,也在意料之中。
  上一世用了五年才完成一期工程,后续又修了几次,才彻底完工。
  但也只是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其实并不高。
  前世修这个水库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大型机械设备。
  全靠百姓肩扛手挑修起来的。
  这一世也可以采用相似的办法。
  陈景恪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就奔着十年工期去修。
  从草原、东北、岭南等地,迁徙几万户蛮夷百姓过来,再迁徙几万户汉人百姓。
  每家出一个青壮修河堤赚钱,剩下的人分配土地,或者去做生意之类的。
  粮食的问题很好解决,直接从南洋运送,足够保证大家的温饱。
  至于为啥不用奴隶……他有更深层次的计划。
  修水库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族群融合过程。
  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十年,等水库修好就再无汉蛮之分,都是汉人都是明人。
  而且水库是他们修好的,对本地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产生感情,能更好的融入当地。
  至于十年工期会不会拖累朝廷。
  陈景恪找人计算过,影响有,但不大。
  以大明今时今日的国力,还不至于被一个水库给拖垮了。
  -----------------
  徐允恭并没有直接去接管神机营,数年没有回家,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
  朱标直接给他放了两个月的长假,让他好好休息休息。
  不过他可一点都闲不着,作为徐家继承人,他有太多交际要做。
  在这期间要把所有的亲朋好友、盟友之类的,全都转一遍。
  还有一些前来拜访的人,也看视情况进行接待。
  总之,前脚到家,后脚就陷入了人情世故之中。
  陈景恪也没闲着,天竺战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很麻烦的。
  太多的事情要提前规划。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制定人,事事都要参与进来。
  而且通过这件事情,陈景恪对朱棣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妥妥的一莽夫,满脑子全是打仗。
  问他如何治理地方,半天吐不出一个字。
  最后干脆一推二五六:“我只负责打仗,治国的事情就交给高炽了。”
  “有姚广孝辅佐,他肯定能做好的。”
  闻言,众人都啼笑皆非。
  只有朱雄英,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
  朱棣当甩手掌柜,事情就落到了陈景恪和姚广孝头上。
  整个计划,差不多就是他们两个商量着订的。
  不过在说天竺计划之前,陈景恪先给姚广孝讲了帝国计划。
  讲了西域、安西、天竺的总体计划。
  “秦晋燕三国呈夹角之势,将整个安西包裹起来,然后慢慢的消化……”
  “从此华夏再也不用担心陆地上的外敌……”
  听完之后,姚广孝震惊的一度失语。
  好半晌才反应过来,说道:“陈伴读目光之高远,让贫僧心服口服……”
  “您放心,我一定会辅佐世子治理好天竺,并帮助朝廷完成帝国计划。”
  陈景恪很是满意他的表态,点点头转而说起了具体计划:
  “以燕王府的实力,打下天竺没有任何困难,问题是之后如何治理。”
  姚广孝问道:“不知您有何看法?”
  第392章 一国两……分治
  看着姚广孝那充满敬仰的目光,陈景恪心里还是觉得挺爽的。
  毕竟这可是黑衣宰相、妖僧道衍啊,朱棣时期不可越过的人物。
  被这样的人仰慕,成就感太足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决定考一考对方:
  “想必这些年你也对天竺有了足够的了解。”
  姚广孝点点头,自从朱棣决定将封国放在天竺,他就对那边进行了全方位了解。
  如果不是脱不开身,甚至想亲自去看看。
  一旁的朱标、朱雄英、朱棣、朱高炽,也都默默点头。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全程参与。
  不过他们很清楚,自己只是来旁听最终结果的,真正拿主意的是陈景恪和姚广孝。
  所以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出声打扰两人。
  陈景恪继续说道:“那你就应该知道,天竺被种姓制度笼罩……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
  “占据大多数的底层人,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国家也就没有任何忠诚度。”
  “这也是历代以来,天竺国家战斗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燕王卫队有陆军三万水师两万,拿下天竺没有任何问题。”
  无恒产者无恒心,指望低种姓的人有战斗力,那就是扯淡。
  至于高种姓……他们享福享惯了,吃不了军队的苦了。
  再说,要是战死了,家里的美酒美食美女不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低,是有现实因素在的。
  姚广孝再次点头,他有信心靠这五万大军拿下整个天竺。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挺直了胸膛。
  拥有一亿左右人口的次大陆,我们五万人就能拿下。
  大明实在太强啦。
  朱棣表情不变,天下各势力除了北元之外,余者皆不被他放在眼里。
  打个区区天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但打天下不容易,治天下同样不容易。”
  “我思考良久,想到了两条不同的治理措施。”
  “其一,推倒重来。”
  “既然天竺施行的是残酷的种族制度,导致占据大多数的底层百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当真正的人……”
  “燕王府进入天竺后,推翻当地的高种姓统治,赋予低种姓人平民身份。”
  “还要给他们分配土地,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有恒产者有恒心,得了燕国的好处,想来底层百姓会踊跃支持燕王的统治。”
  “到时候必然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矣。”
  “大师以为此法如何?”
  姚广孝先是惊讶,然后了然,最后面色平静。
  等陈景恪说完,他才说道:“既然陈伴读有心考较,贫僧就直说了。”
  “此法听起来虽好,然……难,非常难,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条路。”
  “若行此法,燕国恐怕永远也无法统治天竺,甚至大明都会被拖进泥潭。”
  陈景恪不置可否:“哦,为何?”
  姚广孝说道:“天竺的种姓制度源于宗教,是他们的信仰。”
  “而宗教信仰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莫说天竺蛮夷,就算是大明百姓,也有许多迷信宗教无法自拔。”
  “若非朝廷严厉禁止,许多百姓会自愿成为佛道的奴隶。”
  “不让他们为奴,他们还会痛恨朝廷。”
  一个和尚,口口声声批判宗教,实在是很违和。
  但姚广孝说的非常自然,陈景恪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朱棣也见多了这种场面,同样觉得很正常。
  只有朱雄英和朱高炽,脸色非常的怪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