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5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5节

  “这个年限不能太短,这年头出海做生意,一来一回两三年都正常,太短了对这些人太不公平了。”
  “以五年为期,就比较合适的了。”
  “在国外生活五年,回国就要参加考核。”
  “不合格的一律按照外国人对待,直到考核通过为止。”
  “如此一来,那些大族必然会积极的创办书院,培养自家弟子读书。”
  “书院多了,普通人进学的机会也会增多,教化这一块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朱雄英高兴的道:“好,这个法子好。”
  “经历了南洋事件之后,海外的明人应该都明白,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依靠,是多么的重要。”
  “他们必然会更加频繁的往来大明,强化和大明的关系。”
  “在这汇总情况下,他们就必须要主动学习华夏文化。”
  “果然,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只是一点点政策上的变动,就能做成此事。”
  “景恪你真是太聪明了。”
  朱标露出深思之意,这个办法确实好,但也有缺点。
  “读书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是没机会进学的。”
  “此法对海外生活的普通人,是否太不公平了?”
  陈景恪说道:“此事简单,我们缩小考核范围就可以了。”
  “编写一本教材,考试内容全部从教材里选取。”
  “而且又不是考状元,试卷没必要那么复杂困难。”
  “只要通读过这本教材,差不多就可以合格。”
  “到那个时候,此书必然是人手一本。”
  “有些人不识字也没关系,让他们口述某一段内容即可。”
  “比如问他唐太宗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迹之类的,只要他能答个大差不差就可以了。”
  “如果他不识字,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本书里的内容,那就只能先委屈他们了。”
  朱雄英接话道:“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他们这辈子也不用回来了。”
  朱标终于被说服,说道:“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这个法子确实已经尽可能的照顾更多人了。”
  “而且还能将编写教材的事情交给保守派,既能安抚他们,也能保证这本书的思想不会偏离。”
  朱雄英心中一动,补充道:“为了防止藩属国在文化上离心,可以要求所有藩属国,必须统一采用这一套标准。”
  “至少要保证南洋和大明保持文化同步。”
  朱标点点头,就算朱雄英不说,他也会这么做的。
  三人又商量了一会儿,正式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就在朱标以为话题结束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说道:
  “借助南洋事件,我们开可以调整一下对蛮夷的政策。”
  “近些年朝廷的宣政制度推行不理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蛮夷首领暗中阻挠。”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自身利益。
  只有部民保持原样,他们才能永远高高在上。
  一旦部民接受了教化,成为真正的大明子民,他们还怎么当人上人?
  所以,这些部族首领一直在阻挠宣政使的工作。
  朝廷不想激化矛盾,所以一直都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现在是时候动一动了。
  “虽然部落首领一直阻挠,但这么多年下来,宣政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这就为我们调整政策创造了条件。”
  “而南洋惨案,就是我们调整政策最好的借口。”
  “汉人缺少教化,都能变成这般模样,蛮夷从未接受过华夏文化熏陶,情况只会更严重。”
  “为了杜绝南洋之事在大明本土发生,宣政制度必须要变。”
  “原本宣政制度是劝导性质的,并不强迫接受,学不学全看部民自愿。”
  “现在不同,变成了强制性学习。”
  “所有部民,必须学习华夏文化,凡阻挠者一律按谋逆罪论处。”
  “这么做肯定会引起一部分蛮夷首领的反抗,正好出兵将他们剿灭,也算是杀鸡儆猴了。”
  他之所以敢这么强硬,还是因为这几年的政策,让蛮夷享受到了好处。
  更准确的说,他们享受到了当大明子民的好处。
  分配土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自己产出的物资也有了销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上接受了一定的熏陶。
  在经济上,对大明产生了严重依赖。
  以前他们自给自足,对大明无所求,一个不开心就遁入深山老林了。
  现在享受了好处,再想走就难了。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对这个建议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是补充道:
  “此法可以先在南方和西南施行,云南和交趾依然采用原本的政策不变。”
  朱雄英拍胸脯,骄傲的说道:“放心,南方和西南保证不会出问题。”
  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因为当年的事情,南方和西南的土民,对他这个太子非常的尊敬。
  这些年一直是他在负责这两个方向上的事务,处理的也都非常恰当。
  可以说,南方和西南有今日的成绩,他居功至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实打实的功绩打底,群臣才会对他心服口服。
  任由他代替朱标处理军国大事。
  与这两个地方不同,云南和交趾的蛮夷部落,对朝廷的抵触心理依然很强烈。
  如果强制推行新政,必然会生出事端。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眼见又一重大难题,有了阶段性进展,朱标更是开心。
  “景恪你数年布局,终于有了成果啊。”
  “一旦新政策落地,南方和西南将正式纳入朝廷有效统治范围,此乃万世之功也。”
  陈景恪谦虚的道:“此事能成,离不开太上皇和皇上的英明领导……”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挺直了胸膛。
  陈景恪心下莞尔:“当然了,太子德服四夷,功劳也非常大。”
  朱雄英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
  做人要实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属于我的功劳,不能给我黑了是不是。
  以后提起平定南方的功劳,必须得把我的名字带上。
  朱标直接无视了他了,继续问道:“还有什么想法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有,可以把此事和大分封放在一起。”
  第402章 朱标的帝王课
  大分封,几年前就拟定好的计划,终于到了要实施的阶段了。
  陈景恪说道:“正常来说,群臣肯定会反对的,即便是海外分封也会反对。”
  “这里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一部分是源于人心。”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人心?”
  陈景恪解释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前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
  “勋贵虽然可以世袭,但大家总归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
  “现在你们突然成独立小王国了,至少文官集团心里会很不舒服。”
  朱雄英了然,然后不屑的说道:
  “不舒服就上战场啊,自己去不了就把子孙送上战场。”
  “有他们的关系在,他们的子孙比普通人更容易出人头地。”
  “自己受不了那个苦不愿意去战场,还嫉妒别人获得的好处,下贱。”
  陈景恪笑道:“话虽如此,但天下事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情,必须要考虑人心带来的影响。”
  朱雄英说道:“确实,不能让他们太得意。老杜,听到了吗?”
  “等大分封公布,群臣开始反对的时候,就围绕我方才那些话制造一番舆论出来。”
  杜同礼下意识的想回答,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
  先是看向朱标,等他点头才说道:“是,臣下知道了。”
  不就是散布谣言吗,锦衣卫可太拿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