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8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8节

  我只是在野一闲人,随便说说,至于如何做还需朝中诸公酌定。
  -----------------
  方孝孺写完文章,就继续研究自己的学问去了。
  外界却因为这篇文章吵的更凶了。
  不过吵来吵去,依然就那几件事情,没什么可赘述的。
  这篇文章真正的作用,是让激进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海外建立汉人聚居区,这个建议在现代看来,实在没什么高明的。
  不就是唐人街吗?有什么好说的。
  但在大明这是首创。
  这个建议就像是一株火苗,照亮了激进派心中的迷雾。
  独属于明人的聚居区,不但能解决风俗习惯、教育等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很多其他问题。
  比如方便对海外明人进行管理,能尽可能的确保大家的安全。
  在这个提示下,激进派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计划。
  并提交给了内阁。
  朱标看完之后不置可否,然后就将其公之于众。
  保守派看到这份计划顿时就乐了。
  倒不是这份计划写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试问,建一个这样的聚居区,朝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这个聚居区建好后,由谁来管理?”
  “如果由当地人自治,那朝廷不是为人做嫁衣吗?”
  “如果由朝廷派遣官吏,那还搞什么聚居区啊,直接建立郡县制不就可以了吗?”
  “你们不会不知道,朝廷为何不在海外建立郡县制吧?”
  一席话问的激进派哑口无言。
  他们光想着建立聚居区了,却没想过由谁来建,又由谁来管理。
  让朝廷出钱出力来建?
  别开玩笑了,换成谁都不可能答应的。
  就在此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问出了一个堪称绝杀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海外国家,要出钱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为他们的子民建立一个聚居区。”
  “这个要求,咱们可能答应吗?”
  “情同此理,别的国家会允许大明朝廷出钱,在自己的国家建一个明人聚居区吗?
  “就算他们迫于压力同意了,心里也会有疙瘩,说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会重演。”
  这一番质问,直接宣告激进派的解决方案失败。
  不过他们却并未气馁,被否其实是在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次性就通过。
  在内部会议的时候,一个名为谢允的工部郎中这样给大家打气:
  “就连陈伴读的很多政策,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过,更何况是我们。”
  “失败不可怕,至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吗。”
  这让部分泄气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大家集思广益开始商量解决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会出钱粮,那就找当地人自己出。
  “联络当地的大族,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
  “聚居区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书院开起来再说。”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书生,雇佣一些过去。”
  “实在不行,就找一些识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总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来,再考虑别的。”
  “至于管理,肯定要遵守当地律法,但在不违背地方律法的情况下,实行一定的自治。”
  “大家推举一部分人出来管理聚居区。”
  “同时也代表聚居区,和当地朝廷衙门进行交涉,维护明人的利益。”
  在众人的商议下,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计划,逐渐成型。
  然而就在他们忙着完善自己自己计划的时候,大明周报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撰写者不是别人,正是淡马锡总督傅安。
  他在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南洋当前的局面。
  经过这次惨案,南洋汉人只剩下不到二十万,大族几乎被土人消灭殆尽。
  当然,不全是被土人杀的。
  狡兔三窟,有些南洋大族在别的地方还有产业,有一部分人员逃过一劫。
  但后来被查到参与过欺骗大陆百姓的事情,被淡马锡总督府给打击了。
  总之就是,南洋汉人所剩不多了。
  土人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经过大明水师的清洗,南洋已经没有成型的土人势力。
  大明的军队,依然在持续性的对各个土人势力进行打击,防止他们重新抱团。
  但这种持续性打击,消耗实在太大,不可能持久。
  关键是,这种高压混乱状态,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不利于大明长久统治。
  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大明对南洋的数年经营,就要毁于一旦了。
  作为淡马锡总督,他自然有建议权。
  他的意见是,既然南洋已经是这个局面了,自然没有还政给那些野蛮土人的道理。
  南洋水师不会答应,南洋被屠杀的汉人也不会答应,心系南洋的大明本土百姓也不会答应。
  所以,他建议朝廷效仿楚国旧事,在南洋分封诸王。
  -----------------
  随着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关于如何处置南洋遗留问题,就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民间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不管朝廷怎么处置,都绝不可能还政给土人。
  蛮夷之辈,屠戮我手足。
  不将其灭族就算是仁慈的了,还要还政给他们,怎么可能。
  谁敢这么做,谁就是汉奸卖国贼。
  退一万步说,万一还政给他们,他们再次屠杀汉人怎么办?
  这个责任谁承担的起?
  你支持还政给土人吗?
  支持的话就签字画押,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灭你家户口本。
  一直通过锦衣卫监控民间舆论的陈景恪,得知这个风向,心中乐开了花。
  “汉奸卖国贼都出来了,族群意识终于觉醒了啊。”
  朱雄英也欣喜的道:“不枉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收获。”
  “一定要再接再厉,让大华夏概念彻底深入人心。”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南方和西南那边,你有什么计划吗?”
  朱雄英严肃的道:“等大分封确定之后,我准备亲自去一趟,必须要趁此机会将此事落实。”
  陈景恪思考片刻,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办法。
  朱雄英的身份足够高,他去就代表着朝廷的重视。
  其次他在南方和西南土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那些人都服他。
  由他亲自出面,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
  “解决土民问题,根子是解决土人首领。”
  “只要他们点头,这件事情就很简单。”
  “他们所虑者,不过是新政推行之后失去利益,你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知道,这次过去只是为了推行宣政计划,不搞改土归流,难度没有那么大。”
  “如果他们连这都不答应,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
  改土归流也是既定计划,但目前的条件确实不适合。
  一来是土人对大明还不够信任,依然有很多土人过着封闭的生活。
  二来是那里的汉人力量不够强,无法支撑朝廷建立稳固的统治。
  陈景恪说道:“你去了那边,正好圈一些地方建立村寨,迁徙汉人百姓过去居住。”
  “协调好汉人和土人的关系,不要让他们生出间隙。”
  “此举一旦完成,二十年后改土归流可期矣。”
  -----------------
  傅安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