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91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91节

  那就是勋贵集团。
  很简单的道理,大分封。
  谁都知道,大明周边的土地根本就不够封的。
  远洋分封是必然的结果,炎洲、西洋都有可能。
  至于自家会被封到哪,谁都不知道。
  现在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也是分封。
  蓝玉直接找到陈景恪,开门见山的就问:
  “殷洲那里,朝廷到底是什么个章程?封还是不封?”
  陈景恪说道:“结果不是明摆着的吗,万里之外的大洲,朝廷怎么统治的过来。”
  “分封是必然的。”
  蓝玉丝毫不觉得意外,说道:“和我们想的一样,就是找你确认一下才能放心。”
  “既然要分封,大家的意思是,能不能组织人提前去勘探一番。”
  陈景恪笑道:“就算你不来找我,陛下也会找你们的。”
  “明年朝廷会牵头组建探险队,对殷洲进行全面探索,并建立据点。”
  “未来十到二十年时间,建立一定的城池,然后尝试在那里进行分封。”
  蓝玉皱眉道:“十年二十年?照理说也不算太久,可就怕有些人等不到那个时候啊。”
  这是现实,大明立国三十年,建国一代人都老了。
  大部分都熬不到那时候了。
  陈景恪淡淡的道:“等不了可以选择炎洲,或者在大明周边选一块地方。”
  “愿意等的,可以将爵位传给子孙……大明还能把他们的封国赖掉不成。”
  蓝玉点点头,没有再讨论这个问题,转而问道:
  “你觉得,选炎洲好还是新大陆好?”
  陈景恪瞟了他一眼,说道:“蓝春和蓝斌才多大,你操这个心有点太早了。”
  蓝玉追问道:“但作为父亲,我不能不为他们谋划。”
  “再说了,你身为他们的师父,也不能就这样干看着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才说道:“炎洲以及大明周边的封国,必将受制于大明。”
  蓝玉说道:“但也有好处,有大明盯着不容易发生动荡,可以多传承一些年。”
  陈景恪点点头,继续说道:“西洋很多地方也可以封,但那里环境复杂,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外国给灭了。”
  “新大陆远离大明,也没有强大的外藩势力,发展潜力巨大。”
  蓝玉嗤笑道:“没有外藩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恐怕那里早晚会重演春秋战国乱局。”
  陈景恪也没有反驳,说道:“这种可能很大……所以想封在哪里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蓝玉说道:“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选择的权力啊。”
  陈景恪说道:“至少开国功勋是有资格自己挑选的,你想好去哪了吗?”
  蓝玉摇摇头说道:“我不着急,我这辈子是不准备离开大明了。”
  “怎么选那是蓝春和蓝斌的事情。”
  “况且有你这个老师在,我就更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陈景恪倒没有反驳什么,这俩孩子现在一天倒是有大半天在自己家度过。
  尤其是福清,简直是当亲儿子养的,想不管都不可能。
  说起亲生孩子,自己今年也二十五六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了。
  就算自己不在乎,也要为父母和福清考虑一下。
  不过这事儿急不来,到时候再说吧。
  蓝玉跑过来问这个问题,自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替他那一系的人问的。
  有了这个答复,那些人自然会根据自己需要,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
  蓝玉走了之后,徐达也过来询问了一下。
  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大同小异。
  不过对于自家的封地,徐达很肯定的给出了答复:
  “炎洲,再说也由不得我们选。”
  确实如此,作为皇亲国戚,他们家不可能封的太远。
  炎洲不远不近,是最好的地方。
  接下来几个月,大明一点都没闲着。
  持续不断地往燕国输送人口和物资,燕王和晋王那边发动战争,也需要大量的物资。
  明年开春新的诸侯王就要前往封地,朝廷必须为他们准备足够的资源。
  可以说,整个朝廷犹如拧紧的法条,一刻不停的转动着。
  而朱雄英也顺利到达南方,和诸部首领举行了会盟。
  再次就一个华夏思想达成共识,并就华夏思想的推广进行了磋商。
  最终在皇太子的软硬兼施下,诸部全盘接受了朝廷的新政策。
  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皇太子纳几名土民女子为妃。
  朱雄英立即就明白了他们的打算。
  大分封。
  将来这些女子生下孩子就是亲王,要建立封国的。
  到时候这些人在大明混不下去了,去封国也是皇亲国戚。
  对于这个打算,他倒是没说什么。
  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且他也有自己的谋划,就顺水推舟的将那几名女子纳入了后宫。
  别说,那些女子一个比一个水灵。
  见他接纳了这些女子,那些土人首领就变得更好说话了。
  各种政策顺利落实。
  与此同时,陈景恪正在参加一次典礼。
  修建了两年多的钟楼终于完工。
  对于这个钟楼,朱标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亲自过来参加了典礼。
  二十八丈高的钟楼,在洛阳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
  上面硕大的钟表时刻提醒人们,时间的重要性。
  当然了,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殷薯,都在扳着手指计算收获时间。
  第432章 学傻了
  老朱对殷薯有多重视呢。
  一句话来形容:吃住都在殷薯地旁边的窝棚里。
  他真就在地头搭了个窝棚,一点都不夸张,尽管几十米外就是房屋。
  马娘娘也是一日三趟往这边跑。
  嗯,主要是负责给老朱送饭。
  把陈景恪看的目瞪口呆,不知道的还以为两口子在玩角色扮演呢。
  但他们俩确实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殷薯确实好活,很顺利的发芽出苗。
  一个月后苗成,仔细数了数总共有苗106颗。
  对于这个出苗率陈景恪倒没说啥,大块红薯本来就不适合育苗。
  前世普遍都采用中小块的,出苗率高还不浪费。
  最后插秧种植,正好够半分地的。
  接下来就是照顾了,老朱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观看长势。
  每天除草捉虫,照顾的别提多仔细了。
  又长了一个多月,秧苗郁郁葱葱非常的喜人。
  陈景恪却食指大动,前世红薯叶可是一道美食啊。
  即便后来工作了,还经常去乡下摘红薯叶吃。
  于是在他的鼓动下,老朱采摘了一些肥嫩的叶子,马娘娘亲自下厨制作。
  炒了一盘菜,还制作了卷菜馍,还有菜窝窝头。
  实话实说,马娘娘的厨艺一般。
  然而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别的原因,大家吃起来却都觉得非常美味。
  老朱一个劲儿的夸赞:“好吃,真是好东西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