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6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6节

  老朱高兴的说道:“这下任他们再聪明,也不得不跳进咱挖的坑里。”
  陈景恪和朱雄英也是高兴不已。
  这法子确实相当完美。
  关键是拿准了儒家的弱点,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
  不只是儒家,换成任何一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学派,都不可能不上钩的诱饵。
  之后陈景恪还决定,对第二个国家计划做出修改:
  “根据汇总上来的消息看,完成度只有不到两成。”
  “完成的那些,基本都是最简单的那一类。”
  “可见对大多数官吏来说,这份工作计划还是太复杂了。”
  “而且在完成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失误。”
  “我以为,可以将二期计划进行简化,只留下最简单的部分。”
  “然后将这些计划,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和解释,最好是能总结出一些大致的流程。”
  “这样就算不懂如何治理地方的人,也可以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去做。”
  “不说能干出多少成绩,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主要还是考虑到,一旦对儒家动手,必然会导致大量儒家官吏离职。
  朝廷需要从其他地方选拔人才填补空缺。
  可这些临时提拔上来的人,不太可能直接就进入状态。
  有了这份细致的工作计划,也有助于他们尽快理解职责,投入工作中去。
  马娘娘和朱雄英自然没有意见。
  老朱却提醒道:“要考虑到地缘差异,因地制宜的制定计划。”
  陈景恪说道:“是,这次制定的也只是一份指导性意见,只有一个大致的思路。”
  “不会写明他们必须要如何如何做。”
  “为了防止有官吏过于死板,我以为朝廷可以组建专门的指导小组。”
  “去各个地方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能起到监察作用。”
  老朱颔首道:“也好,就这么办了。”
  之后几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才各自去忙自己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一切风平浪静。
  朝廷按部就班的忙路着各种政务。
  其中最大的几件事情是,赈灾、秋税、藩属国建设等等。
  不过在文化方面,接连传来几个好消息。
  首先,杨士奇主编的朱元璋反腐集,也就是《蠹虫传》正式完本。
  老朱非常高兴下旨刊行天下,同时以修书有功为由,任命杨士奇为司经局校书。
  这是个正九品的职务,标准的芝麻官。
  但听到这个任命,杨士奇高兴的差点失态,群臣也都羡慕不已。
  原因很简单,司经局是隶属于东宫的机构。
  他的顶头上司是太子冼马。
  换成别的朝代,这个职务确实不咋地,还经常背黑锅。
  可在大明,太子是掌握实权的,东宫一系的官员那就是潜邸之臣。
  只要不是真的不堪用,基本都能获得机会。
  更何况,校书这个职务能经常见到太子,甚至和太子讨论典籍内容。
  简直就是臣子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正常情况下,这个职务都是勋贵子弟担任的。
  只是老朱这次要玩一波大,需要提拔一些非儒家读书人。
  杨士奇是实用主义者,编写《蠹虫传》又得罪了同僚,很符合选拔标准。
  机缘巧合之下,这个职务才落到了他头上。
  这如何能不让他高兴。
  追求了这么多年的终南捷径,终于踏上去了。
  他已经开始思考,怎么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太子青睐了。
  第二个文化方面的成绩,是《元史》终于修订完成。
  前面说过,老朱急于给蒙元盖棺定论,仓促之下编写了元史。
  导致这部史书错漏百出。
  朱标登基后,下旨重新修订此书,此事也终于完成了。
  他下旨修订的不只是元史,还有宋史和辽金夏三代史。
  也差不多在先后时间完成。
  这确实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巨大成就。
  群臣亲自去宫里,当面向朱标表示了祝贺。
  这是朱标中风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见群臣。
  这些都是他的政绩,朱标自然非常开心,赏赐了群臣不少东西。
  尤其是厚赏了修书的官吏。
  而且他还罕见的下达了一条政令,把这些修史官吏全部调去编写建章大典。
  群臣自然都明白他的意思。
  就是希望在退位前,将这部书编好。
  善始善终吗。
  对于这位皇帝,群臣打心眼里尊敬,自然也希望他的愿望能够达成。
  于是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建章大典的编撰工作。
  老朱就更别提了,恨不得代替儿子瘫痪,这点小事儿自然不会阻挠。
  不但将修史的官吏调拨过去,还抽调了更多名士加入。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
  十一月,蒸汽机研究院传来消息,第一列实用型火车制造完成。
  朱元璋大喜,带领群臣来到蒸汽机研究院,亲自主持了试车仪式。
  本来他想亲自坐上火车的,在群臣的拼命阻拦下不得不了这个念头。
  随着‘呜呜呜’声响起,十节车厢的蒸汽火车发出猛烈的震动,然后缓慢的移动起来。
  接着“况且……况且……”的声音响起,火车开始使出了车站。
  群臣都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欢呼声。
  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曙光,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与有荣焉。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很多人注定见不到新时代了。
  火车的正式运营,吸引了沿途百姓的围观。
  每到一地,都能引来无数惊呼。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更准确说是很多年,看火车都是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火车自然不会直接就投入商业运营,要在这条铁轨上来回奔跑数月不出问题,才能宣告成功。
  不过能跑起来,本身就已经是成功了,剩下的不过是磨合问题。
  火车成功,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也为多灾多难的建章五年,增添了一些喜气。
  就在这时,一个谁都没有注意到的异常情况出现了。
  报纸上开始频繁出现孟子的文章。
  第455章 布局开始
  提起孟子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
  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孟的仁义思想,可以看做是儒家的核心所在。
  但是,如果将孟子和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答案是,民贵君轻。
  曾经因为这句话,老朱一度将孟子撵出了文庙。
  虽然后来又将孟子请了回去,但双方之间的矛盾人尽皆知。
  所以目前大明有个潜规则,在官方场合尽量避免提到孟子。
  实在避不开,也要尽可能淡化‘孟子’本身的存在。
  说白了,只提思想,不说思想来自于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