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87节
“大明占领西州后,会设立一胡一汗两个治民官。”
“到时胡人治民官,会从他们之中选拔。”
阿力木江大喜:“谢大王,如此一来西州各部,定会更加拥护天朝统治。”
阿力木江立即出发,前往西州联络各部族,准备迎接大明王师。
朱棡则开始进行最后的人事安排,以防他走后,河西这边出现乱子。
这事儿说来简单,可实际上很复杂。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河西有两套班子。
一套是晋王府,一套是大明河西府。
朱棡在,他就是领头人,两套班子谁都得听他的。
他不在,这事儿就不好办了。
让河西府的人为主,晋王府那套班子的人肯定会有不服。
让晋王府的人为主,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各自为主,那会导致两套班子分裂,必然会生出事端的。
除非朝廷直接任命一个人掌管河西两套班子。
可,也不知道是朝廷信任他,还是疏忽了,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旨意传来。
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朝廷的援助到来。
这本来没什么奇怪的,每年四季运送军需物资,都是固定的。
然而,随同而来的一个人,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晋王嫡长子,朱济熺。
“圣皇、太上皇、皇上都觉得您可能需要我,我也想来帮您,就让我过来了。”
朱棡大喜,道:“哈哈……好,来的好啊。”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来的太是时候了。”
然后他又说道:“我还一直在奇怪呢,明知我要出兵西域,朝廷为何没有派人来接管河西。”
“现在我才知道,不是他们疏忽了,而是有更好的计划。”
朱济熺就是掌管河西最佳人选。
其一,他是朱棡的嫡长子,能继承朱棡的关系网,各部族对他会比较信服。
其二,天然的晋王府继承人,朱棡不在他能名正言顺的统治晋王府。
其三,他是朝廷派过来的钦差,河西府也要归他辖制。
这个人选可以说相当完美。
之后朱棡和朱济熺进行了长谈。
通过交流,朱棡更加详细的了解了朝廷的情况,以及后续的政策。
“陛下非常稳重,前几年不会做出重大变革,以稳固当前的改革成果为主。”
“相对应的,在军事上会略微主动一些。”
“接下来几年,辽东、云贵、川蜀、两广、交趾等地,都会有军事行动,打击不臣服的部落。”
朱棡:???
你叫这是稳重?那他要是不稳重,简直不敢想。
这不禁让他有些担心,怕这大侄子太激进,搞的烽烟四起。
不过……老爷子还在呢,还有陈景恪,怎么会允许他如此胡来?
“你皇爷爷和陈景恪呢,他们也支持?”
朱济熺自然猜到了他的顾虑,就说道:
“这就是安平侯主张的,他提出了一个有限战争理论。”
“就是大明要利用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对周边不臣服的部族,采取持续不断,但有限度的战争。”
“让那些部族时刻处在战争的恐怖之中。”
“如此既能震慑已经臣服的部族,也可以持续不断的让不臣服的部族流血。”
“除了军事打击,还有配套的思想攻势。”
“大明会通过种种手段,在思想文化上对他们进行同化。”
“将那些部族拖疲拖垮,自然就会归附大明了。”
比如利用佛道两教,对其进行宗教渗透。
比如通过臣服的部落,对他们进行文化渗透等等。
朱棡不禁点头表示赞同,在边境这么久,他更了解如何和这些人打交道。
陈景恪的这个措施,确实很有效。
有些部族打一打就服了,然后老老实实接受统治。
有些部族那真的是怎么打都不服,打不过就跑,趁你不备就发动偷袭。
搞的人非常无奈。
主动发动低烈度的有限争战,确实是很有效的办法。
不就是比拼耐心和消耗吗。
大明的国力最不怕的就是消耗。
我用一百份资源,去消耗你一份资源,最后被耗死的依然是你。
而且通过这种手段,也能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事实上,朱棡不知道的是,陈景恪这么做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计划。
那就是军功爵制。
不给军队找个敌人,他们会内耗的。
有仗打,他们就不会造反。
而且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争,也能促进军队序列新老交替,延缓军功集团腐化的速度。
当然,这么做还有个前提,朝廷手里必须有足够的土地。
否则立了军功没办法封赏,军功爵体系也会崩溃。
可现在大明最不缺的,恰恰就是土地。
这些东西,朱棡不在中央,了解的不清楚是很正常的。
朱济熺倒是知道,不过父子俩刚见面,并不是讲这些的时候。
听完他的解释,朱棡这才放下心来。
如此看来,大侄子还是很稳重的,没有急于求成。
接着,父子俩又聊起了一些别的事情。
聊天的时候,朱棡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儿子。
讲话不急不缓,分析事情条理分明,关键是很有见地。
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让他也大受启发。
这让他非常的满意。
儿子放在洛阳学习那么多年,是真的成材了。
接着,他就举行了家宴,迎接儿子的到来。
席间,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
这两个人朱济熺都认识,不过并不是很熟悉。
认识是因为,这俩人都是他的亲戚。
一个是傅让,傅有德的儿子,也是他的五舅子。
还有一个是谢庆,他的亲舅舅。
之所以说不熟,是因为他从小在洛阳生活学习,和这两人接触都不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亲戚,大家见面还是很热情的。
傅让和谢庆都很识趣,虽然年龄辈分他们为长,却处处以下属自居。
哪怕朱棡很不高兴表示,都是亲戚不要那么见外,两人依然坚持如此。
对此,朱棡心中暗暗点头,决定将这两人留下辅佐朱济熺。
方才自然是试探,如果两人真的没有尊卑之分,以长辈自居。
那他肯定是不会将两人留在朱济熺身边的。
俩人明白事理,反而能成为朱济熺的重要帮手。
接下来几天,朱棡让朱济熺去各衙门转了一圈,认识了一下各衙门的负责人。
还举办筵席,邀请各部族的首领赴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儿子。
大家都不傻,晋王的嫡长子,那就是他的继承人。
而且还是从洛阳来的,身上带着圣旨,背后有朝廷支持。
自然都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
朱济熺自己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