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3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3节

  “心是最复杂多变的,也是难以掌控的。”
  “凡是玩弄人心的,最后必将被人心反噬。”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简直太伟大了。”
  “事不一样,它更加的具体,好坏一眼可辨。”
  “所以治事看起来繁琐,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
  “实则是将抽象的工作具体化,让大家有迹可循,是一种职能的简化。”
  “比治心要简单太多了。”
  众人总觉得这话很怪。
  做事简单吗?恐怕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会说,比以前难太多了。
  可只听陈景恪的讲解,又好像非常有道理。
  具体哪里出了问题,他们一时间也想不出来。
  陈景恪也没有让他们多纠结,很快就给出了解答:
  “为何大家普遍觉得,变法之后当官变得更难了?”
  “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不熟悉做事,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其二,说的难听点,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为国为民的思想。”
  “他们做官只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想法,他们是没有的。”
  “对这样的人来说,自然是治心更轻松。”
  “什么都不需要管,只要百姓不造反,按时把赋税征收上来就完事儿了。”
  “多么的轻松惬意啊。”
  “可是你们去问问那些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问问他们累不累。”
  众人再次陷入了沉思。
  通过治心来达成国泰民安,真的轻松吗?
  看看范仲淹就知道了。
  想要改变世道,却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尝试着去做,却遭到接连的打击,最后郁郁而终。
  他轻松吗?
  就算是被许多人骂的王安石,他真的就是为了祸国殃民吗?
  恐怕不是。
  他是察觉到世道有问题,想要做出改变。
  只是不得其法,最终好心做了坏事。
  他快乐吗?
  不说前朝,看看陈景恪就知道了。
  他是大家公认的君子。
  为了变革殚精竭虑,没人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以前大家都羡慕他的才华,羡慕嫉妒他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
  可很少有人去想,他都付出了什么。
  恐怕没人会认为他们轻松。
  说白了,‘治心’时代最适合自私摆烂的官吏,他们会觉得轻松惬意。
  对于心怀天下的人来说,却是灾难。
  治事不一样。
  它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要求官吏必须去做某些事情。
  自私摆烂的官吏自然觉得不舒服。
  我当官是为了享受,怎么让我‘当牛做马’起来了?
  对于心怀天下的人来说则不然。
  他们看到了让国家变好的道路。
  我只要如此去做,情况就会一点点好转。
  还有比这更值得开心的事情吗?
  他们会充满斗志,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说到这里,陈景恪话锋一转,道:
  “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治心,无为而治只是不过多骚扰百姓,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朝廷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礼法制度,树立一些标杆,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引导人们向善。”
  “没有正确的引导,社会风气就会腐化……”
  看看前世的西方国家就知道了。
  他们只治事而不治心。
  所以他们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也率先开始妖魔化。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做事和做人都要重视起来,至少也要做成一样。
  只不过当时那些人,是用这个理论来批评中国的。
  认为中国事儿做不好,人也没教好。
  然后西方某某国家做的多好多好。
  总之老公知言论了。
  抛开立场问题,只看这个理论本身,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现代国家,治心和治事都得做好,有一点做的不好都会出问题。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自然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在向治事转变的时候,也不能将治心给抛下。
  话题说到这里,他终于说出了最终的结论:
  “治事当有为,治心需无为。”
  第492章 无题
  终于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的传授给众人,陈景恪长吁口气。
  这一群‘学生’则还在奋笔疾书,将他的话给记录下来。
  等了好一会儿,见大多数人都放下了笔,他才说道:
  “每人写一篇策论,交给周报的方总编,到时会择优刊登。”
  七学士对此倒无所谓,他们已经开始思考,此事到底要如何展开,又会对官场带来怎么样的改变。
  关键是,如何减小乃至消弭因为此事所带来的震荡。
  内阁行走们就不同了,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表面看这是让大家写策论,实则是一次考察。
  谁的策论写的好,对此事的理解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出仕的机会。
  陈景恪的性格他们也了解,但凡是这种大变革,都会很谨慎。
  先在局部做试点,一边磨合一边培养人才。
  等新制度磨合好了,人才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到时候再全国推行。
  这次的官制变革,大概率也是如此。
  现在他们要抢的就是这个机会。
  之前去沧海省、淡马锡等改革试点工作的内阁行走,基本都得到了升迁。
  很多调任其他地方,都是连升几级,很是让他们眼红。
  现在又有这样的好机会,他们自然要争取。
  他们之所以着急外放,也是因为升迁规则调整了。
  现在的大明,可没有翰林院养望的规矩。
  在内阁行走的位置上干的再好,一辈子也就是个七品的小官。
  只有去基层历练干出成绩,才有往上爬的机会。
  所以最好先在内阁历练两三年增长见闻,最好能和皇帝混个脸熟,然后赶紧外放。
  多耽搁一年,在将来的竞争中就少一分优势。
  那么去哪里历练就变得很重要了。
  被发配一样的弄到犄角旮旯,仕途就算是看到头了。
  去革新试点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位置万众瞩目,干出一分成绩,能当十分来用。
  关键是,如果能帮助皇帝完成新政试运行,那就是简在帝心,必然会高升的。
  杨士奇默默地收起笔记,跟在众人后面走出了会议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